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译林人文精选旧制度与大革命/(法国)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

封面

作者:[法] 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 著,李焰明 译

页数:200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4477372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作为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的代表作,《旧制度与大革命(精)》从法国大革命发生的背景、动力和机制等出发,来剖析社会转型的迷局,力图回答以下问题:为何法国大革命在改革中猝然而至?为何繁荣却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为何减轻人民负担反而引发暴乱?为何大革命的结果背离了初衷?处于转折期的国家有几种未来?等等。

作者简介

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1805—1859) 生于贵族之家,政治上却倾向于自由主义,一直致力于民主事业。曾躬身从政,先后任法官助理、众议院议员、外交部长等职。1831—1832年前往美国游历数月,归国后写成代表作《论美国的民主》一书,并当选为法兰西学术院院士。1851年后对政治日益失望,于是告别政坛,潜心著书。

李焰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语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译著近二十部,主要有《战争》(合译)、《魔沼》、《存在主义》、《我的父亲左拉》、《自由小姐》、《红色巴西》、《何谓欧洲知识分子》等。2014年出版的译著《云之东》为亚洲文学奖得主海因?文森特的作品。两度获法国文化部翻译奖译金赴法国进行文化交流。

本书特色

在代表作《论美国的民主》中,托克维尔以赞许的口吻称北美印第安人“苦而无怨,载歌而死”。之所以有此评价,是因为与温顺的黑人不同,印第安人热爱自由。对自由的热爱同样是托克维尔写作《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起点和归宿。与《论美国的民主》不同,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托克维尔首次把对自由的挚爱,乃至忧虑,倾注在自己的祖国身上:唯有自由能使公民摆脱孤立,唯有自由能使人们感到温暖。

目录

导论 《旧制度与大革命》影响史资料

前言

第一编

第一章 大革命产生之时对它的各种不合逻辑的判断

第二章 大革命的最终与根本目的并非如人们认为的那样是摧毁宗教政权、削弱政治权力

第三章 法国大革命如何是一场政治革命却又是以宗教革命的方式进行的,原因何在

第四章 为何几乎全欧洲都有着相同的制度,这些制度在各处又是如何日趋衰败的

第五章 法国大革命的确切使命是什么

第二编

第一章 为何封建特权在法国比在其他各国更遭到人民的憎恶

第二章 行政集权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而并非如人们所说是大革命和第一帝国的产物

第三章 为何我们今天所说的行政监督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

第四章 行政法院和官员保障制是旧制度的体制

第五章 行政集权如何被引进旧制度并取而代之,却没有将旧制度摧毁

第六章 旧制度下的某些行政习惯

第七章 法国何以成为全欧洲唯一这样的国家,其首都对外省获得了最大程度的掌控权并吸取整个帝国的精华

第八章 法国是这样一个国家:所有人都变得极其相似

第九章 这些如此相似的人为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离心离德,结成一个个陌生的小群体且彼此漠不关心

第十章 为何政治自由的毁灭和各阶级的隔离会引起几乎所有使旧制度灭亡的弊病

第十一章 旧制度下的自由及其对大革命的影响

第十二章 为何文明取得了种种进步,农民的境况有时却比13世纪时还糟糕

第三编

第一章 18世纪中叶,文人为何都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政治家,其后果如何

第二章 不信教何以成为18世纪法国人一种普遍的主要情绪,这对大革命的特点产生了何种影响

第三章 为何法国人先要改革后要自由

第四章 路易十六执政期是旧君主政体最繁荣时期,为何此繁荣却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第五章 为何试图减轻人民的负担反而引发了人民的暴乱

第六章 政府为完成对人民的革命教育采取的几种做法

第七章 为何一场巨大的行政革命却引发了政治革命,其后果是什么

第八章 大革命是如何由它之前的事件引发的

附录 论三级会议各省,尤其是朗格多克省

节选

第三章

法国大革命如何是一场政治革命却又是以宗教革命的方式进行的,原因何在所有的国内革命和政治革命都有一个祖国,且只在此范围内进行。法国革命却没有自己的领土范围。此外,大革命的结果以某种方式将所有古老的界限从地图上抹去。不管法律、传统、性格和语言如何,大革命都使人们更加接近或彼此分离,有时,它竟然使敌人变成同胞,使兄弟变成陌生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大革命在个人国籍之上建立起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其中,各民族人都能成为它的公民。

翻遍所有史册,也找不到一场与之具有相同特点的政治革命。你只能在某些宗教革命中找到它。因此,如果我们想借助于类比来说明问题的话,就必须将法国大革命与宗教革命进行比较。

席勒在其《三十年战争史》中指出,16世纪伟大的宗教改革结果是使那些彼此互不了解的民众突然间变得亲密起来,并通过新的共同情感,将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确实看到法国人自己打起来的时候,英国人前来相助,波罗的海最远处的人深入到德国中心保护德国人,在此之前他们从未听说过德国人。所有外战都具有内战的特点,在所有内战当中,都有外国人的身影。每个民族都忘却了旧利益,而转向了新利益。原则性问题取代了领土问题,所有的外交规则都混合在一起,错综复杂,令那个时代的政治家们大为震惊,痛苦不已。1789年之后的欧洲正是如此。

因而,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政治革命,它以宗教革命的方式进行,并在某些方面具有宗教革命的特点。且看它在哪方面具有这样的特征和特点:它不仅和宗教战争一样广泛传播,而且也同样通过语言和宣传向远处渗透。这是一场政治革命,激发的却是布道热情。人们热烈地向国外宣传这场革命,其力度不亚于他们在国内实现这场革命。请想想这是怎样的一番新景象!法国大革命向世界展示了无数新生事物,而这又是其中最新颖的。但我们不要就此止步,我们应当继续深入研究,从而发现大革命和宗教革命在结果上的相似性是否与隐藏在原因当中的某种相似性有关。

宗教的一般性特征是重视人本身,而不注重一个国家的法律、习俗和传统会在这个共同资源上加入什么特殊的东西。它的主要目的是掌管人与上帝之间的普遍联系,人与人之间的普通权利和义务,而不考虑社会形态。它所强调的道德规范与某个国家或某个时代的人关联甚少,而与父子、主仆和亲眷相关。由此看来,宗教植根于人性之中,因而可以被所有人接受,可以被应用到所有地方。因此,宗教革命很少像政治革命一样局限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民族的范围内,而是拥有着广大的舞台。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我们就会发现宗教越是具有我刚刚指出的这种抽象性和普遍性,它就越能广泛地传播,尽管存在着法律、气候和人的差异。

古希腊罗马的异教都或多或少地与每个民族的政治体制或社会状态相关,并在其教义中保存着某种民族的且常常是某个城市的面貌,它们通常都局限于一国领土的范围内,很少走向国外。它们有时会引发偏执和宗教迫害,而布道的热忱对它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在基督教出现之前,西方从未发生大的宗教革命。基督教轻易地突破了曾经为异教徒设置的种种障碍,很快征服了大多数人。说基督教的胜利在某种程度上归功于它比其他任何宗教都更善于摆脱一个民族、政府形式、社会形态、时代和种族应有的特征,我认为这种说法并非对这个神圣的宗教有失尊敬。

法国大革命针对的是我们这个世界,宗教革命针对的是另一个世界,而二者采取的方式是完全相同的。大革命以一种抽象的方式看待公民,视他们为脱离一切特殊社会的人。这与宗教一样,宗教也不考虑国家和时代,而从普遍性的角度来考虑人。大革命不仅研究法国公民的特殊权利,还研究人在政治上的一般权利和义务。

在社会状态和政府的问题上,法国大革命就是这样始终追溯更不具有特殊性的即更自然的东西,因而,它能为所有人所理解,同时被无数国家所效仿。

法国大革命的目的似乎是要使人类获得新生,而不是在法国进行改革,因而它所燃起的强烈的热情是之前任何一场革命所不及的。它激发了传道的热忱,因而得以广泛传播。最终,它具有了宗教革命的特点,让那个时代的人震惊,或者更确切地说,大革命成为了一种新的宗教,它是不完美的,这是事实,它既无上帝,也无礼拜或者来世,但它却像伊斯兰教一样,使全世界都布满了它的士兵、使徒和受难者。

此外,不应当认为法国大革命使用的手段都是前所未有的,它创造的所有观念都是绝对闻所未闻的。历史上的所有时代,甚至在中世纪,都曾出现过一些鼓动者,他们为了改变特殊的风俗,都曾引用人类社会的普遍法则,并试图用人类的自然权利对抗国家政体。但是,所有这些尝试都以失败告终,照亮18世纪欧洲的火炬早在15世纪就被不费吹灰之力地熄灭了。要想使这种论据引发革命,人们的地位、习惯、风俗方面必须已经发生了某些变化,才能使人类的思想做好准备,接受这些学说。

当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之时,将某个法则应用于所有人对他们来说是不可理解的。在其他时候,只要将某一法则的图景远远地朦胧地向人们展示一下,人们就能发现它并向它奔去。

法国大革命最不寻常之处,并非在于法国大革命使用了各种他们创造的手段并设想了他们创造的思想,其最大的独特性在于大革命的这些手段最终被无数民族使用,大革命的这些准则轻易地被无数民族接受。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译林人文精选旧制度与大革命/(法国)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36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