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知堂回想录-(全三册)

封面

作者:周作人

页数:936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21421597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所著一部较为全面的回忆录,也可说是其晚年的一部自述传,它详细记录了周作人先生的一生。本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文笔生动流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读者从中可对周作人先生的一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解。 《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毕生篇幅较大的作品,全书共分四卷,以时间为线,讲述了周作人一生所经历的重要事件。文笔平和冲淡,亲切而不失幽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知堂回想录》z开始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于商报连载,后在1970年于香港出版单行本。书中保留了许多现代文学、社会的重要史料,又在追述往事的过程中节引了大量作者以前的作品,堪称反映周作人一生著述旨趣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简介

周作人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浙江绍兴人。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曾经担任北平世界语学会会长。

本书特色

1.周作人的自述传,一部长篇回忆性文集。周作人首次剖白自己,以自我审视的角度,解读其一生所行之事。周作人后半生饱受舆论争议之苦,晚年更是遭遇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看法和心境与较为和顺的前半生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垂暮之年写《知堂回想录》,可以说是周作人临终前对其一生的深刻反思,因其中涉及了当时很多重要历史事件和当事人,也可见乱世的众多不幸与无奈。2.一代文学巨匠的苦心绝唱,以无声回应世人褒贬。一生的起起伏伏,刺激了周作人迸发对文学更深刻的思考,与早期散淡平和的文风相比,这个时期的周作人,更似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表达,即是z为普通的白描手法也能包罗万象,几乎寻不到刻意创作的痕迹,这无疑是文学创作里程碑式的巨大进步。3全新精装重校,排版、设计皆推陈出新,并结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既有床头书般的亲和,又不乏作为藏品的精致。

目录

第一卷

一 缘起……………………………………003

二 老人转世………………………………005

三 风暴的前后上…………………………010

四 风暴的前后中…………………………014

五 风暴的前后下…………………………017

六 避难……………………………………020

七 关于娱园………………………………023

八 书房……………………………………026

九 三味书屋………………………………029

一○ 父亲的病上…………………………033

一一 父亲的病中…………………………036

一二 父亲的病下…………………………039

一三 炼度…………………………………043

一四 杭州…………………………………047

一五 花牌楼上……………………………051

一六 花牌楼中……………………………055

一七 花牌楼下……………………………058

一八 四弟…………………………………062

一九 县考…………………………………065

二○ 再是县考……………………………068

二一 县考的杂碎…………………………071

二二 县考的杂碎续………………………074

二三 义和拳………………………………077

二四 几乎成为小流氓……………………080

二五 风暴的余波…………………………084

二六 脱逃…………………………………088

二七 夜航船………………………………091

二八 西兴渡江……………………………094

二九 拱辰桥………………………………098

三○ 青莲阁………………………………101

三一 长江轮船……………………………104

三二 路上的吃食…………………………109

三三 南京下关……………………………113

三四 入学考试……………………………117

三五 学堂大概情形………………………120

三六 管轮堂………………………………123

三七 上饭厅………………………………126

三八 讲堂功课……………………………129

三九 打靶与出操…………………………132

四○ 点名以后……………………………135

四一 老师一………………………………138

四二 老师二………………………………141

四三 风潮一………………………………144

四四 风潮二………………………………148

四五 考先生………………………………151

四六 生病前………………………………155

四七 生病后………………………………158

四八 祖父之丧……………………………163

四九 东湖学堂……………………………167

五〇 东湖逸话……………………………172

五一 我的新书一…………………………176

五二 我的新书二…………………………180

五三 我的笔名……………………………184

五四 秋瑾…………………………………188

五五 大通学堂的号手……………………191

五六 武人的总办…………………………194

五七 京汉道上……………………………197

五八 在北京一……………………………201

五九 在北京二……………………………204

六〇 北京的戏……………………………207

六一 鱼雷堂………………………………210

六二 吴一斋………………………………214

六三 五年间的回顾………………………218

六四 家里的改变…………………………222

第二卷

六五 往日本去……………………………229

六六 z初的印象…………………………232

六七 日本的衣食住上……………………237

六八 日本的衣食住中……………………241

六九 日本的衣食住下……………………244

七〇 结论…………………………………248

七一 下宿的情形…………………………251

七二 学日本语……………………………254

七三 筹备杂志……………………………258

七四 徐锡麟事件…………………………262

七五 法豪事件……………………………266

七六 中越馆………………………………269

七七 翻译小说上…………………………273

七八 翻译小说下…………………………276

七九 学俄文………………………………280

八〇 民报社听讲…………………………283

八一 河南——新生甲编…………………287

八二 学希腊文……………………………290

八三 邬波尼沙陀…………………………293

八四 域外小说集——新生乙编…………298

八五 蒋抑卮………………………………301

八六 弱小民族文学………………………304

八七 学日本语续…………………………307

八八 炭画与黄蔷薇………………………312

八九 俳谐…………………………………316

九〇 大逆事件……………………………320

九一 赤羽桥边……………………………324

九二 辛亥革命一——王金发……………327

九三 辛亥革命二——孙德卿……………331

九四 辛亥革命三——范爱农……………337

九五 望越篇………………………………344

九六 卧治时代……………………………349

九七 在教育界里…………………………353

九八 自己的工作一………………………357

九九 自己的工作二………………………360

一〇〇 自己的工作三……………………365

一〇一 自己的工作四……………………368

一〇二 金石小品…………………………373

一〇三 故乡的回顾………………………377

第三卷

一〇四 去乡的途中一……………………385

一〇五 去乡的途中二……………………389

一〇六 从上海到北京……………………394

一〇七 绍兴县馆一………………………398

一〇八 绍兴县馆二………………………402

一〇九 补树书屋的生活…………………406

一一〇 北京大学…………………………410

一一一 往来的路…………………………414

一一二 复辟前后一………………………418

一一三 复辟前后二………………………423

一一四 复辟前后三………………………427

一一五 蔡孑民一…………………………431

一一六 蔡孑民二…………………………435

一一七 蔡孑民三…………………………439

一一八 林蔡斗争文件一…………………442

一一九 林蔡斗争文件二…………………446

一二〇 林蔡斗争文件三…………………451

一二一 卯字号的名人一…………………458

一二二 卯字号的名人二…………………463

一二三 卯字号的名人三…………………467

一二四 三沈二马上………………………471

一二五 三沈二马下………………………475

一二六 二马之余…………………………479

一二七 五四之前…………………………483

一二八 每周评论上………………………488

一二九 每周评论下………………………492

一三〇 小河与新村上……………………497

一三一 小河与新村中……………………501

一三二 小河与新村下……………………505

一三三 文学与宗教………………………509

一三四 儿童文学与歌谣…………………514

一三五 在病院中…………………………519

一三六 西山养病…………………………524

一三七 琐屑的因缘………………………529

一三八 爱罗先珂上………………………533

一三九 爱罗先珂下………………………537

一四〇 不辩解说上………………………542

一四一 不辩解说下………………………547

一四二 吗嘎喇庙…………………………551

一四三 顺天时报…………………………556

一四四 顺天时报续………………………561

一四五 女师大与东吉祥一………………567

一四六 女师大与东吉祥二………………571

一四七 语丝的成立………………………576

一四八 五卅………………………………581

一四九 三一八……………………………585

一五〇 中日学院…………………………590

一五一 东方文学系………………………594

一五二 东方文学系的插话………………598

一五三 坚冰至……………………………604

一五四 清党………………………………609

第四卷

一五五 北大感旧录一……………………617

一五六 北大感旧录二……………………622

一五七 北大感旧录三……………………626

一五八 北大感旧录四……………………631

一五九 北大感旧录五……………………636

一六〇 北大感旧录六……………………640

一六一 北大感旧录七……………………644

一六二 北大感旧录八……………………649

一六三 北大感旧录九……………………654

一六四 北大感旧录十……………………659

一六五 北大感旧录十一…………………663

一六六 北大感旧录十二…………………670

一六七 道路的记忆一……………………676

一六八 道路的记忆二……………………682

一六九 女子学院…………………………688

一七〇 在女子学院被囚记………………692

一七一 北伐成功…………………………700

一七二 章太炎的北游……………………705

一七三 打油诗……………………………710

一七四 日本管窥…………………………716

一七五 日本管窥续………………………721

一七六 北大的南迁………………………726

一七七 元旦的刺客………………………731

一七八 从不说话到说话…………………737

一七九 反动老作家一……………………742

一八〇 反动老作家二……………………749

一八一 先母事略…………………………757

一八二 监狱生活…………………………765

一八三 在上海迎接解放…………………771

一八四 我的工作一………………………778

一八五 我的工作二………………………783

一八六 我的工作三………………………787

一八七 我的工作四………………………794

一八八 我的工作五………………………801

一八九 我的工作六………………………806

一九〇 拾遗甲……………………………813

一九一 拾遗乙……………………………817

一九二 拾遗丙……………………………822

一九三 拾遗丁……………………………829

一九四 拾遗戊……………………………836

一九五 拾遗己……………………………842

一九六 拾遗庚……………………………849

一九七 拾遗辛……………………………855

一九八 拾遗壬……………………………859

一九九 拾遗癸……………………………865

二〇〇 拾遗子……………………………870

二〇一 拾遗丑……………………………875

二〇二 拾遗寅……………………………880

二〇三 拾遗卯……………………………885

二〇四 拾遗辰……………………………891

二〇五 拾遗巳……………………………896

二〇六 拾遗午……………………………903

后 序………………………………………910

节选

补树书屋是一个独院,左右全没有邻居,只有前面是仰蕺堂,后边是希贤阁,那里我没有进去看过,听说阁上是供着魁星,差不多整个书屋包围在鬼神窝中,原是够偏僻冷静的,可是住了看也并不坏,槐树绿阴正满一院,实在可喜,毫无吊死过人的迹象,缺点只是夏秋之交有许多的槐树虫,遍地乱爬,有点讨厌。成虫从树上吐丝挂下来的时候,在空中摆荡,小孩们都称之为“吊死鬼”,这又与那故事有点关联了,不过它并不“吊死”,实在是下地来蜕化的,等到它钻到土里去,变成小胡蝶出来的时候,便并不觉得讨厌了。“补树”不知道是什么故典,难道这有故事的槐树原是补的么?总之这院子与树那么有关系,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在房屋里边有一块匾写这四个字,也不晓得是谁所写的,因为当时不注意,不曾看得清楚,现在改作工场的车间,怕早已不见了吧。 这三间补树书屋的内部情形且来说明一下。中间照例是“风门”,对门靠墙安放一顶画桌,外边一顶八仙桌,是吃饭的地方,桌子都极破旧,大概原是会馆里的东西。南偏一室原是鲁迅住的,我到北京的时候他让了出来,自己移到北头那一间里去了。那些房屋都是旧式,窗门是和合式的,上下都是花格糊纸,没有玻璃,到了夏季,上边糊一块绿色的冷布,做成卷窗。我找了一小方的玻璃,贴在自己房的右手窗格里面,可以望得见圆洞门口的来客,鲁迅的房里却是连冷布的窗也不做,说是不热,因为白天反正不在屋里。说也奇怪,补树书屋里的确不大热,这大概与那槐树很有关系,它好像是一顶绿的大日照伞,把可畏的夏日都给挡住了。这房屋相当阴暗,但是不大有蚊子,因为不记得用过什么蚊香,也不曾买有蝇拍子,可见没有苍蝇进来,虽然门外面的青虫很有点儿讨厌。那么旧的屋里该有老鼠,却也并不见,倒是不知道谁家的猫常来屋上骚扰,往往叫人整半夜睡不着觉。查一九一八年旧日记,里边便有三四处记着,“夜为猫所扰,不能安睡。”不知道鲁迅在日记上有无记载,事实上在那时候大都是大怒而起,拿着一枝竹竿,我搬了小茶几,在后檐下放好,他便上去用竹竿痛打,把它们打散,但也不能长治久安,往往过了一会儿又回来了。《朝花夕拾》中间有一篇讲到猫的文章,其中有些是与这有关的。 南头的一间是我的住房兼作客室,床铺设在西南角上,东南角窗下一顶有抽屉的长方桌,迤北放着一只麻布套的皮箱,北边靠板壁是书架,里边并不放书,上隔安放茶叶火柴杂物以及铜元,下隔堆着些新旧报纸。书架前面有一把藤的躺椅,书桌前是藤椅,床前靠壁排着两个方凳,中间夹着狭长的茶几,这些便是招待客人的用具,主客超过四人时,可以利用床沿。平常吃茶一直不用茶壶,只在一只上大下小的茶盅内放一点茶叶,泡上开水,也没有盖,请客人吃的也只是这一种。饭托会馆长班代办,菜就叫长班的儿子随意去做,当然不会得好吃,客来的时候则到外边去叫了来。在胡同的口外有一家有名的饭馆,就是李越缦等有些名人都赏识过的广和居,有些拿手好菜,例如潘鱼,沙锅豆腐,三不粘等,我们大抵不叫,要的只是些炸丸子,酸辣汤,拿进来时如不说明,便要怀疑是从什么躄脚的小饭馆里叫来的,因为那盘碗实在坏得可以,价钱也便宜,只是几个铜元罢了。可是主客都不在乎,反正下饭这就行了,擦过了脸,又接连谈他们的天,直至深夜,用人在煤球炉上预备足了开水,便也径自睡觉去了。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知堂回想录-(全三册)》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35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