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陆学艺
页数:1144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21904887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力求较全面地反映中国从上古至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历代社会思想的基本面貌。《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民国卷上下)》为第四卷为近代民国卷。资料选编的时间为辛亥革命以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本卷尽量按照文章发表的时间先后选取,对于一个思想家的多篇文章,也是按照发表的时间顺序选用。有些思想家生活的年代是在清末民初,按《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民国卷上下)》以时代分卷的规定,有些主要思想家的社会思想可能会在晚清卷中体现,而本卷中也有可能同时收录,但我们在本卷中收录的是这些思想家从1912年以及以后发表的文章和著作。
本书特色
先秦卷
魏晋南北朝隋唐卷
宋元明清卷
民国卷(下)
晚清卷
目录
渊泉对于新旧思潮的舆论毋忘最近新旧思潮冲突之杂感
鲁迅学界新思想之潮流
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节录)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唯物史观在现代社会学上的价值再论问题与主义由纵的组织向横的组织自由与秩序社会问题与政治
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旧思想与国体问题——在北京神州学会讲演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关于社会主义问题——在广东高师的讲演中国农民问题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邓中夏中国现在的思想界思想界的联合战线问题胡适实验主义(节录)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东西文化之比较民主与反民主的观念体系的冲突(节录)当前中国文化问题(节录)蓝公武问题与主义(节录)孙中山建国方略(节录)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五权宪法
张闻天社会问题邓演达政治主张(节录)周鲠生时局之根本的解决
李达劳动者与社会主义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
晏阳初平民教育概论农村运动的使命及其实施的方法与步骤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开发民力建设乡村杨开道农村社会学(节录)梁漱溟二卷乡村建设理论一卷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节录)社会演进上中西殊途(节录)中国文化要义(节录)冯友兰中国现代民族运动之总动向别共殊新理学(节录)陈序经中国文化之出路(节录)全盘西化的理由(节录)从西化问题的讨论里求得一个共同信仰
吴景超我们没有歧路再论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郭沫若复兴民族的真谛三年来的文化战历史是进化的
钱穆《国史大纲》引论(节录)东西文化之再探讨
何干之一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节录)薛暮桥中国农村中的基本问题中国农村社会底性质
马寅初中国工业化与民主是不可分割的——在重庆星五聚餐会上的讲演工业革命与土地政策中国经济之路(节录)许涤新关于中国以何立国的问题陈翰笙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之发轫(节录)中国的农村研究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吴泽霖社会约制(节录)潘光旦中国之家庭问题(节录)派与汇(代序)平等驳议(节录)家制与政体
陈达现代中国人口(节录)后记
节选
卷(上)
总 序
自1979年我国恢复和重建社会学学科至今的二十多年来,中国社
会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无论是理论社会学还是应用社会学,均达到前
所未有的水平。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学科的队
伍迅速扩大,学科建设也有了明显的进展。其最直接的表现之一,是对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已从初期浮光掠影式的介绍或翻译,发展到较为
系统的深入研究。表现之二,是在中国社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照
搬西方概念或理论与中国现实社会生硬比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社会学
家大都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在对这些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时,也已逐渐从依附于西方社会学
理论的阶段走出来,在借鉴各种外国相关理论的同时,注重采用当代中
国社会学者自己的逻辑和话语系统解读中国社会,从而增强了中国社会
学的国际对话能力。表现之三,是中国社会学家已有了“文化自觉”
意识,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如不能与中国自身的实际及传
统相结合,以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
研究发挥指导作用;充分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必须从中国社
会中寻求,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国
度。因此,要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就不能忽视中国在几千年的
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想之精华及其当代意义。
一、老一代社会学家对加强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倡导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学界,已有一些学者注意到了中国社会
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性,并付出了有益的努力。如孙本文先生在他所著
《社会学原理》一书中即指出:“中国社会思想,为研究中国社会学者
必须研究之材料。”①20世纪40年代中期,孙本文发表了一篇名为《五
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学》的论文,又于1948年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学》
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
一书①,均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建议。作为当时中国社会
学界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的这个建议可以代表当时中国社会学界对
“今后应从事的工作”(孙本文语)的一个蓝图。这个蓝图分为两个方
面,第一是“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第二是“中国应用社会学的建
立”。在第一个方面提出三项工作,他说:“今后社会学者应致力于中
国化的社会学之建立,其重要工作有三:一、整理中国固有的社会史
料……二、实地研究中国社会的性质……三、系统编辑社会学基本用
书……”在其所说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即“整理中国固有的社会史料”
一项中,又开列出五项具体工作目标,孙本文先生说,其中的第一、二
项具体工作为:
(一)关于社会学说者。凡古人对于社会生活或社会问题的各种思
想,均应加以搜集与整理,依历代顺序,编成有系统的中国社会思想
史。
(二)关于社会理想者。古今贤哲发表有关社会组织及社会生活的
各种理想与计划,亦应加以搜集与整理,编成一部中国社会理想史。
也就是说,在这个中国社会学发展规划中,孙本文先生是把“中国
社会思想史”与“中国社会理想史”作为“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
中最首要的任务提出来的。由此可知,中国第一代社会学家把中国社会
思想史研究放到了何等重要的地位;也由此可知,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的1948年,社会学界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尚无
较有分量的成果问世②。
近年来,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社会学家反复强调中国传统
文化与社会思想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费孝通先生在十几年前写的
《略谈中国的社会学》中强调说,20世纪30年代布朗教授在中国讲学
时就说过,中国的苟子发明了社会学,比西方早二千五百多年。他在
《孔林片思》一文中指出,21世纪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新的战国时代,
这个时代需要“新的孔子”,认为历代中国人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思想对
解决当今世界性的纷争和冲突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认真发掘。在此基础
上,他提出中国的“文化自觉”问题,要求社会学家不但要关注社会
的“生态”问题,更要关注社会的“心态”问题,以开创人类社会
民国卷(上)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新局面。2003年他又发表《试谈扩展社会学
的传统界限》①一文,专论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与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及
中国社会学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国丰厚的文化传统和大量社会
历史实践,包含着深厚的社会思想和人文精神理念,蕴藏着推动社会学
发展的巨大潜力,是一个尚未认真发掘的文化宝藏。从过去二十多年的
研究和教学的实践来看,深入发掘中国社会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实
践中探索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中国学术的一个非常有潜力
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学者对国际社会学可能作出贡献的重要途径之
一。”并告诫社会学界说:“我们研究社会也好,改革社会也好,绝不
能抛开历史,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
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他举
中国当代社会为例,说:“像我们今天的这个‘中国’,虽然是在一场
摧枯拉朽的革命之后建成,但我们今天的社会结构,并不都是1949年
建国时一下子凭空创造出来的,它是过去几千年社会结构演化的继续,
是和过去的社会密切相关的。建国时期几亿人口的思想、文化、价值、
理念都是从此前的历史中延续下来的,谁也不可能把一个社会中旧的东
西突然‘删除’、‘清洗’,变成空白,再装进去一个全新的东西。我们
中国的革命,形式上是‘天翻地覆’、‘开天辟地’,实际上,它是建立
在中国社会自身演化的内在逻辑之上的,也是中国文明演进的一个连续
过程的一个阶段。建国五十年后的今天的中国社会,还是跟过去的社会
密切相关,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历史文化积累过程是不间断的、永恒的、
全方位的。”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与文化中,有造成了后来技术
方面脆弱、在与西方对抗中不堪一击的问题,但中国文明的很多传统确
实表现出直达和早熟的特征,而从宏观的全球视野考察当代世界上的很
多问题,经过了很多波折、失误、冲突和破坏之后,“恰恰又不能不回
到先贤们早已经关注、探讨和教诲的那些基本点上”。他认为,中国社
会学家只有充分认识这种历史荣辱的“大轮回”,才有助于从总体上真
正把握很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脉络。费孝通先生在该文结论中指
出: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与文化中,在诸如处理人与人、我与我、心与
心、人与群体、人与自然等方面的思想确有“先见性”和“超前性”,
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
而这些“常常是我们真正理解中国社会的关键,也蕴涵着建立一个美好
的、优质的现代社会的人文价值。社会学的研究,应该达到这一个层
次,不达到这个层次,不是一个成熟的‘学’ (science)。如果我们能
够真正静下心来,坐下来,潜心梳理这些传统的宝贵遗产,真正在这方
面获得一些突破,那将是社会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跃进”。
费孝通先生治社会学、人类学达七十多年,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投
入了毕生精力,他在晚年所写的一系列学术反思性的文章中,反复强调
中国社会学界要加强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与文化的研究,自然是有其深
意的。因为他已清楚地看到,真正“中国的”社会学的发展,必须要
以中国丰富的社会思想为基础,才能继往而开来,自立于世界社会学之
林。如果我们从世界社会学发展的视角鸟瞰中国社会思想史,则正如张
琢先生所说的那样:“世界社会学如果没有中国这‘半个世界’(汤因
比语)的社会史和社会思想史,就是最大的缺憾。继往开来,认真下功
夫挖掘、整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蕴涵丰富的社会思想的历史遗产,予
以科学的阐释,并奉献于世界,使人类社会思想发展史逐步趋向完备,
是中国社会学者责无旁贷的使命。”①
总之,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中国
社会思想在社会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已经越来越受到中国社会学界的
重视。
二、社会思想及社会思想史的定义
我们选辑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首先必须说明的是选材范围和依据
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如何界定“社会思想”或“社会思想史”
的内涵及研究范围和对象问题。
什么是“社会思想”或“社会思想史”?中外学者曾作过大量研
究,并形成了数十种定义。非专治社会思想史的学者,难以收集齐全,
这里仅举其有代表性者,供我们分析研究。
据我们所见的资料,问世最早的社会思想史专著,当推美国南加利
福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波格达斯(Bogardus)于1922年所著的《社会
思想史》一书。他给“社会思想”下定义说:“社会思想,即是等于各
民国卷(上)
个人论及社会问题的思想。由此意义来说,则社会思考(想)也即一
个人或少数人对于团体问题的考察。”①他认为社会思想重点是研究关于
社会问题的思想。但他强调社会思想是“个人”和“少数人”的思想,
并不正确。1925年,日本九州帝国大学教授波多野鼎出版了《社会思
想史概论》一书,但未对“社会思想”下明确定义。在此之前,他曾
编写了《近世社会思想史》和《社会思想发达史》。后者收入日本新潮
社编《社会问题讲座》。在这里,他认为“社会思想”的含义有广义与
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思想,是以社会问题作为对象的一切思想。
……狭义的社会思想即是社会主义的思想”②。他本人是在狭义上使用这
个概念的。他将社会思想等同于社会主义思想,显然是不可取的。
20世纪20—30年代,很多日本学者都将“社会思想”等同于“社
会主义思想”。如小泉信三著《近世社会思想史大要》、山内房吉著
《社会思想解说》,也都把社会思想作为“社会主义”的同义词使用,
米田庄太郎在其著作中也采用了这种观点;平林初之辅著《近代社会思
想史要》一书,虽无明确定义,但从内容看,也近乎此说。稍晚的岛中
雄三、山内房吉合著的《社会思想史》也明确指出:“本书所研究的是
从古至今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的历史。”③而流川和夫著的《社会思想
史》又把社会思想与“民主主义思想”画了等号④。小泉信三等把社会
思想解释为“社会主义”思想,他们所谓“社会主义”虽然也包括从
古以来一切要求民主、自由、进步的思想,但其说不足取是不辩自明
的。
此外,日本研究社会思想史的专家还有不少其他说法。如高岛善哉
认为‘‘社会思想史就是人类的社会的行动和表现于生活的思想的历
吏’’⑤;加田哲二认为“社会思想就是关于社会生活的理论以及理论的
体系’’⑥;本田喜代治则认为“社会思想史就是社会的思想史,也是思
想的社会史,是从思想方面着眼的社会史,社会思想是当时的人们对于
当时的社会以至一般的人类的社会的认识的集中点”⑦。
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学家较早为社会思想作定义的有孙本文、
钟兆麟、徐逸樵、王守礼、施存统与郭真等。孙本文注重社会生活及社
会问题两方面,他在《社会思想》一书的“凡例”中说:“本书取材标
准,大致以有关社会生活之起源、性质、组织、发展与各种共同生活问
题以及解决途径者为主。”此段话可视为对社会思想定义的进一步解释。
孙说基本可取,但可惜他没有把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理想(或幻想)明
确包括在内。徐逸樵说:“社会思想史为社会思想家的思想或行为底记
录,指陈社会思想展开底行程,暗示社会问题合理底解释。”①程伯群
说:“人类对于社会之问题常怀二种态度:第一种漠不关心,听其自然,
第二种实地研究而求解决,前者称之为个人主义态度,后者称之为社会
思想。”②钟兆麟译波格达斯《社会思想史》所加的“译者弁言’’说:
“思想之类别可分为三:一为以人的活动为对象,一为以自然现象为对
象,一为以思想本身的过程为对象。前一种即是社会思想。”钟兆麟对
“社会思想”的研究对象也有进一步解释,他说:
“社会思想之对象有下列诸要点:(1)人类社会活动之因素;(2)
社会之起源;(3)社会之结构;(4)社会之进化;(5)人与人之间、
人与团体和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关系;(6)社会病象之发生;(7)社会
病象之诊治法。凡以上面所述的一点或数点为对象之思想,都是社会思
想。……社会思想史即是论述从古至今人类社会思想发展的经过。”
其所列较为详尽,但和孙本文一样,没有包括社会理想(或幻
想)。
施存统著《社会思想史》和郭真著《中国社会思想史》二书则又
认为:
社会思想有两种意义:一是社会上一般普通流行的思想;一是人们
对于社会而发的思想。……第一个意义的社会思想当在社会进化史中叙
述。第二个意义的社会思想,也觉范围太广,不能叙述。这里能讲的,
不是对于社会而发的一切思想,而只是它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是:人们
因社会的毛病而发的改造、改良及乌托邦思想③。
施存统与郭真之说实际上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关于社会问题及其解
民国卷(上)
决的思想;二是乌托邦思想,把关于社会生活的思想排除在外。
王守礼又说:“社会思想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产物。”①而熊得山编
《社会思想》、黄新民编《欧洲社会思想史》等书,都对社会思想是什
么的问题采取回避态度,从其内容看也失于庞杂。
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想史在中国内地
和台湾地区的社会学界都受到特别重视,中国社会学家给社会思想作定
义者比上半叶还要多。中国台湾社会学家研究社会思想史的学者主要有
龙冠海、张承汉、杨懋春、曾松友、杨孝潆等,香港地区有张德胜等,
这里摘其有代表性者作简要介绍。
龙冠海和张承汉认为人类生活乃群体生活,有群体生活自然有群体
问题和社会问题。人类要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设计种种“理想”状态
和方法,以调适社会环境,此即所谓社会思想。而人类的调适环境的历
吏,就是一部人类社会思想史。但他们又强调,社会思想主要方面则包
括社会的起源与变迁、社会组织与功能、社会问题⑦。龙冠海、张承汉
合著的《社会思想史》基本采用孙本文的定义,认为“凡是与人类共
同生活有关的思想都可谓之社会思想”。
杨懋春认为‘‘社会思想’’里的“社会”一词不是指由人群所构成
的一个社会,而是指构成社会的那群人的人际关系。其中“思想”一
词不是指人对于他所在的那个社会如何观察、分析、思考与陈述,而是
指他对所见到、经验到、满意或不满意的人际关系所起思考、所发问
题、所作评价及所提建议。总体来说,社会思想是指人对于他所在或所
关心的社会关系或人际关系及在此关系中所有各种社会活动所作的思
考、所发的意见、所给的评断及所提的建议。最后他高度概括出社会思
想是个人对其所在社会所表示的关怀③。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社会学家出版过《中国社会思想史》
著作的有王处辉(1989年、2000年、2002年)、陈定闳(1990年)、
吴根友(1998年)、谢遐龄(2003年)等,出版过《西方社会思想史》
著作的有侯钧生、袁华音、于海等,他们对“社会思想”的定义有同
有异,但同多于异。因为这些著作均便于找到,所以对他们的“社会思
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
想”定义不再一一介绍了。
特别值得介绍的是,2003年在南开大学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社会
思想史学术研讨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曾对“中国社会思想
史”的学科特点和研究范围进行了专门研讨,景天魁、张德胜等多位专
家都发表了看法,并进行了热烈讨论,这些研究成果对推进这个学科的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次会议的相关研究成果集中于《追寻中国社会的
自性》①一书中,兹不详述。
我们在编辑这套《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时,基本采用了王
处辉所提出的定义。即“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
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中国社会思
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
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和继承或斗争
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②。
三、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
方法,在对前人的成果进行批判地继承的基础上,确定社会思想史研究
的对象和范围。当然,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易事,但作为一门学科,
总应明确其研究的对象。
我们认为,社会思想是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同时产生的,从人类开始
群体生活时起,即已经有社会思想。或者说人类选择群体生活方式,即
是一种原始社会思想的体现。从远古、现代以至未来,只要有人类群体
生活存在,就永远有社会思想存在。不同群体生活方式,或不同的群己
关系模式,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思想;不同的社会思想会催生不同的群体
生活方式和不同的群己关系模式。从静态视角考察,社会思想最基本的
内容是人类自己回答诸如人何以群,人何以能群,群之人是否可以促成
群之良性运行和发展,人之群何以满足人之各种需求,人与人何以相
处,群与群何以谐调,人与群是靠什么链接的,人与群何为主体,人或
群是否必须要有高低贵贱之分,区分高低贵贱的机制和准则是什么等一
民国卷(上)
系列问题的思想。从动态视角考察,社会思想最基本的内容是人类自己
回答诸如人是从哪里来的,将来到哪里去,人与自然是什么关系,人类
社会何以管理和发展,发展的原动力何在,如果一个社会有高低贵贱之
分,各种人及群体的既定位置及划分准则要不要变动,是变动划分准则
还是变动人或群体的既定位置等一系列问题的思想。从宏观视角考察,
社会思想的最基本内容是人类自己回答诸如人类为什么要创造出一个
tt人文世界”,它和“自然世界”是什么关系,这个人文世界是怎样运
行的,又是怎样发展变迁的,现行的人文世界与过去的人文世界是什么
关系,将来又会是什么样子,它和人们的理想一致吗,在自然世界与人
文世界双重作用下生活的人类与只生活在自然世界中的动物得到了什
么、失去了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的思想;从微观视角考察,社会思想最基
本的内容是人类自己回答诸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个人欲望或需求在什
么情况下可以或应该得到满足,一个自然人怎样成为群体中的社会人,
承担社会角色的人与自然人是什么关系,角色人与角色人之间如何互
动,如果有人违反了角色规范或群体规范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的思想。
我们尽量采用非专业话语的方式作如上表述,一方面是为了让初学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同志们了解这个学科的梗概,另一方面是大体展示社
会思想的研究重点及其与其他思想专史的主要区别。总之,中国社会思
想史不是中国思想通史(实际上人类并不具备写出一部前人思想“通
史”的能力),而是从社会学视角对人类关于社会的思想之发展历程的
考察。因此它不可能是人类关于社会的思想的全部,而是以群己、家
国、治乱为主题内容的思想,人类关于上述三主题的思想非常丰富,我
们在开展社会思想史时实则是有所侧重的。如在国家生活与社会生活
中,我们侧重于对社会生活的考察;在人类的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中,
我们侧重于对社会关系的考察;在上层社会生活与下层社会生活中,我
们侧重于下层社会生活的考察;在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中,我们侧重于
对社会生活的考察;在伦理关系与交往关系中,我们侧重于对交往关系
的考察①。
社会思想与其他思想专史的关系是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我们认为
它们之间有同有异,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侧重。如中国传统儒家“四书”
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
的《大学》将社会治理分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八个层次(即“八条目”),而且这八个层次是环环相扣
的一个系统。如果说格物、致知两层次大致是哲学思想的研究重点,诚
意、正心两层次大致属心理思想研究的重点,治国、平天下两层次大致
属政治思想的研究重点,那么,修身、齐家两层次就是社会思想研究的
重点所在。《大学》中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即“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我们试举此例
在于说明:各种思想专史是相通的和互补的,但又是各有侧重的,在各
种思想专史中,社会思想是处于根本地位的思想。
如前所述,我们认为在人类关于社会的所有思想中,社会思想研究
的范围是侧重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及社会模式方面的观
念、构想或理论的。“社会生活”思想是人们关于维系群体共同生活并
如何使之更好的思想。主要包括:关于人的修养与社会化方面的思想,
关于人性与欲望方面的思想,关于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关系
方面的思想,关于人的处世与社交态度及社会价值取向方面的思想,关
于社会组织与结构的思想,关于生活方式的思想,关于社会起源与变迁
的思想,关于社会控制的思想以及关于整合及谐调发展的思想等。“社
会问题”是指人们在具体社会的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对共同生活或社会
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关于社会问题方面的思想,主要包括人们对社会
问题产生原因的认知,对社会问题本身的认知,对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设计等。“社会管理”的思想是人们对于社会秩序如何良性运行、和谐
发展的思想。 “社会模式”的思想是人们对于社会结构体系方面的思
想,主要包括对现实社会及其结构“应然”状态的认知,对理想社会
的构想,社会改良、改造的思想等。
这套《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的选材即是按我们上述思路和
上述对社会思想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界定展开的。
四、编辑源起、过程与目标
社会学作为一个学科,是由西方率先创立的,但人类对社会生活、
社会问题和社会模式的思考与构想,即‘‘社会思想’’则由来已久,绝
不是从有了社会学之后才开始的。具有几千年无间断的思想文化积淀的
中国,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社会思想,其中有诸多精华至今仍有。
民国卷(上)
世界性意义。社会学要在中国生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就不能割
裂中国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如果我们要解读现代中国社会,就不能忽
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基础和文化积淀;如果我们要建设中国的社会学理
论,就不能不加强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才将“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列为重点项目之一。
我们承担了这个重点项目,就意味着承担了将这个研究领域推向深入的
重大责任和义务。我们注意到:第一,我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
研究已有一定基础,并出版了几部教材或专著,但对中国社会思想史原
始资料没有进行过较系统的整理与发掘,缺少了这一环,这个学科的研
究工作就难以深入。第二,教育部将“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列为社
会学专业的十门骨干课程之一,有些大学还将社会思想史作为一个研究
方向,培养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并
没有便于参考的文献资料,教师要从汗牛充栋的原始文献中收集相关资
料费时费力,事倍功半,而学生如果不接触原始文献,学习质量必然会
受到一定影响。他们都期望能有可供参阅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
第三,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学
者开始关注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及文化,而收集相关原始资料成为他们开
展研究工作的第一道障碍。于是,我们决定从原始资料的整理与发掘入
手,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
人所共知,中国的思想史资料浩如烟海,这项为学科发展铺路架桥
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整理工作,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是少数几
个人在短时期内可以完成的。我们以课题组成员为核心,以中国社会科
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为研究基地,组织了全国专门从
事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参加这项工作,从1998年至2004
年,前后六年多时间,收集整理了400多万字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
但因卷帙浩繁,在市场经济下讲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当今
出版界,要出版这类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为学科发展奠基的原始资
料选辑,必是有长远战略眼光、社会责任感很强的出版社。而广西人民
出版社堪当此选。当他们得知我们在很多大学对教师参编资料集不算科
研成果的情况下,仍热衷于下大力量整理发掘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的情
况后,便多方积极支持,并欣然应允予以出版。同时组织申报并被国家
新闻出版总署列入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于此我们谨向广
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
西人民出版社领导及温六零副总编、董苏煌主任、廖集玲主任等表示衷
心感谢。
这套《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是我们从中国历代思想史原著
中精选出来的,共分六卷:先秦时期为第一卷,秦汉至隋唐为第二卷,
宋至清代鸦片战争前为第三卷,晚清为第四卷,民国卷(上、下册)
为第五卷,共300多万字。我们这项工作是前人未曾做过的,也是中国
老一代社会学家多次倡导但未能实现的夙愿之一,所以在中国社会学学
科发展进程中,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为了便于青年学生和社会思想爱好者阅读理解,我们还对古代社会
思想资料(第一至三卷)作了注释。晚清、民国社会思想资料已较易
读,故不加注。
这套六卷本《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
点项目“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课题的成果之一。它的完成是由课题
主持者牵头,由全国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一批学者鼎力合作的集
体成果。第一卷由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王处辉、周一骑、胡翼鹏负责选
编,第二卷由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王处辉、宣朝庆、胡翼鹏负责选编,第
三卷由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庞绍堂、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桂胜、南京理工大
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季芳桐、江南大学社会学系王君柏负责选编,第
四卷由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刘集林、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杨维灵负责选编,
第五卷(上、下册)由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娄章胜负责选编。协助
或参加编选工作的还有多名在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这
里不能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的工作已成为这项集体成果的一部
分,谨向他们表示感谢。各卷的具体分工,将在各卷后记中说明。全书
各卷均在分卷负责人初选之后,经主编统一审定后定稿。虽然我们做了
很大努力,但由于我们的水平所限,仍难免在选材或注释过程中,有取
舍不精到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陆学艺王处辉
民国卷(上)
晏阳初
晏阳初(1890—1990),中国社会学家,教育家,四川巴中人,原名兴
复、云霖、遇春。中学毕业后,就读于香港大学,1916年入美国耶鲁大学,
学习政治学和经济学,获学士学位。1918年赴法国参加北美基督教青年
会主持的为华工服务工作,1919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攻读历史学,
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开展平民教育工作。1923年在北京发起成立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总干事,1926年起先后在河北定县、衡山县、新
都县、华西县开展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的实验。1940年创办乡村建
设育才院,任院长。1943年在美洲各国高等学术机关举行的哥白尼逝世
400周年纪念会上,被推选为“世界上为社会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十大
名人”之一。1944—1945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1950年移居美国,50年
代以后,他在许多国家协助下建立乡村改造促进会,60年代在菲律宾创
办国际乡村建设学院,任院长。在平民教育中,发现了中国的“基本缺
点”即“愚”、“穷”、“弱”、“私”四种,这四种缺点是有因果关系的,既愈愚
愈穷,愈弱愈私。因此,提出“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
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提出“学校的”、“社会的”、“家庭
的”三大方式,认为这种教育办得好,社会便有了基础,就能实现“除文
盲,作新民”的目标。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
“六大整件建设”,以达到救国强国的目的。提出社会调查是为了改造社
会现实,建设中国化的社会科学的科学方法。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定县
实验的经验推广到有关国家,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他的主要著
作有:《平民教育概论》、《十年来的中国》、《农村运动的使命》等。
平民教育概论
第一章平民教育的意义
(一)平民信条:人的人格,本来平等,原无上下高低之分;因为社会
制度不良,一部分的人得有受教育的机会,一部分的人没有受教育的机
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
会,于是各人的学问、德行,生出显然的不同,人格的上下、高低,即由是而
判别。吾人在社会组织未经改良之前,惟有努力于教育机会的平等,使人
人所蕴蓄的无限能力,都有发展的机会,那末,人格不平等的原因,就可以
消除了。
(二)平民界说:现在全国只有最少数的人民得受教育,其余最多数
的人民,全没有教育。依中华教育改进社的调查统计,不识字的人民,占
全国总数80%以上,就是全国四万万人中有三万万二千万不识字的人。
其中有一部分是6岁至12岁的学龄儿童,虽不能定其概数;但依欧美各
国的统计,学龄儿童,约占人口总数五分之一;所以现在国内至少有7000
万的失学儿童。这种学龄儿童,应受国家的义务教育,假使政治上了轨
道,还有受教育的机会;其余二万万以上的青年和成人;政府对于他们不
负责任,社会对于他们没有设法补救,真是不幸极了。所以应受平民教育
的平民,从狭义讲,就是指这一般失学的青年和成人;从广义讲,就是一般
粗通文字没有常识的男女,也应包括在内。
(三)平民教育: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做什么人?做“整个
的人”。什么叫做“整个的人”?第一要有智识力,第二要有生产力,第三
要有公共心。要造就整个的人,须有三种教育:
1.文字教育——民智 就我国人对于读书的观念来说:常有一种根
本谬误的观念,以为读书是读书人的专业,其他的人,可不必读书。士农
工商之中,惟士可以读书;若农若工商,就不必读书。所以现在除商人因
需用文字,尚有一部分读书以外,其余农人工人几乎全数都是不识字的。
我们应先将此种观念,根本推翻,使人人觉悟读书识字是人类共有的权
利,无论什么人都应享受。若是只有一小部分人读书,最大多数人愚蠢,
必致产生许多痛苦和羞耻的事。
就我国的新文化运动来说:所谓新文化运动,都是少数学者的笔墨运
动,和多数平民真是“风马牛不相及”。其中虽亦有关于改进平民生活,
免除平民压迫的问题;然而平民生活,只有一天比一天堕落,各种压迫只
有一天比一天加重。尽管一些研究社会学的学者,在报章上对于工人有
什么八小时工作制啦,增加工资啦,工人卫生、教育啦;对于农民,又有什
么打倒地主啦,保障农民利益啦,高谈阔论,说得天花乱坠;而城市的工
人,每天的工作仍然在15小时以上,所得工资只顾个人的口腹,尚虞不
足,至于教育、卫生,更是梦想不到;乡村的农民,终年忙碌,所有生产,都
被政府、地主剥夺净尽,自己则“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像这样
民国卷(上)
无知识的人,对于自己的生活没有改进的方法,对于外界的压迫,没有免
除的能力,社会上种种切身关系的运动,也不知道参加,岂不是,“一生辛
苦有谁怜”。
再从人类和牛马的分别来说:牛马供人们驱使,所得不过满腹。现在
的农民工人,为吃饭而劳动,为劳动而吃饭,和牛马有什么分别?与其名
之为人,不如称为两腿动物。倘人类与牛马,仅在两腿与四腿之争,人生
还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但是人类无论如何决不屑自等于牛马,皆
愿享受教育以培植其知识;更愿将所得的知识,分给多数的人,以消除其
牛马的生活。
最后就人类的生存竞争来说:知识是生存竞争必不可少的东西。无
论个人,无论国家,其优胜者,必定是知识超然的;其劣败者,必定是知识
低下的。现在国家受异族的压迫,人民受军阀的摧残,其根本原因就在我
国人民平均知识的低下。假使我们真有为民族争自由,为民权图发展的
决心,则应先努力于提高民智,使我国过牛马奴隶生活的民众,一变而为
有知识有头脑的国民。
文字是传播知识的工具,也是寻求知识的锁钥;欲传播知识,须先传
授文字;欲得知识,必须认识文字;所以平民教育第一步,必需有文字教
育。
2.生计教育——民生文字教育可以消除大多数的文盲。即使文盲
除尽,人人都能应用日常必需的文字,其与国家、社会的前途,究竟有什么
利益?这是平民教育第一重要的问题。并且中国人还有一种最通行的毛
病,在没有读书以前,尚肯做工,以谋个人的生活,一到抱了书本以后,便
成文人,文人自己可以不必生产,社会应负供养的责任;还有一部分的人,
终日埋头窗下,只求书本的知识,至于实际生活,尽可菽麦不分;这种寄生
虫似的书呆子教育,不是平民所需求的,且应极力设法消除。所以平民教
育于实施文字教育外,即须有生计教育,使人人备具生产的技能,造成能
自立的国民。倘全国人民均有生产能力,国民生计,必皆富足,社会经济,
自极活动;就是将来世界的经济,也都要受中国的影响了。
3.公民教育——民德平民教育,从文字方面,以提高民智,从生产
方面,以裕民生;即使民智提高,民生充裕,对于国家、社会的前途,究竟有
什么利益?这是平民教育第二重要的问题。试看历来的卖国奴,何一非
知识超越,经济富足的人呢?盖其人缺乏公德心,一举一动,只知有自己
的祸福利害,不顾国家社会的祸福利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