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哲洪、鲍羽
页数:368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11726448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版高职高专教材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需求,以教学和临床实用为前提,对上版教材进行修订。通过修订,使教材更加实用、条理和规范,较上版增编了二维码数字内容,为便于 教学,教材设有学习重点、知识链接、章末复习思考题,书后附有教学大纲和主要参考书目。
本书特色
本版高职高专教材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需求,以教学和临床实用为前提,对上版教材进行修订。通过修订,使教材更加实用、条理和规范,较上版增编了二维码数字内容,为便于 教学,教材设有学习重点、知识链接、章末复习思考题,书后附有教学大纲和主要参考书目。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第二节 分析方法的分类
一、根据分析任务分类
二、根据测定原理分类
三、根据试样用量分类
四、根据被测组分的含量分类
第三节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
一、分析计划的确定
二、取样
三、试样的制备
四、测定
五、分析结果的表示
第二章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第一节 定量分析误差
一、误差的分类
二、误差的表示方法
三、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第二节 有效数字及其应用
一、有效数字
二、有效数字的记录、修约及运算规则
三、有效数字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第三节 分析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一、可疑值的取舍
二、一般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一节 滴定分析法概述
一、滴定分析法
二、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和滴定方式
第二节 基准物质与滴定液
一、基准物质
二、滴定液
第三节 滴定分析的计算
一、滴定分析计算的依据
二、滴定分析计算的基本公式
三、滴定分析计算实例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第一节 酸碱指示剂
一、指示剂的变色原理与变色范围
二、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三、混合指示剂
第二节 各类酸碱滴定与指示剂的选择
一、强碱滴定强酸或强酸滴定强碱
二、一元弱酸(弱碱)的滴定
三、多元酸(多元碱)的滴定
第三节 滴定液的配制与标定
一、0.1mol/L盐酸滴定液的配制与标定
二、0.1mol/L氢氧化钠滴定液的配制与标定
第四节 应用与示例
一、直接滴定法
二、间接滴定法
第五节 非水溶液酸碱滴定法
一、基本原理
二、非水溶液酸碱滴定的类型及应用
第五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一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一、氧化还原滴定法概述
二、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三、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与指示剂
第二节 碘量法
一、基本原理
二、指示剂
三、滴定液的配制与标定
第六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
第八章 重量分析法
第九章 电化学分析法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十一章 红外分光光度法
第十二章 荧光分析法
第十三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十四章 液相色谱法
第十五章 气相色谱法
第十六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十七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法简介
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第二节 分析方法的分类
一、根据分析任务分类
二、根据测定原理分类
三、根据试样用量分类
四、根据被测组分的含量分类
第三节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
一、分析计划的确定
二、取样
三、试样的制备
四、测定
五、分析结果的表示
第二章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第一节 定量分析误差
一、误差的分类
二、误差的表示方法
三、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第二节 有效数字及其应用
一、有效数字
二、有效数字的记录、修约及运算规则
三、有效数字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第三节 分析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一、可疑值的取舍
二、一般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一节 滴定分析法概述
一、滴定分析法
二、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和滴定方式
第二节 基准物质与滴定液
一、基准物质
二、滴定液
第三节 滴定分析的计算
一、滴定分析计算的依据
二、滴定分析计算的基本公式
三、滴定分析计算实例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第一节 酸碱指示剂
一、指示剂的变色原理与变色范围
二、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三、混合指示剂
第二节 各类酸碱滴定与指示剂的选择
一、强碱滴定强酸或强酸滴定强碱
二、一元弱酸(弱碱)的滴定
三、多元酸(多元碱)的滴定
第三节 滴定液的配制与标定
一、0.1mol/L盐酸滴定液的配制与标定
二、0.1mol/L氢氧化钠滴定液的配制与标定
第四节 应用与示例
一、直接滴定法
二、间接滴定法
第五节 非水溶液酸碱滴定法
一、基本原理
二、非水溶液酸碱滴定的类型及应用
第五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一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一、氧化还原滴定法概述
二、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三、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与指示剂
第二节 碘量法
一、基本原理
二、指示剂
三、滴定液的配制与标定
第六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
第八章 重量分析法
第九章 电化学分析法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十一章 红外分光光度法
第十二章 荧光分析法
第十三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十四章 液相色谱法
第十五章 气相色谱法
第十六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十七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法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