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新书--天地史谭

封面

作者:葛剑雄

页数:596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3265096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葛剑雄教授历年来对历史问题、历史地理问题等诸多领域的学术文章共四十余篇,分为四大板块,分别为:统一与分裂、中国与世界、读史与行路、知人与论世,文章均由葛剑雄教授亲自选定,并有数篇未发表作品,较为完整地反映了葛剑雄教授对历史、历史地理及现当代史学研究的观点。

作者简介

葛剑雄,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12月15日出生于浙江湖州。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图书馆馆长。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
本书由著名历史学者葛剑雄教授亲自参与编选并最终审定,所收录文章写作时间跨度达三十多年,有数篇新未发表作品,较为完整和准确地反映了葛剑雄教授的史学研究脉络及观点。葛剑雄教授文风平实淡然、谦虚诚恳,然视角鲜明、见解独到,在严肃的学术研究之外,对旅行考察、阅读生活中的史学思考亦能娓娓道来,因此对于专业学者和大众读者而言,本书都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史学文集。

目录

永恒的追求:真实的历史——我的史学观

统一与分裂

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余论
历史的启示:中央集权下的中央与地方
论秦汉统一的地理基础
人口与中国疆域的变迁——兼论中国人口对外部世界的影响
地图上的中国和历史上的中国——读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前言》和《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中国历史地图:从传统到数字化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世界意义

中国与世界

世界史中的中国——中国与世界
郑和究竟为何下西洋
从历史地理认识郑和航海的意义
评《1421:中国发现世界》——兼论真实史料的重要性
要是世界上只有中文
世界上不止有中文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文化能不能走向世界——关于文化建设的思考
开放观念与世界新文明

读书与行路

儒冠不误身——秦汉之际的儒生与刘邦
货殖何罪——商人和商业的地位
夏侯胜与汉武帝“庙乐”之争
阴险的篡位者还是失败的改革家?——我看王莽
汉魏故事:禅让的真相
天可汗的心病——玄武门之变真相
乱世的两难选择——冯道其人其事
“香花楼子”的神话和北宋的覆灭
厓山之后
重读《明史·海瑞传》
清乾隆年间尹壮图上疏事件始末
天朝大国的另一面
告别夔门
顺化散记
似曾相识“燕”归来:河内随感
永远的庞贝
我到过的南极

知人与论世

科学与人文之我见
藏书的归宿
被高估的民国学术
我看陈寅恪现象
忆何炳棣先生
我们应有的反思——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
海洋与上海
娄水东注:何处江南
古都与移民
论中国的大古都的等级及其量化分析——兼答安阳能否列为“七大古都”
移民与秦文化
面向未来:不能无忧,不必过虑

编后记

节选

※统一与分裂

民族性的中国,指汉族及其前身诸夏、华夏诸族,以及受汉族影响深而基本被同化的其他民族。按照这个概念,非汉族的聚居区属夷狄、蛮夷、四裔或外国,不属于中国。随着汉族由聚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扩大到南方和边疆,包括在此过程中大量非汉族被融合,作为民族概念的中国也随之扩展。由于古代区别华夏和夷狄的标准一向是文化,是礼,而不是血统,夷狄一旦接受了华夏文化,就能“由夷变夏”。虽然就局部区域和局部时间而言,也存在“由夏变夷”的过程,即原来的“中国”成了非“中国”,但总的趋势是民族概念的中国范围越来越大,覆盖的人口越来越多。

文化性的中国,指汉族或华夏文化区,特别是汉字文化圈。文化概念的中国与政治概念的中国并不一致,例如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汉字是朝鲜、越南、琉球的官方文字,或者是当地唯一的通行文字,但在中国疆域内部,蒙古、西藏、新疆等地的通行文字却不是汉字。文化概念的中国也不一定与疆域的扩展同步,例如西南的大部分虽从秦汉以来就纳入版图,但大多要到改土归流、置府县、设学校、开科举后,才获得文化上的认同。

——《地图上的中国和历史上的中国》

※中国与世界

依靠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和各种信息,历史地理的研究可以为人类提供更长、更多的气候变化状况,有可能使我们了解更多的规律性。当然,科学家也可以利用孢子花粉分析、土壤沉积物分析、生物种类、碳14断代、考古发掘等方法来获得气候资料,但在信息的延续性、广泛性、精确性方面,与文献记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例如,现存的甲骨文中有好几条有关亚洲象的记录,证明殷人猎象已很有经验,在王都殷(今河南安阳)附近的田猎区内常有成群野象在活动。另外,甲骨文中出现的十多种天气现象的字,没有冰、霜等字。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世界意义》

既然郑和远航的目的是号召和组织“万国来朝”,是为了扩展大明的声威,他的目的地自然是有人有国的地方,实际上他正是循着阿拉伯人已经开辟的航路和积累的知识,由近及远,一个国一个国地拓展航线的。他不需要也不可能去一个事先一无所知或已经知道没有人的地方,或者远涉重洋去发现新大陆。这与以探寻新航路、殖民地、土地、资源、人口为目的的西方殖民者、探险家、航海家是完全不同的。

——《郑和究竟为何下西洋》

※读书与行路

作为人文学者,我们去长城站并不负担具体的科学考察或站区维护的任务,但也是中国第十七次南极考察队的正式队员,所以首先是做一名普通队员,与大家过同样的生活,参加同样的日常活动。夏季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站区维护,有干不完的活儿,如敲冰除雪开路、铲锈、刷油漆、清油罐、整理食品、清除垃圾,我都体验过。轮流帮厨也都参加,有一次正好一批来访的德国科学家留下用餐,我给他们指点用自助餐,一位德国人惊奇地问:“你们的cook怎么能说这么好的英文?”

——《我到过的南极》

小船驶过风箱峡,灰蒙蒙的天空忽然现出耀眼的夕照。江流船转,从夔门南壁折射出的一缕阳光迅速扩大为一轮红日,正好挂在夔门上空。我们的船已掉转船头,迎着滚滚而下的江水重新驶往夔门。此时的落日与朝阳一样辉煌,余晖给夔门罩上了一层古铜色,更显出几分苍凉,却依然是那样雄伟。
毕竟是夕阳!当我登上白帝城回望夔门时,它已隐身于沉沉的暮色之中,只剩下浑厚的轮廓。

——《告别夔门》

※知人与论世

究竟什么是人文精神?我一度想弄个明白。但稍一留意就急流勇退,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即使不会超过对“文化”所作的定义,大概也少不了多少。所以,我放弃了寻找标准答案的念头,而代之以考虑一种自己的定义。我一直认为,对不同的定义,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取舍,只要自己一以贯之,遵守选定的定义,或者在需要改变时加以说明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明白,“人文精神”对我们自己、对我们所处的社会、对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

——《科学与人文之我见》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一般也是积极与消极作用并存。只注意人类活动的积极作用、忽视了它们的消极作用固然不对,把人类活动完全看作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是片面的;一味强调人类征服自然固然会导致危险的结果,过于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也未必可行。
这就需要我们在看到局部的、具体的变化的同时,更关注全面的、长远的变化,寻求自然界发展和变化的总的规律。

——《面向未来: 不能无忧,不必过虑》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新书--天地史谭》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33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