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菲律宾华文报刊与中国文化传播

封面

作者:赵振祥等

页数:219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01019127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在海外华文报刊发展史上,菲华报刊的发展历史相对而言悠久而完整。菲华报刊与华人社团、华文学校相互拱卫,为中华文化在菲华社会的保存和传播做出杰出贡献。  “一家报纸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一部日记”。  《菲律宾华文报刊与中国文化传播》从菲华报刊的历史发展这一视角切人,把菲华报刊置于其与华人社团、华文学校的关系中进行考察分析,从三者的依存关系中管窥中华文化在菲华社会的传播以及菲华社会文化的建构。通过对菲华报刊发展历史的梳理,可以看出菲华报刊在引导华社路向方面是一个富有远见的“瞭望者”,在保护华社利益方面是一个忠于职守的护卫者,在文化传播方面是一个虔诚的布道者。菲华报刊就像一条特殊的纽带,把菲华社会联结、整合在一起,强有力地推动着菲华社区的形成和发展,在华文媒体推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方面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

作者简介

  赵振祥,现任厦门大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理工学院副校长。入选2008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  赵振祥教授从事媒体关系和文化传播研究工作多年.出版《媒体关系管理——理论与实战》《新闻评论学》《唐前新闻传播史论》《传播与保密》《菲律宾华文报史稿》等著作,并发表《媒体关系的概念内涵、关系形态及其他》等论文多篇,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台岛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菲律宾华文报刊与中国文化传播研究”,福建省社科重点课题“媒体关系学研究”,福建省社科重大课题“闽台文化保税区研究”等,并为国家部委、各级政府及警务、税务、质检、银行等行业和企业开展《危机中的媒体关系管理》《巫文化批判与科学传播》等讲座两百余场。    郭志菊,现任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地区舆情和文化传播研究,发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下的传播效应研究》等论文多篇,出版有《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分析机制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传播学视阈下内蒙古区域形象传播研究”。

本书特色

从2005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菲律宾《世界日报》建立合作关系开始,我们对菲华报刊的研究持续并渐趋深入。2006年出版的《菲律宾华文报史稿》是我们合作产生的第一部成果。2011年中国新闻史学会台湾与东南亚华文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在马尼拉成立,聚拢了一批热衷研究海外华文传媒的学者,进一步拓展了对包括菲律宾华文媒体在内的东南亚乃至海外华文媒体的研究,出版了《东南亚华文传媒研究》等著作。

赵振祥、郭志菊等著的《菲律宾华文报刊与中国文化传播》即是在此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化传播的宏观视角对菲华报刊展开的全新研究,并希望通过菲华报刊的个案解剖来分析和展望海外华文媒体与中国文化传播之关系。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华社“三宝”:中华文化在菲华社会传播的三殷力量
第一节 知识分子南渡菲岛与菲华社团发展
第二节 抗战前后的菲华社团与菲华文化副刊
第三节 华教转型与菲华文艺副刊发展的拐点
第四节 华教的衰兴与华报副刊的发展
第五节 新时期菲华文艺副刊的发展

第二章 菲华报刊的笔战:近现代中国的论战文化向菲华社会的延伸
第一节 菲华报刊笔战的缘起
第二节 党争与报刊论战
第三节 文学团体与报刊论战
第四节 维护华社利益与报刊论战

第三章 华报携手华校:搭建“海上音乐之路”
第一节 百年菲律宾华文音乐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菲律宾《世界日报·华社》与华文音乐的传播
第三节 菲华报刊对菲华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菲华报刊对菲华社区的利益守护与社区文化建构
第一节 早期菲华报刊——因族群、社区意识的觉醒而创办和发展
第二节 菲华报刊——华社利益的护卫者与华社路向的思考者
第三节 菲华文艺副刊——社区文化的建设者
第四节 菲华报刊是菲华社区的精神家园

第五章 菲华报刊与菲华社会“路向之争”的策动及文化反思
第一节 国民党政府对菲律宾侨务工作的经营
第二节 菲律宾华侨的生存境遇
第三节 《华侨商报》与“华侨的路向”问题的提出
第四节 “第二次商报案”引发的舆论战
第五节 “转籍”“融化”后菲华社会的文化反思

第六章 菲华报刊与菲华文学:在共存共生中传播中华文化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抗战文学”
第二节 二战后的“华侨文学”
第三节 “戒严”后的文学复苏
第四节 菲华文学的未来发展

第七章 菲华报刊的非商业广告与中华文化传播——以《世界日报》为例
第一节 广告文化与菲律宾《世界日报》概说
第二节 菲律宾《世界日报》广告版的构成
第三节 《世界日报》非商业广告的发展
第四节 新移民对《世界日报》非商业广告发展的影响
第五节 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日报》非商业广告中的传播
第六节 非商业广告的文化意义

第八章 从菲律宾英文媒体对华报道看中华文化传播
第一节 菲律宾英文报纸与中菲关系概述
第二节 菲律宾英文媒体对华报道中的四类变量
第三节 对华报道总体倾向性和五种变量的关系
第四节 做好新闻报道,传播中国文化

第九章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菲华报刊的文化传播角色与未来发展
第一节 菲华报刊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菲华报刊现状
第三节 菲华报刊发展面临的困境
第四节 关于菲华报刊未来发展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菲律宾华文报刊与中国文化传播》:  在中国近现代报刊发展史上,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是,一张有影响力的报纸往往都办有一份有影响力的文学副刊。而在每一份有影响力的副刊周围,都团结着一个活跃的作家群,甚至围绕活跃着诸多文学团体。我们很难说是报刊团结了作家,还是作家们支撑了报刊的发展。由于我国新闻学与文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新闻记者、编辑即从文学领域“转岗”而来,或者说一些出身新闻学的记者、编辑也兼做着文学的“行当”——在新闻采访编辑之余从事一些诗文词赋的创作,因此,文学与报刊的关系就显得异常紧密。  东南亚的华文报刊从早期的报刊创刊开始,无论是报人还是办报宗旨,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带着中国近代报刊的“余脉”性质,或者可称之为中国报刊的“海外版”,包括国内的一些文化思潮也都会一脉而动地反映到东南亚华文报刊上来。在中国“五四”运动前后、左派思潮大行其道之时,在新加坡编辑《叻报》副刊《椰林》的陈炼青,亦对意识“向左转”的新兴文学表示由衷的喜爱:“20世纪一切都向左边来,文艺的阵地,自然把握着这条战线——时髦点说,就是运用艺术的武器,猛烈地向伪的营垒进攻。我喜欢向左转的一切,尤其是革命的时代。”①在菲律宾也是如此。像“五四”运动期间,由傅无闷任总编辑的菲律宾《平民周刊》(后更名为《平民日报》),就曾经不遗余力地鼓吹“五四”新文化和新思想。②这种相似性当然也体现在菲华报刊的副刊上。早期的一些菲律宾华文报纸都开办了文化副刊,像《公理报>创刊伊始,就聘请了叶楚伧为驻上海特约撰述员,负责写评论,兼编副刊。菲华社会著名教育家颜文初,辛亥革命后曾任泉州中学校学监,后亦入菲受聘马尼拉《公理报》,做到《公理报》主笔兼总编辑。他对《公理报》内容和版面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增加了“杂俎”和“短评”等副刊栏目。《商报》创刊后,于以同作为菲岛华侨文化界的前辈、著名报人,“国学渊博,富有正义感,重道义,尚气节,外表温文,内心刚毅”,他每天为“小商报”撰写专栏言论。当时《商报》的文艺版称为“小商报”,“小商报”的版首第一篇文章称为“小评”,这“小评”的执笔人就是于先生自己,全篇文章不到六百字,每日一篇,于先生都费心推敲,非常谨慎地从事,因为在他看来,这篇短评就是他的人格和立场的表现。  除了副刊之外,早期菲华报刊中还出现了大量的周刊、月刊。据有关资料记载,“自民国元年起,至民国三十年止,总计先后创立之报馆,凡十八家,而创设周刊者,有民国七年之华铎周刊、民国八年之平民周刊、民国九年之教育周刊、人言周刊、民国十一年之心声周刊、民国十三年之礼拜日周刊、工商周刊、民国十四年之努力周刊、民国十七年之黎明周刊、民国十八年之先锋周刊、民国二十年之商业周刊、民国二十一年华侨救国联合会周刊、民国二十二年迫击报周刊、民国二十三年之民众周刊、天马周刊、民国二十四年之海风周刊、民国二十五年之求是周刊,计凡十七家”①。此外还有诸多的半月刊和月刊。这些周刊、月刊都以言论和文化传播见长,带有很强的文化副刊性质。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菲律宾华文报刊与中国文化传播》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24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