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新书--隋炀帝大传

封面

作者:郭志坤

页数:632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20815238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隋朝虽为大一统王朝,却国祚短暂,仅历二世而亡,之后义军蜂起,留给后人无数遐想。隋朝第二位君主——隋炀帝杨广,因其残暴荒淫,一直以来饱受史家之诟病。固然,他屡次巡游,多番兴兵,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然而,隋炀帝绝不是一无是处的。在本书中,著名出版人、历史学家郭志坤先生查考大量史籍,将与隋炀帝有关的一个个历史片段串联起来,从他谋登帝位、平定叛乱,到力主开凿运河、创立科举,再到内政外交上推行的诸多举措,如颁行新律、重设郡县、改革官制、扩大均田、强化府兵、沟通西域,勾勒出了隋炀帝励精图治的一个侧面。

作者简介

郭志坤,著名出版家,历史学家,首届上海出版人金奖、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获得者,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曾策划“中国断代史系列”,主编《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著有《秦始皇大传》《隋炀帝大传》《先秦诸子宣传思想论稿》《中华一万年》、“提问诸子丛书”等,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和历史学的普及工作。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著名出版人、历史学家郭志坤先生运用大量史料,分析隋炀帝治国的功与过,描绘出了一个与人们一般印象有所不同的隋炀帝。

目录

引言 001

第一章 十三岁为总管 001

第一节 有感于北周之亡001

第二节 三人辅佐011

第三节 父皇严教019

第二章 北御突厥 029

第一节 离间之计029

第二节 和亲之策034

第三节 武功不懈040

第三章 平定南陈 048

第一节 博采平陈之策048

第二节 出任行军元帅054

第三节 驻扎六合挥兵059

第四节 活捉陈后主065

第五节 押解降帝到京城075

第六节 论功行赏 080

第四章 立为皇太子 088

第一节 杨勇失宠 088

第二节 夺宗之计 093

第三节 禁锢杨勇 097

第四节 兴大狱 104

第五节 立为皇太子 109

第五章 即皇帝位 120

第一节 禁锢杨秀 120

第二节 镇压同党 125

第三节 隋文帝之死 131

第四节 即皇帝位 142

第六章 平息杨谅之叛 147

第一节 杨谅叛变 147

第二节 十九州响应 150

第三节 派杨素率骑征讨 152

第四节 嘉奖平叛功臣 157

第七章 营建东都 163

第一节 东都之营建 164

第二节 并非在汉魏故城上的修建 170

第三节 营造东都之目的 179

第八章 开凿南北大运河 189

第一节 分段开凿运河 189

第二节 开凿运河的动机和条件 197

第三节 运河开凿的特点 208

第四节 “隋民不胜其害,唐民不胜其利” 214

第九章 复开学校 224

第一节 复开学校之原因 224

第二节 复开学校之内容和特点 230

第三节 复开学校之意义和影响 235

第十章 创置科举制 241

第一节 科举制度之背景 242

第二节 科举制度之特点 245

第三节 科举制度之影响 251

第十一章 颁发《大业律》 257

第一节 制定《大业律》之缘由 257

第二节 《大业律》之主要内容 263

第三节 《大业律》之主要特点 269

第四节 《大业律》之影响 274

第十二章 改良风俗 280

第一节 兴学 280

第二节 尊孔 283

第三节 行孝 291

第四节 制礼 299

第十三章 重设郡县制 305

第一节 废三级制 305

第二节 重设郡县制 308

第三节 重设郡县之原由及意义 317

第十四章 改革官制 323

第一节 中央政府之设置 323

第二节 改革官制之要点 330

第三节 改革官制之目的 334

第十五章 扩大推行均田制 340

第一节 扩大推行均田制之原因 340

第二节 扩大推行均田制之内容 345

第三节 扩大推行均田制之意义 350

第十六章 强化府兵制 356

第一节 强化府兵制之背景 356

第二节 强化府兵制之措施 360

第三节 强化府兵制之意义 367

第十七章 经通西域 373

第一节 经通西域之起因 373

第二节 经通西域之方法 381

第三节 经通西域之意义 386

第十八章 性格及其爱好 393

第一节 性格 394

第二节 好读书 400

第三节 爱作文辞 411

第十九章 巡幸天下 420

第一节 首游江都 420

第二节 首次北巡 425

第三节 再次北巡 433

第四节 西巡河右 436

第五节 再游江都 441

第六节 第三次北巡 446

第七节 第四次北巡 448

第八节 第三次游江都 452

第二十章 远征高句丽 458

第一节 一征高句丽 458

第二节 二征高句丽 468

第三节 三征高句丽 473

第四节 远征高句丽之目的及其影响 475

第二十一章 镇压杨玄感之乱 483

第一节 杨玄感举兵 483

第二节 “从者十万” 488

第三节 急调重兵反击 492

第四节 诛杀杨玄感党羽 497

第五节 杨玄感举兵性质及其影响 500

第二十二章 江都之变 506

第一节 “莫敢以贼闻奏” 506

第二节 宇文氏兄弟谋变 511

第三节 隋炀帝之死 516

第四节 政变军西行 523

第五节 政变者之败亡 529

第二十三章 义军蜂起 539

第一节 一呼百应 540

第二节 瓦岗军威震中原 546

第三节 河北义军重击隋兵 557

第四节 江淮义军逼近江都 562

第五节 无奈义军蜂起 565

第二十四章 李渊父子举兵 575

第一节 李渊的“自晦”之计 576

第二节 晋阳起兵 583

第三节 “尊隋”旗下的进军 589

第四节 直驱长安 598

第五节 唐王朝之建立 609

附录 隋炀帝大事年表 617

后记 625

重版补记 630

节选

第一章 十三岁为总管

隋文帝在开皇元年(公元 518年),立杨广为晋王,授予柱国、并州总管职务。不久,文帝又任命晋王杨广为河北道行台尚书令,与此同时又任命蜀王杨秀为西南道行台尚书令。隋文帝吸取了北周宇文氏孤弱无援而灭亡的教训,所以分派两个儿子各统御一方,强化藩卫,以辅弼朝廷。

第一节 有感于北周之亡
隋炀帝,杨姓,名广,又名英,小名叫阿,是隋文帝之次子。杨广的容貌仪表英俊,眉毛上端一对骨头高高突起,一派富贵面相。从小就机敏聪慧,在诸王子中他特别得到隋文帝及皇后的宠爱,在北周时,凭借隋文帝的功勋,被封为雁门郡公。开皇元年,杨广才十三岁,就被立为晋王,授予柱国、并州总管职务。不久,又被授予武卫大将军职位,随后又晋升为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
隋文帝为什么把年仅十三岁的杨广封为并州总管呢?这还得从隋文帝夺取皇位的过程来寻找答案。隋文帝又是怎样取得皇位的呢?唐太宗在贞观四年(公元 630年)曾说过,隋文帝杨坚是“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贞观政要?政体》)。清人赵翼说得更明白:“古来得天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遂安坐而攘帝位。”(《廿二史札记》卷一五)把以隋代周看成“欺孤儿寡妇”和“安坐而得天下”那样不费吹灰之力。此话虽然失之偏颇,但多少也反映了某些事实。周隋鼎革之际,周静帝年仅八岁,尚属幼冲,作为周宣帝嫡妻天元皇后之父的杨坚(即所谓“妇翁之亲”)就轻而易举地从幼主手中夺取了政权。
隋文帝对此过程的回忆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往往是既欣喜又惊奇。那些顺利地以隋代周的种种过往,在隋文帝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不时地勾起他的回忆。
隋文帝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被封为隋国公。隋文帝的小名叫做那罗延。他继承了父亲隋国公的爵位。妻子独孤氏,是鲜卑大贵族独孤信的女儿。在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 574年),周太子宇文赟纳杨坚的女儿为妃,杨坚成了外戚重臣,地位更为显赫,来和持着《相经》为杨坚看相后,朝中有些皇亲大臣对杨坚产生了疑心。所谓骨相云云,看似迷信,实际上是很有道理的。相貌、面部表情,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反映,来和相杨坚,认为可疑,实为杨坚的帝王之心时有表露。秦王宇文宪是个精明强干的人,一天,他对周武帝说:“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请早除之。”(《隋书?高祖纪上》)认为杨坚是并非久居“人下”之人,留着会成后患,不如早日除掉为好。内史王轨也对周武帝说:“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坚貌有反相。”(同上)杨坚听到风声后,心里很害怕,言行十分谨慎小心,《隋书》谓其“深自晦匿”。“晦匿”之举,更足见其有谋周自帝之心。周武帝病死后,太子宇文赟继位,为周宣帝。周宣帝是个荒淫而又狂暴的人。他诬杀威望很高的皇叔秦王宇文宪,不久,又大摆鱼龙百戏,还令臣子四处广搜美女,大造宫殿,百姓被迫服徭役的往往有四万人。他喜怒无常,时常无缘无故地鞭打臣子和宫嫔妃子,还规定每次得打 120板,弄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很是不安。有几个刚正的臣子直言进谏,不是被杀便是被责罚。周宣帝还令人制定《刑经圣制》,用刑十分严酷,杨坚向周宣帝进谏,请他宽刑,但周宣帝不予理睬。如果前面人们疑杨坚本有篡位之心,那么,这里的进谏不过是一种策略试探。杨坚悄悄地对大将军宇文庆说:“天元实无积德,视其相貌,寿亦不长。加以法令繁苛,耽恣声色,以吾观之,殆将不久。又复诸侯微弱,各令就国,曾无深根固本之计,羽翮既剪,何能及远哉!尉迥贵戚,早著声望,国家有衅,必为乱阶。然智量庸浅,子弟轻佻,贪而少惠,终致亡灭。司马消难反复之虏,亦非池内之物,变成俄顷,但轻薄无谋,未能为害,不过自窜江南耳。庸、蜀险隘,易生艰阻,王谦愚蠢,素无筹略,但恐为人所误,不足为虞。”(《隋书?宇文庆传》)杨坚认为周宣帝实在没有德性,看其脸相,就知道他的帝位不会长久,加上法令苛严,整天沉湎于声色之中,而且那些诸侯亲王也很微弱,又都住在各自的封地里,没有什么长远的根本打算,看来朝廷的寿命不长。杨坚敢于说出如此大胆的话,正说明其心存异端。于是,在他的周围团结一批汉族的臣僚和鲜卑族的官员,他的威望一天比一天高。周宣帝也渐渐地觉察出杨坚的位高望重,深孚众望,对北周宇文氏王朝有所威胁,便对他有所顾忌,并且由顾忌而生怨恨。一次,周宣帝对杨皇后发怒时说:“必族灭尔家!”于是传令召杨坚进宫,吩咐左右侍卫说:“若色动,即杀之。”意谓只要杨坚(“若”,指杨坚)的脸色跟平常不一样,就立刻把他杀掉。杨坚也猜出了其中的蹊跷,他来到以后,镇定自若,脸色一丝不变,周宣帝看不出有什么破绽,只好放他走。
杨坚的日子极不好过,心中老是忐忑不安,生怕被周宣帝找到什么差错,灭他全家,便想离开京城以避祸。一天,他在宫中碰到了周宣帝宠信的大臣郑译。便和他商量。郑译少年时曾和杨坚同学,且“倾心相结”,宇文赟当太子时,他便是太子的亲信,是个极善于窥测风向的人。他知杨坚“相表有奇”,又颇得人心,和杨坚的关系也密切起来。杨坚对他说:“久愿出藩,公所悉也。敢布心腹,少留意焉。”(《隋书?郑译传》)其意谓,我早就想离开京城到外地去镇守一方,这一点你应该是很清楚的,希望你能够费心帮助我一下。郑译说:“以公德望,下天归心,欲求多福,岂敢忘也。谨即言之”(同上)。意思是说,杨坚的位高望重,人心所向,并表示对杨坚托付的事儿定会遵嘱照办。不久,周宣帝命令郑译带兵去攻打南陈,郑译乘机请求朝廷任命一位元帅,周宣帝问:“卿意如何?”郑译回答说:“若定江东,自非懿戚重臣无以镇抚。可令隋公行,且为寿阳总管以督军事。”(《隋书?郑译传》)其意谓,如果要平定南陈,不用朝廷懿戚重臣做统帅,难以镇抚,请命令隋公杨坚随军前往,担任寿阳总管,负责前线军事。周宣帝觉得言之有理,便同意郑译的请求。于是,任命杨坚当扬州总管,并命郑译征调各路兵马,与杨坚到寿阳会师。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新书--隋炀帝大传》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33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