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齐锡生
页数:536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2013014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自从中华民族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建立现代化外交关系以来,抗战根本性地改变了中国和西方的交往,也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 但是到了1945年大战结束时,中国的国家地位有效改观。导致此项蜕变的很关键因素是,中国在珍珠港事件爆发时,立即和美国、英国和苏联结为优选性战略盟友,对抗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轴心国同盟,而其中特别具有决定性因素的是中国和美国的结盟。1937~1941年,中美关系到底经历了何种变化?特别是中国政府的对美外交政策的大课题:决策过程是什么?由何人执行?中国的外交目的是什么?谈判的技巧如何?美方的反应是什么?中国政府在这段时间内,总体的得失又当如何评价?何以在1937年7月卢沟桥战事爆发时,美国政府认为事不关己,而到了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国政府却十万火急地促请中国成为并肩作战的盟友?这些都是本书着力要探讨并希望解决的问题。
作者简介
齐锡生,芝加哥大学博士,主修国际关系和政治学,1967~1992年任教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1992~2002年参与香港科技大学的建校工作并任历史系主任,研究兴趣包括中国近代以来的内政外交、国际关系理论和军备战略问题,作品《中国的军阀政治》《剑拔弩张的盟友》影响甚巨。年轻时业余爱好包括做木工、修房子、修汽车、爬山、射击等,老来希望能够学会弹钢琴和说西班牙语,目前仍在做学生。
本书特色
在齐锡生著的《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1937-1941)(精)》研究过程中,作者第一注意使用原始文件,除了参考堆积成山的官方档案之外,还尽量把中美两国关系人性化,而不是引用冷冰冰的官方文献、文告或宣言。在第一关系和政治学领域里,学者经常运用“第一利益”这个概念来解释外交行为,认为“第一利益”是一个行之四海而皆准的钥匙,可以科学客观地解释一个第一的外交政策。殊不知“第一利益”的界定因人而异。这在抗战的前半段中美外交关系上极为明显。因此本书尝试把这些第一人物的形象、个性、心理状态、内心的盘算策划尽量予以呈现。
目录
序
第一章 摸索一个务实的对美外交政策
第二章 胡适受命出任驻美大使
第三章 1937~1939年胡适和陈光甫对中国对美政策的影响
第四章 寻求一个新的对美政策:1939~1940年来自各方的压力
第五章 1940年以后外交作风的改变
第六章 1940年下半年中美关系大幅扩展
第七章 1941年:美国迈向中国外交舞台中央
第八章 租借法案带来的希望和失望
第九章 最后的冲刺:中国政府在珍珠港事件中的努力
第十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 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