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译文经典逆流/(法)于斯曼著

封面

作者:(法)于斯曼

页数:312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3277126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德塞森特厌倦了巴黎的虚伪和浮夸,转而避居于丰特奈小镇,过起了离群索居的生活。他依据个人审美和品味布置住所,沉浸在自己一手缔建的精神和物质世界中,对抗世俗的潮流。每个章节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涉及绘画、宝石、花卉、文学等。于斯曼借这位反英雄的主人公之口诠释了他的颓废美学,斩断了和自然主义文学的联系,奠定了19世纪邪典之作的地位。王尔德称《逆流》是一部“毒液四溢的书”。

作者简介

于斯曼,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前期拥护自然主义,和左拉、莫泊桑等人合著了短篇集《梅塘夜话》,之后转向象征主义,《逆流》就是于斯曼转型之后的代表作。于斯曼具有极高的审美品位和时代触觉,在绘画方面推崇印象主义画派,在文学方面赞赏波德莱尔、爱伦坡、拉马丁等人。于斯曼的《逆流》启发了后世很多作品,王尔德在《道连·葛雷的画像》中也提到了此书。

本书特色

于斯曼是颓废主义的典范作家,但他刚开始其文学创作时则被视为自然主义者,属于自然主义阵营,遭到左拉的轻视之后,他才于1881年开始动手创作《逆流》,并于1884年出版。这既表明颓废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有着某种天然的关联,又表明颓废主义只有离开自然主义才有自己更为清晰的身影。

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德塞森特在乡下隐居期间的日常生活,它从头到尾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只是杂乱地、随心所欲地、充满细节真实地描写家里家外的各种事物,以及主人公看到这些事物时心中的种种联想。而这些联想,分别涉及到自然现象、社会生活、艺术现象、私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当时的时尚文化、传统的文明、各种艺术的发展情况、各种风俗习惯的演进所做的个性化的价值评判,颇有一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味道。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本小说可以作为那个时代的文化百科全书来阅读。

目录

中译本序言
作者序言(写于小说发表二十年后)
逆流
《逆流》在同时代作家中引起的反响和评价

节选

  《逆流》:  关于宝石的章节,我在《大教堂》中重写了,我那时候更关注宝石的象征意义。我激活了《逆流》中的死宝石。无疑,我并不否定,一颗漂亮的绿宝石会因它在绿水之火中闪耀的光芒而得到赞赏,但是,假如人们并不了解饱蕴象征的话语,那么,它难道不就是一个陌生物,一个外来物吗?人们不是无法跟默默无语的它维持关系吗,因为人们根本不明白它的句型?然而,它远非如此,它要远远丰富得多,强得多。  用不着牵连上十六世纪的一位老作者艾蒂安·德·克拉夫①,用不着承认他的说法,宝石,当然还有自然的人,皆尽出自播撒在大地之腹中的种子,用不着那样,人们就可以说,它们是含义丰富的矿物,是饶舌的物质,一句话,它们是一些象征。从最遥远的古代起,它们就得到人们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考证,而宝石的拓扑学便是这一基督教象征的一个分支,它被我们时代的教士们和教徒们彻底遗忘了,而我则试图在我关于夏特大教堂的书中重新粗线条地构建起它来。  由此,《逆流》的章节只是肤浅的,只是镶嵌宝石的底花。它不是它本来应该的样子,彼界的一种珍宝。它由一些首饰构成,这些首饰多多少少得到了很好的描述,多多少少很好地陈列在一个玻璃展柜里,但仅此而已,这当然远远不够。  古斯塔夫·莫罗的绘画,吕肯的版画,伯莱斯丁和勒东的石版画,还是我所看到的那样。在这小小博物馆的布局中,我没有任何东西要改变。  至于可怕的第六章,而数字六,丝毫没有故意的预定,正好跟它所冒犯的上帝的第六条训诫有关,另外还有第九章中可以包括进来的某些部分,我显然不会再写成那样了。至少也会以一种更钻研的方式,由那种魔鬼般的邪恶来解释它们,而那种邪恶,尤其从淫荡的角度来看,已经钻人了人们疲竭的脑子。确实,神经的疾病,神经官能症,看来已经在心灵中打开了缝隙,而“恶的精神”通过这些缝隙钻了进来。这里面有一个谜仍不明晰;歇斯底里这个词什么都解决不了;它只能明确一种物质状态,记下感觉的不可抗拒的骚动,它无法推断出与之紧密相关的精神结果,尤其是隐匿与撒谎之罪,而它们,则几乎总是嫁接在一起的。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译文经典逆流/(法)于斯曼著》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36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