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晓莉
页数:41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32251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在国家现代化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工业化、城市化对我国城乡社会结构性的冲击引起了整个社会从生产关系到权力关系的深刻变革,农村和城市的基本样态因此而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中国农村的发展演变轨迹大致沿着农业为主的传统农村区域——城郊村——城中村——村改居社区——新型城市社区轨迹进行。重新认识城市和农村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城中村的属性、特质、治理等问题更引人注目。
作者简介
陈晓莉(1963-),女,陕西安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层政治与乡村治理研究。陈晓莉,西安财经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教授。现为陕西省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陕西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西安财经学院支部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盟省委经济委员会委员、西安市雁塔区九届政协委员。
本书特色
在国家现代化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工业化、城市化对我国城乡社会结构性的冲击引起了整个社会从生产关系到权力关系的深刻变革,农村和城市的基本样态因此而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中国农村的发展演变轨迹大致沿着农业为主的传统农村区域——城郊村——城中村——村改居社区——新型城市社区轨迹进行。重新认识城市和农村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城中村的属性、特质、治理等问题更引人注目。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城中村及其发展与走向
第一节 农村及农村类型化考察
一 农村的界定
二 农村的分类
第二节 城中村的产生、变迁与终结
一 城中村的产生与变迁
(一)城中村的形成
(二)城中村的发展变迁
(三)城中村的类型
二 城中村的性质与特征
(一)城中村的性质
(二)城中村的特征
三 城中村的改造与终结
(一)城中村改造的“计划”与时机
(二)城中村改造的意义
(三)改造的基本做法
(四)城中村改造面临的问题
(五)城中村的终结
第三节 城中村管理与自治
一 城中村的管理与自治现状
二 城中村管理与自治研究述评
第二章 城中村村民自治的“生态”环境
第一节 独特的区域位置及影响
一 居住空间明显分离
二 过密空间与过疏关系
三 外来人口的权利缺失
第二节 产业结构及其影响
一 产业结构非农化
二 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 “非正规就业”问题突出
第三节 体制“夹缝”及其影响
一 管理体制双重化
二 改造规划碎片化
三 社区设立迟延化
四 村(居)民自治制度不对接
第四节 城乡文化及其影响
一 农民市民化发展缓慢
二 文化与心理隔离难消除
三 多元文化影响村民自治
第三章 地方政府治理的理论借鉴与实践举要
第一节 地方政府治理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地方政府治理中的“地方”指称
二 “地方治理”与“地方政府治理”
三 “地方政府改革”与“地方政府创新”
四 “地方政府治理”的内涵与价值
第二节 地方政府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 国家与社会关系说
(一)西方理论界国家与社会关系认识
(二)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认识
(三)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主导框架
(四)国家与社会关系格局中的地方政府治理
二 多中心治理理论
(一)含义和基本假设
(二)打破单中心的传统权威模式
(三)构建“多中心”的地方政府治理结构
三 “第三条道路”理论
(一)发展新型的、民主治理模式
(二)国家、市场和公民协同治理
(三)政府与社区自治的合作治理
四 社群主义思想
(一)社群主义思想的基本主张
(二)社群主义思想的治理价值
五 社会资本理论
(一)社会资本理论的相关逻辑
(二)社会资本理论的治理价值
第三节 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举要
一 省直管县的“扁平化治理”模式
二 民众的“参与式治理”模式
三 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模式”
四 企业的“合作治理”模式
五 “组为基础,三级联动”的基层社会管理机制
六 “政社互动”的管理模式
第四章 地方政府城中村管理的一般考察
第五章 地方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断裂
第六章 基层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的衔接互动
第七章 基层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衔接互动的实践考察
第八章 政府管理与村社自治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城中村及其发展与走向
第一节 农村及农村类型化考察
一 农村的界定
二 农村的分类
第二节 城中村的产生、变迁与终结
一 城中村的产生与变迁
(一)城中村的形成
(二)城中村的发展变迁
(三)城中村的类型
二 城中村的性质与特征
(一)城中村的性质
(二)城中村的特征
三 城中村的改造与终结
(一)城中村改造的“计划”与时机
(二)城中村改造的意义
(三)改造的基本做法
(四)城中村改造面临的问题
(五)城中村的终结
第三节 城中村管理与自治
一 城中村的管理与自治现状
二 城中村管理与自治研究述评
第二章 城中村村民自治的“生态”环境
第一节 独特的区域位置及影响
一 居住空间明显分离
二 过密空间与过疏关系
三 外来人口的权利缺失
第二节 产业结构及其影响
一 产业结构非农化
二 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 “非正规就业”问题突出
第三节 体制“夹缝”及其影响
一 管理体制双重化
二 改造规划碎片化
三 社区设立迟延化
四 村(居)民自治制度不对接
第四节 城乡文化及其影响
一 农民市民化发展缓慢
二 文化与心理隔离难消除
三 多元文化影响村民自治
第三章 地方政府治理的理论借鉴与实践举要
第一节 地方政府治理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地方政府治理中的“地方”指称
二 “地方治理”与“地方政府治理”
三 “地方政府改革”与“地方政府创新”
四 “地方政府治理”的内涵与价值
第二节 地方政府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 国家与社会关系说
(一)西方理论界国家与社会关系认识
(二)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认识
(三)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主导框架
(四)国家与社会关系格局中的地方政府治理
二 多中心治理理论
(一)含义和基本假设
(二)打破单中心的传统权威模式
(三)构建“多中心”的地方政府治理结构
三 “第三条道路”理论
(一)发展新型的、民主治理模式
(二)国家、市场和公民协同治理
(三)政府与社区自治的合作治理
四 社群主义思想
(一)社群主义思想的基本主张
(二)社群主义思想的治理价值
五 社会资本理论
(一)社会资本理论的相关逻辑
(二)社会资本理论的治理价值
第三节 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举要
一 省直管县的“扁平化治理”模式
二 民众的“参与式治理”模式
三 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模式”
四 企业的“合作治理”模式
五 “组为基础,三级联动”的基层社会管理机制
六 “政社互动”的管理模式
第四章 地方政府城中村管理的一般考察
第五章 地方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断裂
第六章 基层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的衔接互动
第七章 基层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衔接互动的实践考察
第八章 政府管理与村社自治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