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美)保罗·罗宾逊//迈克·卡希尔
页数:217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20815248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刑法会故意牺牲正义呢? 保罗·罗宾逊和迈克·卡希尔在审视美国刑法后在《失义的刑法》中坚定地指出,结果不公正的案件并不总是不规则或不可预测的。相反,刑法有时选择不给被告应得的惩罚:也就是说,即使系统按照设计的方式工作,也会产生令人不满意的结果。他们发现,尽管某些牺牲正义的规则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许多其他的规则可以被更好的规则取代,这些规则将在不放弃正义结果的前提下实现刑法的目的。他们据此提出建议以求恢复刑事司法系统的正义。
作者简介
保罗·罗宾逊(Paul H.Robinson),美国著名常春藤盟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教授,世界刑法学者之一。罗宾逊教授在刑法理论上有着突出的学术成就,在《哈佛法律评论,等全球法学期刊发表论文两百余篇,在牛津大学出版社等全球出版机构出版《刑法的结构与功能》、《正义的直觉》、《失义的刑法》、《刑法:判例研究与争议问题》、《刑事责任的分配原理》等专著二十佘部,其专著、论文等被翻译成13种语言在全球出版。罗宾逊教授先后担任美国联邦检察官、参议院司法委员会刑法和刑事程序专业委员会法律顾问、美国量刑委员会委员、美国多个州的刑法改革委员会委员、全美科学基金会法学项目首席专家等,同时还}日任联合国、德国、爱尔兰、乌克兰、希腊、加拿大、以色列等诸多国际绢织、国家、地区的刑法改革委员会、项目的委员、顾问、首席专家等,具有国际影响。 迈克·卡希尔(Michael T.Cahill),布鲁克林法学院助理教授。
目录
第一章 实现正义与偏离正义
第一节 正义的界定
第二节 聚焦于正义的缘由
第三节 追求与实现正义
第四节 偏离正义的实际代价
第一部分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弘扬正义
第二章 对操纵和滥用的担忧
第一节 联邦狱警是“治安官”吗?
第二节 不采纳被告对法律产生合理误解的抗辩(以及紧急避险和未成年抗辩)
第三节 “嗖的一声,就推了下去”
第四节 不当限制或否认合法的免责理由
第五节 被羞辱,崩溃了、爆发了
第六节 遵循纯粹的客观标准
第七节 防止客观标准过度吸收个人特征
第三章 增强可信度
第一节 缺席的正义
第二节 追诉时效
第三节 霍华德的结局
第四节 年轻人的过错
第五节 严格责任
第六节 排除强迫供述和没有律师在场的辨认
第四章 有限资源的物尽其用
第一节 串谋杀人的辩诉交易
第二节 辩诉交易和证人豁免
第三节 萨米的结局
第二部分牺牲正义以促进其他目标
第五章 罪刑法定
第一节 后院的三百具尸体
第二节 罪刑法定原则
第三节 马什案结果
第四节 海难食人案
第五节 否定正当理由(为了法律明确性)
第六节 达德利案结果
第七节 设置界限:罪刑法定原则和改变准则
第六章 犯罪与犯罪人的控制
第一节 逃逸被视为谋杀
第二节 威慑机制
第三节 改造机制
第四节 电视暴力
第五节 权利剥夺机制
第七章 控制警察权和检察权
第一节 纵虎归山
第二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第三节 及时裁判规则
第四节 艾勒案余波
第五节 加热导管中的照片
第六节 双重危险
第七节 伊格内托案后续
第八节 无行为能力
第九节 可卡因案
第十节 诱捕
第十一节 道德信誉与合法性:权衡评估
第八章 刑法之外的社会利益
第一节 “罪恶”的野营
第二节 违规行为的刑事定罪
第三节 林赛案后续
第四节 公司犯罪
第五节 外交人员强奸案
第六节 外交与公务豁免
第三部分恢复道德信赖
第九章 刑事司法改革
第一节 举证责任转换
第二节 改进裁决体系
第三节 应用替代惩罚的方法
第十章 重构民刑关系
第一节 以行政责任代替违反行政法规的刑事责任
第二节 在保证罪责刑一致的前提下减少警察及检察官的不法行为
第三节 廓清危险陛与可责性的界限
结论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实现公平正义
后记
节选
《失义的刑法》: 吃完午饭后,戈德斯坦走过九个街区,然后进了地铁站。此时,一个叫做道恩·洛伦齐诺(DawnLorenzlno)的女人正走在他身后,她注意到了戈德斯坦的奇怪举动,她事后如此描述:“他踮着脚尖,像婴儿一样迈着小步,蹒跚前行,而且边走还边喃喃自语。”到了地铁站台,戈德斯坦似乎也注意到了洛伦齐诺,他开始两眼直勾勾地盯着她看。洛伦齐诺发觉了戈德斯坦怪异的眼神,便质问他为什么一直盯着她。在她严厉的责怪下,戈德斯坦被吓得往后退了一步,内心一下子焦虑了起来,他开始在站台上不停地踱来踱去,踱来踱去。过了一会,站在戈德斯坦旁边的一个男人忍不住向他喊道:“喂,你能不能不要在这里晃来晃去了,烦不烦啊!”戈德斯坦愣了一下,停下了脚步,然后走到了墙角边。这个时候,一个叫做肯德拉·韦德代尔(Kendra Webdale)的女人也在那边靠墙站着。戈德斯坦注意到了她,走上去向她询问时间,肯德拉冷冷地回了他一句,接着便继续只顾自己看杂志,戈德斯坦悻悻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此后不久,一阵汽笛声传来,肯德拉收起了杂志,走向轨道旁的候车点。就在火车即将到站的时刻,戈德斯坦一个箭步冲了过去,据目击者所言,“他躲在肯德拉的身后,把手搭在她的肩膀上”,然后极其用力地推了她一把!肯德拉没能保持住身体平衡,一下子摔进了列车轨道!列车上的驾驶员看到前面的这一幕,赶紧拉下紧急制动闸。列车员默默祈祷着车能够及时停下,但是悲剧还是发生了,列车的前三节车厢从肯德拉身上碾压了过去,她最后身首异处。 车停下来后,列车驾驶员马上跳下车,抓住戈德斯坦,质问是不是他把人推下去的。让驾驶员感到惊讶的是,戈德斯坦毫无辩解之意,直接承认他就是凶手。说完之后,戈德斯坦往北边的出口走去。一名乘客见此,以为戈德斯坦想逃,立刻追上去拦住他,边跑边喊:“杀人凶手,站住!”当他追上戈德斯坦的时候,他发现他神色慌张,“害怕得像个小孩子,两只手紧紧抱住自己,身体一直在发抖”。戈德斯坦被拦住后,许多其他的乘客也跑了过来,将他团团围住,然后报了警。 警察不一会就到了现场,一名警官讯问戈德斯坦是不是他杀了肯德拉,他看了一眼列车,然后回答说:“我不认识她,是我把她推下去的。”面对警察,戈德斯坦表现得非常镇定,毫无迟疑地回答完了所有问题。 带到警察局后,对戈德斯坦的讯问继续进行。他说他知道把肯德拉推下站台可能导致她丧命,而在被问到推她下去这件事对不对时,他回答说不对,但是又补充说“我当然知道不对,我绝对不会做那样的事的”。当警察把他杀死了肯德拉的事实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说:“我知道是我干的,但是我不是故意的。”他解释说:“当我推她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整个审问的过程中,戈德斯坦基本上都表现得非常“有礼、健谈”,老老实实地回答着警察提出的问题。但是,当问及把肯德拉推进轨道的过程时,他开始支支吾吾,说不清楚。他努力向警察解释他做出这样的行为都是因为身体里住着的怪物,他说:“整个过程中,我脑子一片空白,事情就这样发生了,嗖的一声,就推了下去。感觉就那样随机发生了。”最后,戈德斯坦被指控犯=级谋杀罪,被收押并不得保释。而精神鉴定结果显示,受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影响,戈德斯坦在实施犯罪时精神状况不正常。① 两个月后,戈德斯坦被提讯,确认可以参加庭审。九个月后,法院开庭审理戈德斯坦的案子。根据纽约州的法律规定,精神障碍的抗辩只有在被告人确实存在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dys function)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法庭认可,也就是必须证明被告存在认识上的障碍(而非控制上的障碍)。②因此,只要戈德斯坦内心知道他的行为是违法的,就算他存在自我控制上的障碍,也依旧要为他的行为付出代价。在本案中,戈德斯坦要想免受刑罚,就必须说明他当时失去了认知能力,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行为。整个庭审过程中,戈德斯坦都面无表情地站在那里,几乎没说过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