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言实出版社雄风文丛宿命的行走

封面

作者:秦岭

页数:208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712823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辑录了作者近些年的数十篇散文,共分三个部分:一为作者游感杂记,二为作者回忆文友往事,三为作者的文学之路与文学创作及评论的心得等。展现了作者细腻的情感,有对生活的热爱,有对友人的想念,还有对文学的深沉的爱。文字大气磅礴,内敛浑厚,感情真挚,内容丰富,引人深思,能产生一系列共鸣。

作者简介

秦岭,籍甘居津,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曾就读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系天津市某文艺单位负责人兼天津工业大学艺术类硕士生导师。小说、散文多见《人民文学》《当代》《中国作家》《钟山》《散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散文选刊》等数十种报刊。出版长篇小说、小说集、电影剧本《皇粮钟》《在水一方》《断裂》《绣花鞋垫》《借命时代的家乡》《透明的废墟》《不娶你娶谁》等十多部,小说、散文多次入选全国年度选本或选刊,小说四次登上中国小说排行榜,三部小说集被国家新闻出版署纳入全国“农家书屋”。曾获《小说月报》百花文学奖、梁斌文学奖等十余种奖项。多篇散文被多省市纳入联考试卷“阅读分析题”。有作品被翻译成英、日、韩等文字。

本书特色

近些年来,实力作家秦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作家》《散文》《文艺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散文随笔,叙说自己在生活与文学之间行走的发现与思考。他善于在历史和时代的交叉点上思考人生与社会,注重视角的多重选择和主题的深度开掘,既有对乡情的深深眷恋和回味,也有对自然和生态的无尽忧虑和追问,更有从自身阅读和创作经验出发,对当下文化、文学现状的深刻反省和诘问,从而使叙事富含思辨色彩、反思力量和唤醒意识。构思新颖、意境高远、韵味悠长。其中《日子里的黄河》《渭河是一碗汤》《走近中国的“大墙文学”之父》《烟铺樱桃》《旗袍》等作品,多被北京、广东、天津等省市纳入高中语文联考、高中毕业语文模拟试卷“阅读分析”题,受到专家好评和读者的欢迎。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王巨才

目录

第一辑

大地湾的声音 / 3

日子里的黄河 / 8

走进火山群 / 12

长城的样子 / 15

一个城市的声音 / 18

一个城市的底气 / 21

回望韩城 / 24

渭河是一碗汤 / 27

乌兰察那个布 / 31

一次宿命的行走 / 34

旗袍 / 38

抚摸柏林墙 / 42

洪堡大学的倒影 / 47

烟雨崆峒道谁知 / 52

和田古丽 / 55

一枚戒指在布鲁塞尔等我 / 59

巴黎圣母院的鸟群 / 62

河豚岛 / 65

诗情钱塘江 / 69

依稀太白是故园 / 74

塔里木三章 / 77

金果的味道 / 84

大地的血管 / 87

第二辑

对一个花盆的守望 / 93

叫一声老汉你快回来 / 96

追念从津门走失的老乡 / 99

手绘连环画的儿时记忆 / 102

丰县女人 / 104

走近中国的“大墙文学”之父 / 108

史铁生,天堂里你可以行走了 / 113

诗人老乡其人 / 116

站在崖畔看村庄 / 121

不能让“津味儿”成为林希的紧箍咒 / 125

有种需要叫登高 / 128

又是登高远眺时 / 131

双语呈现中的津门内外 / 134

一滴水的文学矿山 / 137

最是文学校园时 / 140

但愿都不是幻想症病人 / 143

务必眼观六路 / 145

在海水与天风之间 / 147

第三辑

文学自有故乡 / 153

我知道我是谁 / 159

眼睛和心灵缘何划江而治 / 166

文学批评的当务之急是去伪存真 / 169

角度是小说叙事的铁门槛 / 171

心灵是文学的路径而不是避风港 / 174

我开始相信自己的眼睛 / 177

情怀和语境是作家心灵的双翼 / 179

小说不该成为地震题材的废墟 / 182

新媒体时代,文学消亡? / 186

文学伦理的秩序与良知 / 189

首要的突破是破茧 / 192

节选

一种声音,炊烟一样从东半球西部的一个湾里袅袅升起,让我想到地球是个发音的陶罐。谁晓得大地上到底有多少个湾?但故乡天水秦安县的大地湾,却像陶罐上仰面朝天的一个吹孔,“哇呜——哇呜——”,一响,便是八千年的薪火相传,像一个山高水长的诺言。  “听哇呜吧,你会晓得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老人们说。  于是,我蒙昧的童年懂得了迷恋窗花外的一米阳光,它从天上来,从东走到西,从早走到晚,日子就在早晚之间静静地安放在大地上,有热炕,米酒,小道,屋檐水,还有牛羊。哇呜声传四方,先人用嘴,我也用嘴。吹响的,是一种鸡蛋大小的陶器,有两孔的,多孔的。八千年后的倒数第某个年头,我在欧洲欣赏一场来自中国的民乐演奏,轮到一首古曲时,一种古朴、苍凉、浑厚、悲怆、悠长的旋律,像天籁之音从混声中分离出来,扇动着神秘的翅膀,在异乡低空飞翔。五湖四海的观众顷刻归于沉静。我哑然,这传说中的埙音,不就是现实中的哇呜声吗?  现代文明对埙的解释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吹奏乐器,约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八音之中,埙独占土音。我内心已经固执地反驳了:哇呜,它就叫哇呜!但我曾经并不晓得,这就是来自大地湾的声音,我更不晓得这种声音伴随着新石器时代先人们的步履,翻关山,趟渭河,再伴着黄河的涛声进入中原,把伏羲一画开天、女娲抟土造人的传奇变成人类文明的宣示。老人们早就说过的:“大地,就是一把土,我们是土做的,哇呜也是土做的,它就是大地的声音。”我咋会懂这样的哲学呢?我只是母亲的一次创造,尚不晓得地有多久,天有多长。  “秦安的货郎担来啦——”  当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吧,村口常有这样的信息。伴随这信息的,必然是老人和娃娃的对话:  “给娃儿换一个哇呜,用两个麻钱。”  “我给爷爷吹一个啥曲儿呢?”  “吹啥,算啥。非得要吹个啥,那还叫哇呜吗?”  这么说着,漫山遍野的哇呜声已经荡开去,像风一样掀起黄土高坡的层层涟漪。吹哇呜的娃娃像大地的旗手,挺立风中,梦想和日子此起彼伏。我不晓得还有哪个年代的娃娃能像我的童年时代那样人手拥有一个或多个乐器:埙、胡笛、二胡……假如你看到一个娃娃的腮帮鼓满了全世界的风,那就是我。如果不是我,便是你。大地拥有我和你,就像我和你拥有大地。  ……  我不希望大地湾的声音成为这个时代虚伪的怀念,我宁愿历史永远活在传说里,传说远比历史真诚得多,与八卦一样不朽。一旦哇呜响起,我们就晓得,大地,是一个大大的湾,无论祖先多么古老,后人多么年轻,都是四世同堂。“哇呜——哇呜——”,炊烟升起,一定是起火做饭了。  我学着祖先的样子选择了东迁,到了大地的另一个湾。每次返乡,都要在旅游商店里买一个复制的哇呜。其实,我一直想从博物馆搞一个真的,和祖先一起吹,在大地上,朝下一个八千年。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言实出版社雄风文丛宿命的行走》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36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