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吉新宏主编
页数:536页
出版社: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463868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在内容上体现“大语文”、“大文学”特征, “语”“文”兼顾、“知”“能”并重。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板块: 中华经典: 包括基本的国学常识, 选取儒家经典等内容 ; 文学赏读: 包括中国古典诗文和中外现代诗文两个部分。汉语应用: 包括语言基本知识及常用应用文写作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儒家经典
第一节 儒家文化与经典概述
第二节 儒家经典选读
第三节 拓展阅读
第二章 诸子百家
第一节 诸子概述
第二节 诸子选读
第三节 拓展阅读
第二编 文学赏读
第三章 诗骚赋
第一节 诗、骚、赋概述
第二节 诗、骚、赋选读
第三节 拓展阅读
第四章 唐诗
第一节 唐诗概述
第二节 唐诗选读
第三节 拓展阅读
第五章 宋词
第一节 宋词概述
第二节 宋词选读
第三节 拓展阅读
第六章 古典小说
第一节 古典小说概述
第二节 古典小说选读
第三节 拓展阅读
第七章 古代散文
第一节 古代散文概述
第二节 古代散文选读
第三节 拓展阅读
第八章 中国戏曲
第一节 中国戏曲概述
第二节 中国戏曲选读
第三节 拓展阅读
第九章 现代诗歌
第一节 现代诗歌概述
第二节 现代诗选读
第三节 流行歌曲赏析
第四节 拓展阅读
第十章 现代小说
第一节 现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现代小说选读
第三节 拓展阅读
第十一章 现代散文
第一节 现代散文概述
第二节 现代散文选读
第三节 拓展阅读
第十二章 外国小说
第一节 外国小说概述
第二节 外国小说选读
第三节 拓展阅读
第十三章 外国散文
第一节 外国散文概述
第二节 外国散文选读
第三节 拓展阅读
第十四章 戏剧
第一节 戏剧概述
第二节 戏剧剧本选读
第三节 拓展阅读
第三编 汉语应用
第十五章 普通话与方言
第一节 普通话
第二节 汉语方言
第三节 拓展阅读
第十六章 字词句
第一节 汉字、词汇
第二节 语法常识
第三节 拓展阅读
第十七章 修辞与演讲
第一节 修辞和辞格
第二节 口才与演讲
第三节 拓展阅读
第十八章 应用文写作
第一节 法定公文
第二节 校园常用文书
节选
《大学语文》: 其后又有周邦彦之出现,乃开始使用赋笔为词,以铺陈勾勒的思力安排取胜,遂使词进入了发展的第三阶段,而对南宋之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时的一些重要词人,如史达祖、姜夔、吴文英、周密、王沂孙、张炎诸作者,可以说无一不在周氏影响的笼罩之下。这一派作品不仅与前二阶段的风格有了极大的不同,而且更对中国诗歌之传统造成了另一种极大的突破。如果说第一阶段的歌辞之词,是对诗学传统中言志抒情之内容及伦理教化之观念等意识方面的突破,那么此第三阶段的赋化之词,则可以说主要是对于诗学传统中表达及写作之方式的一种突破。早在《论周邦彦词》一文中,我对于这一种突破也已曾有过相当详细的讨论(见《唐宋词名家论集》),约而言之,则中国诗歌之传统原是以自然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诗歌中之主要质素的。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就曾明白提出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钟嵘《诗品·序》也曾明白提出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可见无论就创作时情意之引发或创作时表达之方式而言,中国传统乃是一向都以具含一种直接的感发力量为主要质素的。其后至唐五代歌辞之词的出现,在内容观念上虽然突破了诗歌之言志抒情与伦理教化之传统,然而在写作方式上则反而正因其仅为歌酒筵席间即兴而为的游戏笔墨,因此遂更有了一种不须经意而为的自然之致;而也就正因其不须经意的缘故,于是遂于无意中反而表露了作者心灵中一种最真诚之本质,而其充满了直接的感发的力量。然而周邦彦所写的以赋笔为之的长调,却突破了这种直接感发的传统,而开拓出了另一种重视以思力来安排勾勒的写作方式,而这也就正是何以有一些习惯于从直接感发的传统来欣赏诗词的读者们,对这一类词一直不大能欣赏的主要缘故。而且这一类赋化的词也正如第二类诗化的词一样,在发展中也形成了成功与失败两种类型。其失败者大多堆砌隔膜,而且内容空洞,自然绝非佳作。至其成功者则往往可以在思力安排之中蕴含一种深隐之情意。只要读者能觅得欣赏此一类词的途径,不从直接感发人手,而也是从思力人手去追寻作者用思力所安排的蹊径,则自然也可以获致其曲蕴于内的一种深思隐意。这可以说是词之发展在进入第三阶段赋化以后而仍然保留的一种属于词之曲折含蕴的特美。我在《论周邦彦词》一文中所举出的《兰陵王》(柳阴直)、《渡江云》(晴岚低楚甸),及在《论吴文英词》和《谈梦窗词之现代观》二文中所举出的《齐天乐》(三千年事)、《八声甘州》(渺空烟)、《宴清都》(绣幄鸳鸯柱),以及在《论王沂孙咏物词》和《碧山词论析》二文中所举出的《天香》(孤峤蟠烟)、《齐天乐》(一襟余恨宫魂断)诸词(请参看《迦陵论词丛稿》及《唐宋词名家论集》),可以说就都是属于这一派以思力安排为之的赋化之词中的成功之作。 而在以上所述及的由歌辞之词变而为诗化之词,再变而为赋化之词的演进中,有一位我们尚未曾述及的重要作者,那就是与以上三类词都有着渊源影响之关系而正处于演变之枢纽的人物——柳永。柳词就其性质言,固应仍是属于交付乐工歌女去演唱的歌辞之词,这自然是柳词与第一类词的渊源之所在,只不过柳词在表达之内容与表现之手法两方面,却与第一类词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先就内容言,柳词之一部分羁旅行役之作,就已经改变了唐五代词以闺阁中女性口吻为主所写的春女善怀之情意,而转变为代之以出于游子之口吻的秋士易感的情意。并且在写相思羁旅之情中,表现了一份登山临水的极富于兴发感动之力量的高远的气象。这可以说是柳词在内容方面的主要开拓;再就表现之手法而言,则柳词既开始大量使用长调的慢词,因此在叙写时自然就不得不重视一种次第安排的铺陈的手法。王灼《碧鸡漫志》即曾称柳词“序事闲暇,有首有尾”,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以曾称柳词“铺叙委婉”,这种重视安排铺叙的写作方式,自然可以说是柳词在表现手法方面的一种重要开拓。而这两方面的开拓,遂影响了苏轼与周邦彦这两位在词之演进中开创了两派新风的重要作者。关于此种影响及演变,我在《论柳永词》《论苏轼词》《论周邦彦词》诸文稿中,也都已曾有所讨论(均见《唐宋词名家论集》)。约而言之,则苏轼乃是汲取了柳词中“于诗句不灭唐人高处”之富于感发之力的高远的兴象,而去除了柳词的浅俗柔靡的一面,遂带领词之演进走向了超旷高远而富于感发之途,使之达到了诗化之高峰。至于周邦彦则是汲取了柳词之安排铺叙的手法,但却改变了柳词之委婉平直的叙写,而增加了种种细致的勾勒和错综的跳接,遂使词走向了重思力之安排,以勾勒铺陈为美的赋化之途,并且对南宋一些词人产生了极大之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