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世界经济史-(第四版)

封面

作者:高德步

页数:395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30022273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世界经济史(第4版)/新编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是一本主要面向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教材,讲述了从有史以来到现在的世界经济发展历程。按照时间顺序将世界经济分为古代、中古、资本主义兴起、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自由市场经济终结、战后这六个发展阶段。一方面介绍了这六个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制度变迁和社会进步等历时性主题,另一方面从全球史的角度论述了共时性问题,将世界经济史定义为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互动的历史。主要采用传统的历史描述方法,包含了世界经济史研究的经典论断和新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高德步,1955年出生,辽宁人。先后毕业于兰州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外经济史和政治经济学。先后出版《产权与增长:论法律制度的效率》、《百年经济衰荣》、《世界经济通史》、《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历史的视角》、《英国的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西方世界的衰落》、《中国经济简史》等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王珏,1970年生,云南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外国经济史协会副秘书长。先后出版专著《世界经济通史》、《增长与变革》等,译著《剑桥欧洲现代经济史》、《剑桥美国经济史》等,在《世界经济》、《金融研究》等杂志发表几十篇论文。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经济史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
第二节 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与逻辑演进

第一篇 古代世界经济
第二章 古代东方的社会经济
第一节 农业革命与财产起源
第二节 城市与工商业起源
第三节 各主要国家的经济制度
第三章 古代西方的社会经济
第一节 希腊城邦奴隶制
第二节 希腊的经济发展
第三节 希腊化世界的经济
第四节 罗马共和国经济
第五节 罗马帝国经济
第六节 罗马帝国的衰落

第二篇 中古世界经济
第四章 东方国家的封建经济
第一节 封建领主制经济
第二节 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
第三节 中国封建小农经济
第四节 工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第五章 西欧封建经济
第一节 西欧的封建化
第二节 封建土地关系演变
第三节 庄园经济的兴起与衰落
第四节 封建农业的发展与停滞
第五节 工业、贸易与行会
第六节 城市的复兴与发展
第六章 古代世界的贸易
第一节 古代世界的区域贸易
第二节 古代东西方贸易
第三节 古代世界贸易制度

第三篇 资本主义兴起与世界市场
第七章 商业革命
第一节 地理大发现
第二节 商业革命的出现
第三节 重商主义
第四节 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八章 农业革命
第一节 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
第二节 英国式道路
第三节 普鲁士式道路
第四节 美国式道路
第九章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第一节 工业品的需求和供给
第二节 工场手工业的特点
第三节 工场手工业的影响
第十章 金融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 银行和信用工具的发展
第二节 证券市场的形成

第四篇 工业革命与世界经济的形成
第十一章 英国的工业革命
第一节 英国工业革命的准备
第二节 技术和工业革命
第三节 社会经济革命
第四节 世界工厂
第十二章 美国的工业化
第一节 市场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工业化与贸易保护
第三节 美国奴隶制经济
第十三章 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
第一节 欧洲小国的工业化
第二节 法国的工业化
第三节 德国的工业化
第四节 俄国的工业化
第五节 日本的工业化
第十四章 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依附经济的形成
第一节 印度殖民地经济
第二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第三节 拉丁美洲的依附经济
第四节 非洲殖民地经济
第十五章 自由贸易与世界经济的形成
第一节 自由贸易
第二节 金本位制
第三节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第四节 世界经济的形成

第五篇 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
第十六章 垄断与垄断资本
第一节 垄断的产生
第二节 并购与垄断
第三节 垄断的影响
第十七章 大危机和新政
第一节 大危机
第二节 危机的传导和扩散
第三节 危机的原因和后果
第四节 罗斯福新政
第十八章 国际商战
第一节 自由贸易体制的解体
第二节 国际商战的表现形式及其后果
第十九章 世界大战与战时经济
第一节 世界大战的原因和结果
第二节 苏联的战时经济
第三节 法西斯军事经济
第四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战时的实验

第六篇 战后增长与变革
第二十章 战后市场经济国家的增长与变革
第一节 马歇尔计划与战后市场经济国家的重建
第二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繁荣
第三节 市场经济国家的改革
第四节 滞胀与变革
第五节 新经济的挑战
第二十一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成就
第二节 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十二章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的兴起
第二节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第三节 巴西、印度和石油输出国
第二十三章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
第一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变迁
第二节 冷战和东西方关系
第三节 南北关系和南南合作
第四节 经济区域集团化
第五节 经济全球化和民族化
第六节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参考文献

节选

  《世界经济史(第四版)/新编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农业革命最早发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两河是指发源于土耳其亚美尼亚高原托罗斯山脉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河间之地”。由于春季融雪,两河定期泛滥,形成大片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适于种植业发展。在河谷旁的一些高处形成斜坡台地,因此,农业需要灌溉,也有灌溉的条件。人们最初在台地上耕作,后来转移到平原上。这样,灌溉技术也发展起来,人们懂得了兴修沟渠、堤坝,排涝蓄水。例如,巴比伦农业的发展完全建立在人工灌溉的基础上。灌溉网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属于国家,而国家的最重要职能就是维持和修缮灌溉网,以及建筑新的灌溉渠道和其他公共工程。各个地段的灌溉网都由当地的村社管理,因而村社构成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尼罗河流域是农业革命的发源地之一。尼罗河流域的东西两面都是大沙漠,埃及的北面是尼罗河三角洲沼泽地,南面则是难以通行的尼罗河险滩,因此,古代埃及实际上是与周围世界隔绝的大块绿洲。古希腊历史学者希罗多德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恩赐”。埃及的降雨量较少,尼罗河是唯一的水源。尼罗河的定期泛滥灌溉了土地,并用肥沃的淤泥给土壤施了肥。但尼罗河的自然泛滥并不能给农业以足够的水分,所以,埃及人早在远古时代就建成了复杂的灌溉体系,包括沟渠、水闸,以及储水和泄水的水池。②  埃及人按照农业生产周期把一年分为三个时期:尼罗河泛滥时期(7月至10月)、播种时期(11月至次年2月)和收获时期(3月至6月)。主要的农作物是大麦、小麦和亚麻。早在古王国时代,人们就开始使用锄,并使用原始的犁,用公牛和驴作为耕畜。播种时,人们把种子撒到地里,再把牲口放到田里,利用牲口的蹄子将种子踩进土里。打谷也用牲口,牲口在打谷场上用蹄子将谷粒踩下来。这种技术在埃及持续了很长时间。与此同时,埃及的蔬菜业、果园种植业和亚麻种植业也都有一定的发展。人们还饲养家畜,也经营养禽业和养蜂业。  中国是农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近些年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黄河流域的农业起源之早,差不多与西亚相当。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约公元前6000年一公元前5000年)已经有粟(小米)和大量石制农具的发现,同时期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发现有厚达2米的粟类粮食堆集,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约公元前5500年)发现了黍(大黄米)与油菜的种子。古代黄河流域特别是中下游,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壤肥沃,适宜于旱地作物如黍、麦等生长。约公元前3000多年前,这里就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向金属时代和国家过渡。在氏族社会后期,传说共工氏部落发明了筑堤防水的方法,鲧和禹治洪水,周部落首领契善耕作,东夷部落的大费善畜牧,伯益发明了打井等。这说明关于农业的一些基本技术已经出现。到了夏朝,农业技术进一步完善,主要农具有木锸、石耜、石斧、石刀、骨铲、蚌镰、蚌刀等。在灌溉方面掌握了一面疏导洪水、一面引水灌溉的技术。夏已经具有一定的历法知识。畜牧业也有所发展,到了商代,人们已经饲养牛、马、猪、羊、鸡、犬等家畜。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另一个农业发源地。据考古材料的不完全统计,迄今中国已发现史前栽培稻遗存的地点近90处,其中约70处在长江中下游。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不少距今7000多年的稻作物堆积层。经分析测定,属籼稻种晚稻型水稻,是世界上人们所知的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遗址中发现了距今6000年的家水牛骨骼,说明长江流域也是亚洲农耕饲养水牛较早的地区。河姆渡人已进入“熟荒耕种制”的村居农业,辅以畜牧业,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  二、财产制度和阶级的起源  农业革命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产权制度的产生。史前人类把劳动与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得以谋生,自然资源不论是狩猎的动物还是采集的植物,开始都是作为公有财产而被占用的。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的提高,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为了保证资源利用的效率,也为了保证人类自身的存续,有必要建立排他性产权。  从历史来看,产权的演变过程包括不准外来者享用资源和制定规则限制内部人员开发资源的程度。所以,第一种排他性产权是农业的排他性公有产权。当一个部落通过努力找到一个自然肥沃的地区,随后便定居下来,并阻止新的部落前来,就是说建立排他性的领地。一旦确立了排他性领地,除草、原始灌溉和选种等都通过实践在不断摸索中开展起来,因而提高了种植的生产率,农业劳动产品的边际价值也提高了。为了更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共同体会通过规则、禁忌和戒令来约束其成员对自然资源的占用。这样做的有效程度几乎与已经建立起来的私有产权相当。  农业,由于其生产品中包含了大量的人的劳动,不仅包括现在的劳动,还包括过去的劳动,特别是当剩余产品大量产出时,一种全新的所有制观念出现了。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这种观念也日趋成熟和加强。在原始部落里,人们没有所有权概念,却自然地存在着个人的占有,具体说就是工具和不可共同享用的产品如衣物等的个人占有。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个体劳动的作用日益加强,氏族内部开始产生私有经济。最早成为私有者的是部落首领和少数家长。他们利用担任公职的方便条件,在对内分配产品和对外交换过程中,将一些集体财产据为己有。此外,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获利的个体生产专业户,对氏族中某些有功成员的物质奖励.以及具有较好土地而拒绝重新分配的家庭等,都从不同方面促进了私有制的产生。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世界经济史-(第四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34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