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

封面

作者:曹道衡

页数:334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10015135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商务印书馆自1897年始创,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于建馆翌年便出版了《马氏文通》,这部学术经典既是中国学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也开启了商务印书馆百年学术出版的序幕。  其后,商务印书馆一直与中华现代学术相伴而行,出版了大批具有鲜明原创精神并富于学术建树的经典著作,诸多开山之著、奠基之作都是在本馆首次问世。这些学术经典的出版,使本馆得以第一现代学术发展,激动社会思想潮流,参与民族新文化的构筑,也分享中国学界的历史荣光。  1949年以后,本馆虽以迻译世界学术名著、编纂中外辞书为侧重,但原创学术著作的出版从未止步。2009年起,我馆陆续出版“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全面整理中华现代学术成果,深入探寻现代中国的百年学脉。  丛书收录上白晚清下至1980年代末中国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地理学、心理学、科学史等众多学科。意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录各学科学派的名家名作,展现传统文化的新变,追溯现代文化的根基。丛书立足于精选、精编、精校,冀望无论多少年,皆能傲立于书架,更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共相辉映,昭示中华学术与世界学术于思想性和独创性上皆可等量齐观,为中国乃至东方学术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应有的地位。  2017年2月I1日,商务印书馆迎来了120岁的生日。为纪念本馆与中华现代学术风雨同行的这段历程,我们整体推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120年纪念版(200种),既有益于文化积累,也便于研读查考,同时向长期支持丛书出版的诸位学界通人致以感激和敬意。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两个甲子后的今天,商务印书馆义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传承前辈的出版精神,迎接时代的新使命,且行且思,我们责无旁贷。

本书特色

辨章学术,呈现中华学术之演进脉络考镜源流,厘清中国模式之思想资源第一流中国知识人的时代回应和精神建构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共相辉映。

新故相推 日生不滞全面整理中华现代学术成果深入探寻现代中国的百年学脉2009年起,我馆陆续出版“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全面整理中华现代学术成果,深入探寻现代中国的百年学脉。
丛书收录上自晚请下至1980年代末中国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地理学、心理学、科学史等众多学科。意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录各学科学派的名家名作,展现传统文化的新变,追溯现代文化的根基。
2017年2月11日,商务印书馆迎来了120岁的生日。为纪念本馆与中华现代学术风雨同行的这段历程,我们整体推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120年纪念版(200种),既有益于文化积累,也便于研读查考,同时向长期支持丛书出版的各位学界同仁致以感谢和敬意。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南北文风异同说的提出
第二节 关于南北文风差别的时间断限
第三节 怎样看待南朝文学和北朝文学
第四节 对北朝文学评价不高的原因

第二章 历史的回顾
第一节 统一的中华文明之形成
第二节 大一统时代的地区差别
第三节 从汉至西晋的几个不同地区文化状况

第三章 汉魏学术思想的变迁与南北文风
第一节 儒学的独尊与“今文经学”的兴衰
第二节 “古文经学”的兴起及其局限
第三节 儒学的“衰微”和玄谈的兴起
第四节 玄学的兴起及其与地域的关系

第四章 南方的文化传统
第一节 南方的地理环境与民俗文化
第二节 南方的发展与士族的形成
第三节 南方的儒学
第四节 江南的道教和佛教
第五节 三国西晋南方文学的发展

第五章 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第一节 门阀士族的变迁
第二节 南朝士族的内部矛盾
第三节 南朝士人的生活方式
第四节 建康——南方文化的中心
第五节 南朝文风向各地的传播

第六章 南方文学的几个主要题材
第一节 玄言诗和玄谈的影响
第二节 山水诗的兴起及其历史地位
第三节 “永明体”的产生及其作用
第四节 “新变”和“宫体诗”

第七章 河朔的文化传统
第一节 河朔的地理环境和民风
第二节 河朔文化的兴起
第三节 凉州文化的影响
第四节 南方文化对北朝的影响

第八章 北方的生活情况及文化的衰落
第一节 “五胡乱华”的性质
第二节 十六国北朝人们生活的特殊方式
第三节 北朝的学术和宗教
第四节 北朝前朝士人生活状况对文学的影响

第九章 孝文帝迁洛与北朝文学的兴起
第一节 鲜卑拓跋氏汉化的历程
第二节 汉化和迁洛所引起的新矛盾

第十章 北朝文学的特点和得失

结束语
后记
曹道衡先生学术年表
曹道衡先生文学史研究的成就与启示

节选

  《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120年纪念版)》:  从今天来看秦的统一,似应有辩证的观点,既不能像古人那么一味否定,也不能像有个时期那样简单地加以肯定。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统一总是进步的,即使过度地使用暴力,在当时确实使不少人遭受许多不必要的痛苦,而从长远的观点看来,则其历史作用又不完全都是消极的,还要作具体的分析。例如:秦始皇的穷兵黩武,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为了调发兵力和运送粮草,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又严刑峻法来推行其政策,在当时确实给广大人民带来不少痛苦,然而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却又有其不可抹杀的功绩。同样地,在文化上,短暂的秦代确实没有产生什么重要的思想和文艺成果,而“焚书坑儒”对文化所造成的损失尤为严重。不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文字,又“筑驰道”,便利交通,并对今四川等地实行移民,把原来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的大批人迁入蜀中,这些人中有许多成了当地的富豪。这不光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使各地文化交流得以加强,为后来蜀地涌现司马相如等文豪准备了条件。  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推翻秦皇朝的主力军都是楚国旧地人,所以当汉高帝统一中国建立汉朝以后,在各种制度方面,可以说是兼采了战国时各国的遗产。例如在政治制度方面,基本继承秦制;在朝廷礼仪方面,则由叔孙通等人采用儒家的学说来制定;在文艺方面则由于他是楚人,继承楚文化最多。《汉书·礼乐志》:讲到高帝的唐山夫人作《安世房中歌》时说:“凡乐,乐其所生,礼不忘本。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刘邦自己所作歌如《大风歌》是骚体;《史记·留侯世家》所载《鸿鹄歌》虽不是骚体,但他自己明确地说是“楚歌”;后来戚夫人的《春歌》,赵王如意所作的歌,大约都属“楚歌”。汉初“楚声”的盛行,恐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刘邦个人的爱好,而是汉初将相大臣,大抵出身丰、沛,均为楚人,再加上刘邦采纳了娄敬的建议,把楚地的昭、屈、景等大族迁到关中都是原因。更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刘邦原来很看不起儒生,而后来却改变了看法,这和陆贾这位楚人有很大关系。《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日:‘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日:‘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于是陆贾就作了《新语》,这部书实际上开了汉人总结秦亡原因的风气。后来贾谊、贾山、董仲舒等人都是沿着这一方向逐步推广儒家影响的。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话说:“《春秋》大~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这种建议,实质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李斯建议秦始皇焚书,禁“《诗》、《书》、百家语”的政策是一致的。不过汉代并没有烧书,更没有因藏书杀人,只是断绝了儒家以外各派学说的“禄利之途”。然而,这样的政策却取得了成功。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26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