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鸿著
页数:368 页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01006555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本书特色
本书以如何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为主线,追溯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变迁轨迹,分析了影响国有资产发挥效用的原因,并从理论上给出了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本书的主要创新点在于:
第一,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是关于国有资产利用和管理的制度安排,应分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
第二,国有资产是制度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统一体。
第三,公司治理是指为了公司的有效运行,规定负责公司机体的运行的各组成部分或要素的权力范围以及相互间关系的一种制度。
第四,在公司治理制度的安排上,应当从公司经理的人力资本特性出发,扩大经理的经营职权范围,董事会与经理在经营管理中的权限划分是经营管理中经营决策与管理不同层次的划分。
目录
第一章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构建的变迁轨迹
第一节 我国国有资产形成的历史起点
第二节 建国初期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改革
第三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引入市场因素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第四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基本形成
第二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改革历程的理性思考
第一节 前苏联与南斯拉夫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模式的影响
第二节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改革方案和目标设计的渐进差异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制的理论认识与现实选择
第四节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基本问题的辨析
第五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的职能边界与能力
第六节 国有资产企业化动作中党的政治地位与作用方式
第三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元素
第四章 国有资产宏观经营管理体系框架安排
第五章 国有资产微观经营管理体系的框架安排
第六章 国有资产宏观监督管理体系的框架安排
第七章 国有资产微观监督管理体系的框架安排
第八章 国有资产管理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章
国有资产宏观经营管理体系框架安排
国有资产宏观经营管理体系是指国有资产总体布局及总运行
模式选择的制度安排。关于国有资产宏观经营管理体系的建立,
学界众说纷纭,实践也呈现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前所述的深圳模
式、上海模式、武汉模式等。在构建的思路上大体为:成立一个国
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不直接从事经营,而授权一定的资本运营机
构进行国有资本的运营,由授权经营的机构再投资于生产经营性
质的国有企业,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三层次或两层次的模式。笔者
认为,这种构建的指导思想并不能解决国有资产运营过程中的政
府行政行为的干预,不能有效解决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问题。在
国有资产宏观经营管理体系的构建上,主导思想应是将国有资产
的运营区分成不同的经营方式,而不是经营层次上的划分,由国有
资产所有者代表机构统一行使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在此前提下,
选择国有资产的经营方式:纯粹的资本运营,纯粹的生产经营,资
本与生产经营的结合。
第一节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系
框架安排的基本原则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系的建立应该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发展需要,应该有利于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配置,应
该有利于国有资产经营效率的提高,应该有利于国家财富的增长,
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利益。
一、国有资产国家所有,巩固和发展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制
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国有
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的立足点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寻求国有资产管
理的有效途径,必须贯彻国有资产国家所有的基本原则。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制度的确立并不是终极目的,而在
于通过这种制度的确立更好地发展社会的生产力,创造更多的
社会财富,造福于广大的人民,因此需要探索和确立一种生产资
料公有制的运行模式,充分利用和发挥制度的优势。如果我们
偏离了国有资产国家所有的制度基础,那么我们的一切改革设
计对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都是一种空谈,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
系的建立也是毫无意义,也必然与人民大众对国有资产的利用
期望值和根本要求发生质的冲突,也必然造成无论怎样的模式
设计总也不能反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总也不能达到国有资产
高效率运行的目标。
二、经营性与资源性国有资产类别统筹,
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长期以来,在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系的构建中,主要关注的是
经营性国有资产,忽视了国有资产的整体效应。国有资源资产化
程度低,侧重于国有资源使用价值管理,忽视了价值管理。国有资
源不能成为资产,不能进行价值投资;资源性产品价格低廉,难以
形成有效的价格制约机制;管理混乱,各地方、各部门都有勘探、开
发和管理国有资源的权力,致使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
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增强。经济增长与资源
的大量消耗、生态破坏之间的矛盾突出,严重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经
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注重国有资产管理的统
筹协调,使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效率的提高与资源性国有资产的
合理利用和保护有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