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漠南军府

封面

作者:黄治国

页数:236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2013200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绥远城驻防作为清朝在漠南蒙古地区设置的重要军事驻防地,对清朝绥服蒙古,维护其在蒙古地区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在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绥远城驻防的起因、经过、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及驻防将军的职能演变等进行了分析,力图多角度的勾画出绥远城驻防的历史发展轨迹,以期达到更好地认识清朝对蒙古统治政策演变史的目的。

作者简介

  黄治国,男,汉族,1979年10月生,河南省商丘人。2009年7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河南省台湾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民族史、边疆史、台湾史等,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广西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清代绥远城驻防研究”(编号13YJC770019)及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代绥远城将军与北部边疆治理”《编号14CZS027)等多项课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等多项,参与出版著作两部等。

本书特色

黄治国著的《漠南军府–清代绥远城驻防研究》通过对绥远城驻防设立的原因、时代背景、组织结构、运行机制、职能的演化及历史作用进行探讨,一方面反映绥远城驻防本身的历史发展轨迹,同时又把它放在清朝跌宕起伏的历史洪流中去考察,多角度地勾画出清朝绥远城驻防的历史面貌。把绥远城将军的活动和清朝在归化城土默特的政策结合起来,从而准确把握绥远城驻防的性质和特征,对绥远城驻防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以此来认识清朝的边疆民族政策。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绥远城驻防设置前漠南蒙古概况

第一节 漠南归化城地区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

第二节 明、后金、察哈尔的三方态势与清太宗统一漠南

第三节 皇太极时期对归化城土默特部的统治政策

第二章 绥远城驻防设置的经过

第一节 防备喀尔喀与归化城设置驻兵的关系

第二节 康熙时期清准战争与归化城驻防

第三节 雍正朝清准战争与议设绥远城

第三章 绥远城驻防设置的起因

——绥服蒙古与对付准噶尔

第一节 政治上的原因

第二节 经济方面的原因

第三节 宗教方面的原因

第四节 军事方面的原因

第四章 绥远城驻防的组织机构及职能

第一节 绥远城驻防的内部机构及其执掌

第二节 对绥远城驻防官员的管理

第三节 驻防官兵

第四节 驻防官入觐

第五节 驻防官兵的俸饷

第六节 绥远城驻防的吏治问题

第五章 绥远城将军的职权及其嬗变

第一节 绥远城将军的职权

第二节 绥远城将军职权的扩大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漠南军府:清代绥远城驻防研究》:  (二)绥远城将军与安北将军、建威将军的关系  “将军”一称,起源较早,《事物纪原》中这样写道:《周礼》:天子六军,军一万二千五百人,其将皆命卿,盖在国称大夫,在军称将军。自晋献公作二军,而公将上军,故将军之名特出于此。《左传》阎没、汝宽皆谓魏献子为将军。《后汉书·百官志》云:“初,汉武将军,始自秦、晋,以为卿号,七国皆有其事,汉以来其命官之称极多,谓之杂号也。”①  而具体到清代,将军又有四种不同的情况:其一,为临时出征的统帅,如康熙雍正年间,有靖寇、安远、奉命、平逆、平寇、建武、讨逆、宁远、靖边、定边、绥远、振武将军等名,有时亦在将军前加大将军称号,如顺治十二年,铸大将军、将军诸印:日镇海大将军、镇海将军、扬威大将军、扬威将军……平北将军、平北大将军、镇南大将军、征东将军、征北将军、征南将军、平南将军……“以上大将军、将军,有大征伐则置,凯旋则省,以王贝勒贝子公及都统亲信大臣充之,品级各从其原职。”②  其二,为驻防全国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③,均由旗人充任,“将军”一一称正式用于八旗驻防的最高将领,始于顺治十八年(1661)的江宁将军,此后各地驻防总管陆续改称将军④,内地各直省驻防将军,掌管驻防地军事及八旗内部行政职务,不干涉地方行政事务,边疆地区驻防将军为当地最高军政长官,但具体又略有不同。  其三,为满洲宗室爵号,如,奉国将军、奉恩将军等。  其四,为绿营虚衔,清初沿明制,绿营总兵官有勋劳者,递加都督佥事、都督同知、右都督、左都督诸名目。其最优加将军之名,如赵良栋勇略将军、潘育龙绥远将军、杨捷昭武将军。至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帝厌其名近虚伪,乃皆裁革。①  作为绥远城驻防的八旗最高长官绥远城将军,在《清实录》《清史稿》《东华录》《清朝文献通考》等文献中对其称呼的使用也极不一致。为了在下文论述的方便,有必要对其相互关系做一梳理说明。  清廷在归化城最早设置将军与用兵准噶尔的关系密切,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十月,清廷以西北用兵需要,命户部尚书马齐、兵部尚书索诺和,往勘归化城驻兵之地,而马齐等提出两个地方可以筑城驻兵,一为右卫,一为归化城西南浑津巴尔哈孙旧城基址。而归化城之浑津巴尔哈孙无城,右卫现有城,且近归化城,大宜驻兵。康熙帝下令在右卫城外建造官兵房屋,大军即行驻扎于此,“此满兵有事即行,不必授田,大臣官员宜给予口粮,马给草料,务使势力有余。至于绿旗官兵遇调用,则宣大绿旗兵在近,调发甚便”。②于是授都统希福为建威将军,噶尔玛等为护军统领,令驻于右卫地方。虽然康熙帝本欲于归化城设置驻军,但因当时准噶尔兵锋甚锐,逼近京畿,军事行动频繁,而右卫有城,基础较好,故决定暂时驻扎于此。“此满兵有事即行,不必授田,大臣官员宜给予口粮”,可知康熙帝并未下决心在此地设置永久驻防。在此设置的建威将军因驻于右卫,因此也称右卫将军。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漠南军府》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24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