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胡佩衡
页数:208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10203957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作者简介
p> 博识多能 一代名家
胡佩衡和他的艺术
郎绍君
胡佩衡(1892~1962年),谱名锡铨,又名衡,字佩衡,号冷庵,以字行,蒙族,原籍河北省涿县,因
祖辈做粮商,迁居北京。胡佩衡幼年丧父,家庭靠粮店股份维生。7岁入私塾,后毕业于私立北京法政专门
学校、新华铁路专门学校。民初,相继任北京三圣观小学教员、海军部办事员、北京第二中学图画教员。1922
年,由交通部交通行政讲习所分发至京绥铁路局办事,后任车务处课员。又先后兼任北平师范、私立华北大
学、北平9
节选
bsp;在《我怎样画山水画)》一书中,胡佩衡曾谈到自己的学画经过:
“我自幼就喜爱绘事,十多岁就开始画山水。当时家里有一些山水画,天天看着很有兴趣,渐渐对画临
摹,十五岁时已经有学校老师和同学们找我画条幅了。不久遇见了西陵山水画家李静斋先生(名定安)……
他把自己收藏的名画一张张教我临摹,告诉我怎样看古画,古画中哪些是从写生来的,怎样分析优缺点,怎
样学习古人的技法。记得当时临摹过的画很多,大都是明清人的作品,有几张他认为最宝贵的是唐寅所画的
山水画,他说他自己就是从唐六如的画里得到写生的技法而进行写生的。他又教我如何运用古人的技法进行
写生和创作的方法,并须自创一格成为自己的面貌。由于静斋先生的教导,使我在二十岁时已经能单独创作,
并且和当时的画家时相来往,加入他们的画会,列入画家之流了。会中年长的是文达斋先生,他介绍我和姜
颖生、林琴南等名家见面,听到好多名画家的讲论。这个阶段中,主要是在这样有利的环境里进行自修,当
时见到画家们收藏的古画很多,宋元的画也常常看见,使我在古人的枝法甲广开了眼界。”②
文中所说西陵画家李静斋,未见文献记载。所说老画家姜筠、林纾,都是20世纪初北京画坛的名宿。当
时在北京的名画家,还有金城、陈师曾、陈半丁、萧谦中、姚华、汤定之、贺履之等,他也是熟悉的。胡俱
青《(深切的悼念)》一文说:“佩衡兄从小就热爱绘画,专攻山水,五十年如一日,与著名画家姜颖生、林琴
南、贺履之、陈师曾、汤定之等多有过从,所闻所见非常渊博。”③那么,除了这几位画家,胡佩衡还有更熟
悉、交往更多的画家吗?我想,至少要特别提到金城。金城(1878-1926年),1920年联合陈师曾、周肇祥
等在北京创办中国画学研究会,同年在中央公园与研究会成员的合影中,就有胡佩衡。④即胡佩衡是第一批
中国画学研究会的研究员。1927年,胡佩衡由研究员升为助教,后又升任评议。⑤《(湖社月刊)》第34册(1930
年)有署名胡衡《(北楼吾师逝世四周(年)志感)》诗四首。其中二首曰:
四年断梦总成尘,每对秋风一怆神。
此日明窗净几处,商量笔墨更何人。
云烟落纸洵堪矜,继绝存亡愧未能。
举世千金享敝帚,谁将规范作传灯?
胡佩衡与金城的师生关系、师生情谊,在这里表述无疑。但在1957年写作仅我怎样画山水画)》一书时,
他为何对自己尊敬的这位师长只字不提?这不难理解——20世纪50年代,金城被视为北京“保守派”国画
的根子和最大代表,加上他又担任过北洋政府众议院议员、英国麦加利银行北京分行的总经理,经历了一系
列政治运动的金氏诸弟子,谁还敢谈自己与这位老师的关系?⑥对此,我们只能予以历史的同情理解。
金城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为原则,指导、提携了胡佩衡、刘子久、秦仲文、赵梦朱、吴镜汀、惠
孝同、陈少梅、马晋、管平、张其翼等一大批出色画家。金城的弟子中,胡佩衡年最长,也最早熟。秦仲文
说:“胡先生长我三岁,我于1915年,20岁来北京大学读书,课余之暇参加了校内的‘中国画法研究所’学
画,得到当代老画家指点。同时胡先生也自校外前来参加。不过他的画法已经有了相当造诣,迥然与众不同;
后来不久被聘为‘造型美术所’导师。”⑦值得注意的是,胡佩衡在画法研究会,还跟一位外籍导师学西画。
他自己谈到这件事时说:“那时正是北大五四运动的高潮,我受到新潮流的影响,又由于主编杂志的原因,迫
切需要对西画的认识与学习,所以,当时我从盖大士先生研究过素描、油画、水彩画、图案画等等。”⑧
笔者1997年11月在台湾访问金城的侄子金开英先生,金开英回忆说:“先伯教了许多弟子……,有一件
事我记得很清楚,先伯买了一批丈八的宣纸,他给大徒弟们每人一张,让他们自己作稿,他也和他们一起画,
交卷后,开了个丈八纸作品展览会,还记得是评了胡佩衡的画为最好。”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即秦仲文所
说“画法研究所”)成立于1918年,同时编辑出版《(绘学杂志)》,请胡佩衡负责编辑。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成
立时聘请的中国画导师有陈师曾、贺履之、汤定之。二年后,画法研究会更名为“造型美术研究所”(即秦
仲文所说“造型美术所”),此时陈师曾已辞去导师之职,年轻的胡佩衡被聘为导师,这也正是他加入中国画
学研究会的那一年。
笔者所见胡佩衡早期临古之作,是1921年(辛酉)临石涛《(溪山无尽图卷)》、1923年(癸亥)临石涛《(山
水册)》等。前者墨色淋漓,后者笔力雄壮。他在《(临石涛山水册)》中题:“清湘老人笔墨超凡,意境玄妙,洵
非食人间烟火者所能梦见。此册大半写黄砚旅游处,一丘一壑均可佩人,愚酷爱之,漫临一册,以存梗概,
惟限于学力,自不免取貌遗神也。”在20年代初,胡氏前辈画家齐白石、陈师曾、陈半丁、萧谦中等均推崇
石涛,胡佩衡不免受他们影响。但能够兼容中西绘画的胡佩衡,从不拘于一家一派。从20年代中到30年代
陆续出版的《(胡佩衡画存)》第一至五集,大多是临仿各家各派的作品,其中包括黄公望、王蒙、吴镇、沈周、
王铎、程邃、程正揆、石豁、梅清、吴历、罗牧等。大体以南宗为主,但也涉猎北宗,如临《(临金李山风
雪杉松图)》(1923年)、《(抚宋人雪溪归棹图)》(20年代前期)均为典型的李郭派作品。他自己也说:“余爱临
北宗画,画存前三集第一幅皆北宗也。且余所写南宗画,多有北宗意焉。”⑨在《(临古刍言)》一文中,胡佩衡
把古人作品依风格画法分为幽淡(如倪云林一派)、平正(如黄公望一派)、庄整(如董源、巨然、文徵明、
沈周)、邃密(如王蒙、石豁、吴历)、豪放(如八大、石涛)、潇洒(如唐寅、恽南田)、奇古(如金冬心)、
峭健(如马远、夏圭)、工致(如刘松年、赵孟頫 )、烟雨(如米芾、高房山)。对于每一种风格如何临写,他
都结合自己的经验加以解释,可以见出胡佩衡对临摹的深刻理解。1926年,齐白石题《(冷庵先生画卷)》诗云:
“层次分明点画工,启人心事见毫锋。他年画苑三千辈,个个毋忘念此翁。”对胡氏作品是非常称赞的。
30年代,胡佩衡在回答《(北辰画刊)》记者问时说:“本人学画至二十岁上,规模粗具,精神全无。则就
画界前辈,如贺履之、齐白石诸先生,从事请益。有暇,则赴贺齐诸先生之私第,观其作画,如用水、调墨、
着色,以及用笔之法,一一悉心领略,受业如弟子。”⑩我想,这些画界前辈,也应当包括金城、陈师曾、汤
定之等等。
胡佩衡20年代的作品以临仿古代名家为主要特点,大约1927年前后,其技巧成熟,独立创作多了起来,
个性风格也鲜明地呈现出来。此后的临仿之作,也多参己意加以变化。这种状态一直保持到50年代初。30–
40年代的作品大抵有两种面貌,一种结构繁复,勾皴细密,大体是从王蒙、石豁、吴历一路画风综合变化而
来;一种多湿笔,结构有繁有简,多用泼墨,笔线粗壮,以泼辣奔放为宗,可以看到沈周特别是石涛的影响。
秦仲文在谈到1962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胡佩衡遗作展览会”时,用二句话概括胡佩衡前期作品:一是“精
细可爱”,二日“尚不断致力于继承古人和吸收先进笔精墨妙的技法”;前一句是讲画法风格,后一句是指出
它们与传统的密切关联。不过,秦氏所言胡佩衡前期“精细”作品,是就展出的少数作品而言的,笔者所见
百余件前期作品,“精细”之作并不多,即使这些精细之作,也带有纵放和随意的特质,而与金城、吴湖帆、
张石园、张大千等等的精细风格不同。
50年代以降,胡佩衡谋求山水画的新风格,先后到丰沙铁路沿线(1953年)、广西桂林和湖南韶山(1956
年)写生。其中桂林写生60幅,画风发生了很大变化。此后到他逝世,作品“多写桂林风景,笔意之辣,气
象之厚,青黛之浓,丹黄之粲,都显示出奔放雄奇、与年俱老的画境,而达到他所追求的推陈出新的成就。”⑩
具体言之,这一时期的作品,构图简洁,喜取近景特写,不再有山重水复、重峦叠嶂的景象;笔墨厚重,多
以强悍的焦墨勾皴点画;喜用对比强烈的色彩,如石青、石绿、铅粉、洋红等,用重彩而能写意,可谓独树
一帜。胡佩衡对自己的“衰年变法”充满信心,有诗为证:
万寿菊黄又一年,衰年变法气冲天。
夕阳无限春常在,树茂山崇晚更妍。
胡佩衡的成就,远不止于山水画创作。他博识多能,精鉴赏,擅诗文,在美术教育、编辑出版、写作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