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行为与神志障碍

封面

作者:李霁著

页数:381页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113640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中医学理论,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儿童行为与神志障碍的病因、病理、病机、临床症状、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和精神保健。并介绍了现代医学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标准。全书重点突出, 观点新颖, 内容详实, 阐述简明。从临床实践出发, 注重实用价值, 体现中医特色, 反映了当代中医诊疗儿童行为与神志障碍的进展, 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李霁,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在治疗儿童行为与神志障碍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2部。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多项课题研究。2016年被光明日报光明网授予“2015-2016年度中国十大儿科医生”。2017年被公派至美国爱荷华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1年。

目录

第一篇 基础理论篇
第一章 中医学对儿童行为与神志障碍的认识
第一节 中医神志障碍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儿童行为与神志障碍的病因
第三节 儿童行为与神志障碍的病机
第四节 儿童行为与神志障碍的发病条件
第二章 小儿神经、精神发育及心理行为特点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发育
第二节 感知、运动和语言的发育
第三节 心理行为的发展
第三章 儿童行为与神志障碍的检查与诊断
第一节 躯体检查
第二节 神经系统检查
第三节 精神检查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
第五节 分析与诊断
第四章 儿童行为与神志障碍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 脏腑辨证
第二节 辨证思路
第三节 辨证分型
第四节 辨证施治

第二篇 临证治要篇
第五章 儿童不良习惯与行为障碍
第一节 儿童退缩行为
第二节 儿童暴怒发作
第三节 咬指甲癖
第四节 吸吮手指癖
第五节 嗜异症
第六节 口吃
第七节 习惯性阴部摩擦症
第八节 手淫
附:品行障碍
第六章 儿童睡眠障碍
第一节 失眠症
第二节 梦魇
第三节 夜惊症
第四节 发作性睡病
第五节 睡行症
第六节 磨牙症
第七章 儿童进食障碍
第一节 神经性厌食
第二节 神经性呕吐
第三节 神经性贪食症
第八章 儿童排尿障碍
第一节 遗尿症
第二节 神经性尿频
第九章 儿童抽动障碍
第一节 短暂性抽动障碍
第二节 慢性抽动障碍
第三节 抽动一秽语综合征
第十章 儿童情绪障碍
第一节 焦虑症
第二节 恐惧症
第三节 学校恐怖症
第四节 社交恐惧症
第五节 强迫症
第六节 儿童癔症
附:癔症的集体发病
第十一章 儿童心境障碍
第一节 抑郁症
第二节 躁狂症
第十二章 儿童精神发育迟滞与广泛性发育障碍
第一节 精神发育迟滞
第二节 儿童孤独症
第十三章 儿童应激障碍
第一节 急性应激障碍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三节 适应障碍
第十四章 儿童神经症性障碍
第一节 复发性头痛
第二节 复发性腹痛
第三节 忧思症
第四节 神经衰弱
第五节 缄默症
第十五章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第十六章 儿童学习障碍
第一节 学习困难
第二节 特定学校技能发育障碍
第十七章 儿童精神分裂症
第十八章 儿童身体疾病所致的神志障碍

第三篇 预防保健篇
第十九章 儿童精神保健
第二十章 儿童心理卫生指导
第二十一章 儿童神志障碍的预防

附:人格障碍
参考文献

节选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行为与神志障碍》:  五脏主五神,接受客观事物的刺激而产生情志活动,情志活动直接受到五脏所藏之神的主宰和调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此有系统的论述,情志活动的变化可以反映体内脏腑的变化,而且不同情志活动的变化可以直接作用于不同脏腑,使相应脏腑的功能活动出现异常。故《内经》有“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之说。具体地讲,即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心理活动是大脑的高级活动形式,神志异常所产生的病变应该是以大脑为主体的脏腑病变。中医学认为脑为元神之府,其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是气、血、精髓,大脑的功能正常与否赖于各个脏腑的生化输布。心血上注于脑,心神为病必损于脑;肝失疏泄,气机失调同样也伤于脑;忧思不解,脾气郁滞,精微不能上输,则脑失濡养;肺主气而藏魄,悲伤过度则肺气不足,阳气不升;肾藏精而髓通于脑,肾伤、精亏,髓减则脑髓不足。可见脑的生理活动,全赖气、血、津液和水谷精微的充养。因此,五脏等生理功能失调均可引起脑的功能失调,产生病理改变而发病。  儿童脏腑娇嫩,形体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年龄越小,脏腑娇嫩的表现越突出。正是由于儿童机体的这种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的生理特点,形成了儿童抗御外邪的能力弱,抗病能力不强,易于感受各种时邪疫毒。加之小儿“心常有余”“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病理特点,因此,在临床上易见火热伤心生惊,伤肝引动肝风的证候。由于个体差异所出现的病变也各异,现分述如下。  一、气机失常  气对人体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如五脏六腑之气,营卫之气,经脉之气,阴气阳气、正气等。《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这说明气是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精微物质,由于它的运动推动了生命活动。情志失调,气机不畅,自身难以调节,即是气机性病理的开始。神志障碍多发于气机久逆,《素问·举痛论》有:“百病生于气也”论点,亦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的气机性病理总结。可见情志过极,必然相应损伤脏体及脏神,而出现神志症状。不同脏神功能失调,会出现不同的神志症状。其症状虽异,病理则一,乃气机之乱矣。  二、心血不足  血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是由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经过化生过程而形成的。血液是在气的推动下,循脉道而有规律地运行的。它与心、肝、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精神活动,是脑主神明的功能体现。而脑神功能,离不开心主血脉的濡养。故有“神为血气之性”之说。气行则血行,所以气血充盛,才能神志清晰,精神充沛。《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灵枢·平人绝谷》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液正常循行过程中发生了病理变化,最易导致脑神的濡养不足,脑神失调而出现神志障碍症状。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行为与神志障碍》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24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