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北京军事史:北京专史集成

封面

作者:靳宝

页数:41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01018525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北京军事史》共8章,从先秦燕蓟地区战略地位的形成、汉魏幽州军事重镇的开始、隋唐军事重镇的发展和衰落、辽金元都城战略的形成与发展、明清两代都城防御体系的构建与演变及民国北京新型军事战略的形成等方面概括了北京的军事变化和发展脉络。缘于特殊的地域环境及相应的区位优势,北京地区较早就成为军事战争的重要场所,孕育并形成独特的军事战略特征及其地位。同时,这一军事战略的形成与发展,又与北京都城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息息相关。本书主要是基于上述两个方面,从更为广泛而深层的视野,对北京军事历史演变发展过程极其特点与地位作较为系统而深入的梳理和分析。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简介

  靳宝,1977年生于内蒙古化德县。200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菝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昕副研究员,北京古部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史学理论、秦汉区域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汉代历史理论研究》、《北京大葆台汉墓研究》等,在《史学理论研究》、《中原文物》、《史学集刊》、《文史知识》、《光明日报》等期刊报纸上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

写说明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先秦
第一节 召公受封的军事意义
一、炎黄阪泉之战
二、召公受封的军事意义
第二节 燕国军事地位的形成
一、斡旋于诸侯强国的战争历程
二、附重与牵制的军事特点

第二章 两汉魏晋十六国北朝
第一节 西汉分封与燕王之战
一、秦汉之际对燕蓟的军事争夺
二、燕王谋反所引发的军事冲突
第二节 光武平定河北与燕地军事防御功能的加强
一、上谷、渔阳突骑与光武帝平定河北
二、平定各部叛乱与东汉政权巩固
三、渔阳彭宠叛乱与幽州军事的大一统
第三节 两汉时期匈奴等部族对幽燕地区的军事侵扰
一、匈奴对幽燕地区的军事侵扰
二、鲜卑、乌桓对幽燕地区的军事侵扰
三、朝鲜部族与燕地的军事关系
第四节 刘豫、公孙瓒割据幽州与曹魏统一北方
一、黄巾起事与幽燕兵畔
二、刘虞与公孙瓒的军事对抗
三、公孙瓒与袁绍的军事对峙
四、幽州军事形势与曹魏统一北方
第五节 魏晋十六国北朝对幽州的军事争夺
一、魏晋对幽州边地的军事管控
二、石勒与王浚的军事争夺
三、段匹珲与刘琨的联盟与争夺
四、十六国北朝对幽州地区的军事争夺

第三章 隋唐五代
第一节 隋代幽州军事战争与防御
一、隋初幽州军事形势
二、隋炀帝时期的幽州军事
第二节 唐前期的幽州军事
一、太宗时期幽州外围军事防御的开拓
二、高宗武后时期幽州防御形势的转变
三、幽州节度使制与幽州军事防御
第三节 唐后期的幽州军事
一、安史之乱后幽州藩镇概况
二、幽州藩镇的叛乱战争
三、幽州藩镇讨叛及对外防御
第四节 唐末五代时期的幽州军事
一、唐末五代幽州藩镇的对外攻略
二、幽州藩镇衰落的原因

第四章 辽金
第一节 宋、辽关于燕京地区的军事争夺
一、契丹与后梁等对幽州的军事角逐
二、北宋收复幽燕与宋辽军事对峙
第二节 宋、金关于燕京地区的军事争夺
一、宋金“海上之盟”与燕云交割
二、张觉纳土归宋与宋金冲突
三、郭药师降金与金灭北宋
第三节 军事制度与都城文化
一、燕京地区军事制度
二、辽南京与金中都构建的军事战略意义
三、宋辽金军事战争与燕京地区社会生活

第五章 元代
第一节 大都地区发生的重大军事事件
一、蒙古军队攻占金中都
二、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争斗
三、元代中期的两都之战
四、红巾军的北伐战役
五、大明军的北伐与元顺帝北逃
第二节 大都地区的军事防卫体系
一、军卫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二、军卫组织的结构
三、军卫组织的功能
四、重要关隘
五、驿站与急递铺

第六章 明代
第一节 明军北伐与北部边防的初建
一、明军北伐与攻克大都
二、洪武前期的北部边防与北平军事设置
三、明代长城的初建
第二节 “靖难之役”与永乐迁都
一、燕王“镇北”防边与“靖难之役”的爆发
二、永乐迁都北京与五出阴山
第三节 明北部边防的构建与明中期保卫北京的战争
一、作为明代边防核心的北京军事体系
二、京营与京操
三、瓦剌扰边与北京保卫战
四、“庚戌之变”与北京外城的修建
五、“隆庆和议”与戚继光练兵蓟镇
第四节 明代末期北京新的军事变量
一、后金崛起与进关扰京
二、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北京

第七章 清代
第一节 清军入关与攻陷北京
一、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二、后金对明战争
三、清军入关与攻陷北京
第二节 京师防务与军事制度
一、京师驻军
二、军事制度
三、武器装备与军事技术
四、八旗兵丁与京师社会
第三节 英法联军侵占北京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一、张家湾、八里桥阻击战
二、英法联军进占北京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第四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一、北京地区义和团军事活动
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与《辛丑条约》
第五节 晚清北京军事
一、练兵机构
二、新式武器装备的生产
三、编练新军

第八章 民国
第一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战争
一、小规模的武装冲突
二、大规模的军阀混战
第二节 国共两党的抗日战争
一、古北口抗战
二、卢沟桥事变及平汉路抗敌
三、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抗日根据地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活动
一、解放战争时期的自卫战争
二、平津战役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北京军事史:北京专史集成》: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燕人卢生奏曰:“亡秦者胡也。”随后秦始皇派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匈奴,同时修筑长城。自然燕地的长城继续沿用,或有补修。《史记,蒙恬列传》载曰:“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索隐》案:“《太康地记》‘秦塞自五原北九百里,谓之造阳。东行终利贲山南,汉阳西也。’汉,一作‘渔’。”这些说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燕国的长城基础上,把秦燕长城相连,使得北边长城绵延万里。这条长城与秦直道相连,司马迁曾言:“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有学者对燕北长城与交通的关系问题做了阐述。,秦始皇的这次修筑,再次巩固和扩展了燕国的长城防御功能。  对战国秦时期的燕长城的考古学调查,也取得了不少成果。经过实地考察发现,燕北长城有南北两道,南道长城可称之为燕北“内线长城”,北道长城可称之为燕北“外线长城”。其中,燕北“内线长城”又有东西两段。史书所言的“自造阳,至襄平”是指燕北内线长城的西段。具体走向为:由独石口北滦河源南的大滩起,东经丰宁县北,进入围场县,东行与赤南(赤峰市南)长城相连,然后出内蒙古敖汉旗境,进入辽宁省。燕北内线长城的东段,即朝鲜境内的大宁江长城。《史记·朝鲜列传》载,燕人卫满,燕国全盛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障塞。燕北外线长城,西起于河北省张北西,然后东北行经内蒙古太仆寺旗、正蓝旗南,进入多伦县境,又东行进入围场县境内;然后,又东行进入辽宁省阜新县、彰武县境内,接着进入吉林省四平一带,最后至朝鲜境内。燕北长城的修筑,使燕国北部地区免遭东胡、朝鲜等的侵扰,有利于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尤其重要的是,燕北长城(外线长城)的修筑为后来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奠定了基础。  2.武臣北徇燕赵与韩广反秦自立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秦“发闾左谪戍渔阳”,引起了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并很快席卷全国。正如西汉严安所言:“陈胜、吴广举陈,武臣、张耳举赵,项梁举吴,田儋举齐,景驹举郢,周市举魏,韩广举燕,穷山通谷,豪士并起,不可胜载也”。‘陈胜入陈后,以陈人武臣为将军,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率兵三干,北略赵地。很快,攻下赵城十余座,遂“引兵东北击范阳”。燕人蒯通’向范阳令徐公‘进谏曰:“窃闻公之将死,故吊。虽然,贺公得通而生。”徐公问道:“何以吊之?”对曰:“秦法重,足下为范阳令十年矣,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胜数。然而慈父孝子莫敢倳刃公之腹中者,畏秦法耳。今天下大乱,秦法不施,然则慈父孝子且倳刃公之腹中以成其名,此臣之所以吊公也。今诸侯畔秦矣,武信君兵且至,而君坚守范阳,少年皆争杀君,下武信君(武臣)。君急遗臣见武信君,可转祸为福,在今矣。”徐公一听很有道理,于是让人驾车护送蒯通前往游说武臣。蒯通见武臣曰:“足下必将战胜然后略也,攻得然后下城,臣窃以为过矣。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不战而略地,传檄而千里定,可乎?”武臣曰:“何谓也?”蒯通曰:“今范阳令宜整顿其士卒以守战者也,怯而畏死,贪而重富贵,故欲先天下降,畏君以为秦所置吏,诛杀如前十城也。然今范阳少年亦方杀其令,自以城距君。君何不赍卧侯印,拜范阳令,范阳令则以城下君,少年亦不敢杀其令。令范阳令乘朱轮华毂,使驱驰燕、赵郊。燕、赵郊见之,皆曰此范阳令,先下者也,即喜矣,燕、赵城可毋战而降也。此臣之所谓传檄而千里定者也”。’武臣不仅从其计,还“以车百乘,骑二百,侯印迎徐公”。结果,“燕赵闻之,降者三十余城”。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北京军事史:北京专史集成》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32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