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桂清著
页数:126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20013439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琉璃河镇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风貌。
本书特色
本书能够让读者清楚了解琉璃河镇的悠久历史及丰富的文化遗存。
作为中原进入北京的第一站,被誉为北京西南门户的琉璃河镇,你知道多少?打开《琉璃河》一览琉璃河古镇的风采吧。
目录
北京建城之始 周初封侯古燕国/ 9
揭开城址之谜/ 12
青铜器中记载“北京之源”/ 21
出土文物珍品多/ 24
博物馆中看沧桑/ 29
水育古镇 广阔平原/ 32
晶莹琉璃水/ 34
商贾云集之地/ 40
南北交通之要冲 琉璃河石桥/ 47
通衢大路/ 55
琉璃河火车站/ 59
岫云古刹 明皇的离宫/ 63
良乡离宫/ 63
离宫改名恩惠寺/ 65
八国联军的洗劫/ 66
永定河上金门闸 浑河自古水患多/ 69
康熙建闸/ 70
乾隆修葺/ 73
逸闻战事 义和团立坛/ 80
三系军阀大战琉璃河/ 80
马福祥病逝之地/ 81
孙连仲抗战/ 83
独立营河堤保卫战/ 85
民俗民风 村落的形成/ 87
韩营坐腔戏/ 89
民谣拾趣/ 91
著名传说/ 100
镇桥梁/ 100
铁帽将军/ 101
金门闸的蝈蝈/ 102
四大鸣山/ 102
天赐夫人 / 103
诗文荟萃 范成大过河看鸳鸯/ 107
文天祥雪渡琉璃河/ 108
袁中道口占风光诗/ 109
燕谷长桥/ 111
题壁诗/ 116
乾隆帝两咏金门闸/ 120
碑 记 石桥碑铭/ 123
金门闸碑/ 130
革命烈士纪念碑/ 136
古镇新貌 琉璃河水泥厂/ 145
乡镇企业/ 151
教育文化/ 160
环境建设/ 169
京南梨乡/ 171
绿色生态精品小城/ 175
现代农业示范镇/ 178
特色小镇建设成效/ 180
后 记/ 183
节选
揭开城址之谜
有关燕、蓟两个北京地区的古国,历来文献记载很少,且关
于它们的具体位置说法很难一致,专家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很多探
索,至20 世纪50 年代末时,西周燕国都城究竟在什么位置,仍
然是个说不清的问题。就在专家学者们一筹莫展之时,“功夫不
负考古人”,20 世纪60 年代,在一次考古调查中,专家们发现
了房山琉璃河有大片的西周时期土层。后经过10 多年( 分4 期)
的发掘调查,最终确定这里是西周燕国都城所在地,同时也结束
了学术界关于北京第一个都城所在地的纷争,彻底揭开了北京始
建城定位之谜。
1962 年春天,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在房山县考古调查时,在
刘李店村、董家林村发现大面积西周时期文化层。同年秋,北京
市文物工作队和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五年级学生组成考古
队,对遗址首次进行2 个月的小规模试掘,并把发掘的详情著文
发表于《考古》1963 年第3 期,这是关于燕国始封地调查情况
发表最早的一篇文章。1964 年,黄上坡村民在自家院内挖菜窖时,
挖出铜鼎、铜爵各1 件,鼎铭为“叔乍宝彝”,爵铭为“父祭”
(现存北京市文物管理处)。1972 年秋再次发掘。从1973 年春天
开始,北京市文物管理处继续开展发掘工作,中国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派4 名专家与房山县文教局组成了以著名考古学家殷玮璋为
首的琉璃河考古队展开了全面勘察和大规模发掘,一座淹没数千
年的西周燕国都城呈现在世人面前。
琉璃河遗址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遗址分布
在以董家林村为中心的洄城、刘李店、董家林、黄土坡、立教、庄头等
6 个自然村,遗址包括居住址、古城址、墓葬挖掘现场琉璃河西周遗址分布图
区三部分。1979 年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88
年1 月被定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琉璃河遗址中的居住址是西周燕国遗存的一部分。在已发掘
的居住址中,有当时人们居住过的房基,用过的窖穴、陶窑,并
发现一些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其中有陶器、石器、蚌器和骨器等。
1973 年春,考古队在刘李店村进行遗址发掘时,在西周时代地
层中,发现经钻凿的卜骨;在一些灰坑和地层中,发现少数属于
商代的陶器。居住址的地层堆积厚薄不一,最厚的堆积按时代可
以划分四层:第四层和第三层,为商末至西周的堆积层;第二层
为辽、金至明清堆积层;第一层为现代耕土层。
位于琉璃河遗址中部董家林村的古城址,是西周燕国政治、
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也是北京地区发现最早的古城遗址。20
世纪60 年代,古城址的某些地段的夯土城墙尚保留有1 米多高,
黄土坡出土的随葬器物可惜当时并没有人知道那是一座西周古城的城
墙,后因大规模地平整土地,高出地面的残墙断垣都被夷为平地。1973 年
后,专家学者进行了系列考古钻探和发掘,发现一座西周的“地下古城”,
古城风貌依然可见,古城址地面比周围高出许多。1976 年、1977 年、1984
年(1981 年至1986 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
古研究所又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董家林古城址作了局部发掘),
先后3 次对古城址的东北角、北城墙西段和西北角进行发掘。
从3 处发掘的结果看,城墙是从生土上挖基填土夯实,再分段
层层夯筑墙体,其结构可分为主墙及内附墙、外附墙。除南面
外,其余三面均有护城河。由于城墙内侧的“护坡”,被商末周
初的墓葬以及属于西周时期的灰坑、房址所打破,说明古城的
修建年代最迟不应晚于西周初期,这与古代文献所记西周初期
北京地区的历史情况基本一致,与西周分封诸侯国时间相吻合。
1996 年再次发掘古城址,在城内发现刻有文字的卜甲3 片,共
8 个字,其中一片龟甲上刻有“成周”二字。根据城址规模、年
代和附近的黄土坡村西周燕国贵族墓地的存在,推测这里是西
琉璃河遗址中的排水沟周燕国的都城遗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