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孙彩虹
页数:489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305662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全书从适应当前我国法制建设及法学教育的实际出发,在吸取近几年刑事诉讼法领域近期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重要制度和程序,内容涵盖面广。在论述中,注意结合司法实践,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讨刑事诉讼法各项制度的内涵和实质,使读者能够形象、直观地掌握该部门法的理念,同时体现了该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
作者简介
张进德,1980年生,山东省邹平县人。现为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诉讼法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刑事诉讼法学、司法制度与证据法学。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学士(1 997~2001年)、硕士(2001~2004年)、博士(2007~2010年),2004年起在上海政法学院法律学院任教。曾获上海政法学院“教学示范岗”、“很好科研奖”、 “教书育人优选个人”等荣誉称号。在《法学》、《诉讼法论丛》、《法学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在《法制日报》、《南方周末》、《法学家茶座》等刊物发表学术短论70余篇,文章曾被《人大复印资料》、《律师文摘》等转载。独著或参著出版著作7部,点校出版著作1部,主编或参撰高校教科书、司考教科书10余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上海市教委很好青年教师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代表性作品有:《通往文明的对抗――司法的理念与技艺》(独著,中国工商出版社2010年版)、《诉讼法通义》(独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检察制度史》(副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法院编制法》(点校,【日】冈田朝太郎口述,熊元襄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 3年版)。
本书特色
该书在基本理论和学说的阐释上,深刻而不呆板,透彻而不深奥,尤其是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些国外的相关理论和学说,有批判有借鉴,有解惑有评析。全书行文流畅,内容翔实,编排体例专门为法学教学而设置。
目录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
第一节 刑事诉讼
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
第三节 刑事诉讼法学
第二章 刑事诉讼基础理论
第一节 刑事诉讼法律关系
第二节 刑事诉讼行为
第三节 刑事诉讼目的
第四节 刑事诉讼构造
第五节 刑事诉讼价值
第六节 刑事诉讼职能
第七节 刑事诉讼主体与客体
第三章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概述
第二节 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基本原则
第三节 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与诉讼参与人
第一节 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
第二节 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参与人
制度篇
第五章 管辖
第一节 管辖概述
第二节 立案管辖
第三节 审判管辖
第六章 回避
第一节 回避制度概述
第二节 回避的理由、种类和适用对象
第三节 回避的程序
第七章 辩护与代理
第一节 刑事诉讼辩护制度
第二节 刑事诉讼代理制度
第八章 刑事证据
第一节 刑事证据制度概说
第二节 刑事证据的法定种类
第三节 证据的理论分类
第四节 刑事证据的审查认定规则
第九章 刑事诉讼证明
第一节 刑事诉讼证明的概念和对象
第二节 刑事诉讼证明对象
第三节 证明责任
第四节 证明标准
第十章 强制措施
第一节 强制措施的概述
第二节 拘传
第三节 取保候审
第四节 监视居住
第五节 拘留
第六节 逮捕
第十一章 附带民事诉讼
第一节 附带民事诉讼概述
第二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第三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与审判
第十二章 期间与送达
第一节 期间
第二节 送达
程序篇
一般程序论
第十三章 立案程序
第一节 立案概述
第二节 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
第三节 立案的程序
第四节 立案监督
第十四章 侦查程序
第一节 侦查概述
第二节 侦查行为
第三节 侦查终结
第四节 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
第五节 补充侦查
第六节 侦查监督与救济
第十五章 起诉程序
第一节 起诉概述
第二节 审查起诉
第三节 提起公诉
第四节 不起诉
第五节 提起自诉
第十六章 刑事审判概述
第一节 刑事审判的概念与任务
第二节 刑事审判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
第十七章 第一审程序
第一节 第一审程序概述
第二节 公诉案件第一审普通程序
第三节 自诉案件第一审普通程序
第四节 简易程序
第五节 刑事审判结论
第十八章 第二审程序
第一节 第二审程序概述
第二节 第二审程序的提起
第三节 第二审程序的审判原则
第四节 第二审程序的审理与裁判
第五节 对查封、扣押和冻结财物的处理
特殊程序论
第十九章 审判监督程序
第一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第二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第三节 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的重新审判
第二十章 死刑复核程序
第一节 死刑复核程序概述
第二节 死刑复核权限的变迁
第三节 死刑案件的复核程序
第二十一章 特别程序
第一节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第二节 公诉案件刑事和解程序
第三节 违法所得刑事没收程序
第四节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
执行程序论
第二十二章 执行程序
第一节 执行程序概述
第二节 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
第三节 执行的变更与其他处理
第四节 人民检察院对执行的监督
节选
《新编刑事诉讼法学》: 第七节 刑事诉讼主体与客体 一、刑事诉讼主体 一般认为,刑事诉讼主体理论的提出是与十八九世纪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的刑事司法改革相联系的,同时也是在刑事诉讼中保障人权观念得以树立的结果,是刑事诉讼民主化的一个标志。在以往的刑事诉讼中,控审职能不分,被告不享有基本的辩护权,而且承担着自证其罪的义务,不具有主体地位,仅仅被看作追诉的对象,将之视为诉讼客体。随着控审职能分离,被告基本辩护权的拥有和“不被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确立,正如德国学者Otto Triffterer所言:“在历史上,被告人的诉讼角色经历了从仅仅是一种诉讼客体到一种能够积极参与和影响程序进程的刑事诉讼主体的变化。”①刑事诉讼主体的概念将纯粹受制于法律与制度之下的诉讼活动的参与人演变为拥有诉讼权利、具有独立诉讼地位的主体,使之成为诉讼活动发生、发展、终结的主导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的价值。 关于刑事诉讼主体概念存在诸多争议,焦点主要集中于如何界定概念的外延,即主体的范围问题上。一种观点认为,刑事诉讼主体就是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享有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的“参加诉讼的一切机关和个人”,这样,除审判机关外,控辩双方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诉讼参与人等均属于刑事诉讼主体的范围。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刑事诉讼主体仅限于审判机关和控辩双方当事人。我们认为,刑事诉讼主体应当只包括审判机关和控辩双方当事人。这是因为: 首先,从诉讼本质而言,它是一种纠纷解决机制,是一种“通过言语的相互斥责而取得公平”的活动,其起因在于权利的受损或者权利义务关系需要国家机关重新确定。从这种意义上说,“利害关系”构成了诉讼的基本特征,因此,刑事诉讼主体应当是与诉讼结果存在利害关系的行为人。刑事诉讼围绕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展开,诉讼结果直接关系到国家刑罚权的实施和对被告人的定罪量刑,因此,只有审判机关和控辩双方当事人才能成为刑事诉讼主体。 其次,从刑事诉讼职能来看,审判职能、控诉职能和辩护职能是三种基本的诉讼职能,离开这三种职能就不存在诉讼。控诉职能引发刑事诉讼,辩护职能与控诉职能对应,形成对抗,推动诉讼发展,审判职能对双方的争讼进行裁断从而终结诉讼。刑事诉讼的发动、发展和终结由三大基本诉讼职能成就,因此,承担三大诉讼职能的主体才能成为刑事诉讼主体。 最后,从刑事诉讼构造来看,控、辩、审三方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构建了刑事诉讼的基本框架。缺少这三方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为刑事诉讼,而即使没有证人、鉴定人、诉讼代理人的参与,“其诉讼形态的完整性也基本上不受影响”①。刑事诉讼这一程序,“应由一定主体进行之,从其基本的法律关系言,乃当事人与法院之间法律关系,亦即基于请求及接受审判及接受审判与法院为审判而生之权利义务关系,故诉讼,系由法院及两造当事人组织之,即以法院及当事人为其主体。至为辩护人、辅佐人、代理人之诉讼关系及告诉人、告发人、证人、鉴定人等之第三人,虽为各个诉讼行为之主体,但与诉讼本身并无基本的法律关系。”② 因此,刑事诉讼主体不同于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享有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的全部诉讼参加者,是上位概念,它包括了刑事诉讼主体但又不局限于刑事诉讼主体的范围。刑事诉讼主体是指刑事诉讼中直接担当刑事诉讼基本职能,构成刑事诉讼构造的国家专门机关和当事人,其范围为法院和控辩双方当事人。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刑事诉讼主体包括:一是国家专门机关,其在刑事诉讼中代表国家行使侦查权、起诉权、审判权和刑罚执行权,即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监狱、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二是直接影响诉讼进程并与诉讼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二、刑事诉讼客体 刑事诉讼客体是指诉讼主体进行诉讼活动,实施诉讼行为所指向的对象。刑事诉讼主体的活动必须围绕一定的诉讼客体进行,离开诉讼客体,诉讼主体的活动就具有盲目性,不能实现刑事诉讼的目的。 普遍认为,刑事诉讼客体是指刑事案件。刑事诉讼是“对于特定人之特定事实为确定具体的刑罚权而进行之程序”,其中包括两种法律关系:一是“国家与个人间具体刑罚权之关系,即处罚者与被处罚者之关系”;二是“为确定具体的刑罚权而进行之诉讼的关系,即裁判者与被裁判者之关系”。如果将这两种关系作一比较,后者可称为“诉”,前者则称为“诉讼客体”,也就是“案件”。③因此,刑事诉讼客体基本上可被视为刑事实体关系,也就是国家与特定个人之间的刑罚法律关系。这是刑事案件的基本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