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德禄,贾晓庆,雷茜
页数:352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355564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由于文体学本身具有多学科性、跨学科性等特点,加之一直以来学界对文体概念的范围和定义、文体效应产生的机理等问题还存在诸多争议,文体学研究呈现出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本书试图就文体学研究中的重点问题展开讨论,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全书共九章,分别探讨文体学研究中九个方面的重要问题。靠前章为理论溯源,论述文体学和修辞学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为概念定义,探讨文体和文体学的定义以及文体学的研究范围;第三章探讨文体效果产生的方式和机理。第四章重点探讨定量分析、语料库分析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等在文体学研究中适用的领域;第五章讨论如何从形式主义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等不同角度来探讨语篇的文体;第六、七章分别探讨了文体学的两大主要研究对象——文学文体学和实用文体学;第八章探讨文体学与叙事学的交叉学科——叙事文体学。第九章探讨多模态交际形式下文体学的新发展——即如何将文体学理论扩展到多模态语篇文体的研究上。
作者简介
张德禄,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共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论文集上发表论文115篇,近50多篇发表在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上,20余篇发表在国内第一刊物上,如国际SSCI刊物TEXT,《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当代语言学》等。他在国内外重要和第一出版社,如美国的Springer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出版专著、译著、教材、辞书等21部。他的成果被1300多篇论文引用。贾晓庆,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教师,2009年获得河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文体学。雷茜,副教授。1998年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并获学士学位,2004年获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同济大学2012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文体学。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学生,教师
全书结构清晰,内容深入浅出,有利于文体学领域的新手了解文体学所涉及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有利于本研究领域的学者及时把握最新的学科动态,也有助于研究人员在阅读过程中辨明理据,寻找焦点,确定选题。
目录
目 录
总 序.......................................................................... 文秋芳 v
前 言.....................................................................................ix
第一章 理论溯源:文体学与修辞学..................................1
1.1 引言...........................................................................1
1.2 西方修辞学和西方文体学的历史渊源...................2
1.3 古典修辞学后修辞学的发展...................................9
1.4 20世纪的修辞学.....................................................13
1.5 文体学的产生与发展.............................................15
1.6 文体学与修辞学的比较.........................................20
第二章 概念定义:文体与文体学....................................26
2.1 引言.........................................................................26
2.2 文体概念.................................................................26
2.3 文体的特点.............................................................37
2.4 文体学的定义和特点.............................................45
2.5 文体学的分类.........................................................49
第三章 文体机理:偏离、突出与前景化........................57
3.1 引言.........................................................................57
3.2 文体效果与偏离.....................................................58
3.3 文体效果与突出.....................................................64
3.4 文体效果是情景语境中的前景化.........................71
3.5 文体效果是认知效果.............................................75
3.6 小结.........................................................................79
第四章 研究方法:传统与创新 ......................................81
4.1 引言.........................................................................81
4.2 文体研究的方法论.................................................81
4.3 文体学的定性研究.................................................84
4.4 文体学的定量研究.................................................89
4.5 文体实验研究方法.................................................99
4.6 文体研究方法的选择.........................................
节选
《英语文体学重点问题研究(2017)/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师丛书·教学研究系列》: 1)发话人 以发话人为出发点进行文体分析强调语篇的生成过程,研究语篇是怎样产生的。修辞学主要以发话人为出发点。文体本身主要是选择的结果,而不是选择的起始和准备阶段。由此,以发话人为出发点进行文体研究只能作为文体分析的一种手段,但不是最终确定文体到底是什么类型的手段。语篇的文体最终还是得从受话人对语篇的感受中来确定。Spitzer称这种本能感受为“心灵上的咔嗒声”(click)。由此,文体可视为“发话者的选择在受话人的感受中产生的效应”。具体地讲,把文体看作作者或者讲话者进行高级创作的、积极的创造性的创造原则,和把文体看作作者或讲话者的个体特征,或者某个团体的个体特征也是从发话人的角度来定义文体。 发话人发话总要有一定的目的。他所讲的话从他的主观上讲有利于实现他的目的。由此,进行文体分析时首先确定发话人的发话意图是有益的。在理想的语言交流中,发话人的发话意图和受话人的感受应是一致的。然而,在实际的交际中,两者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一般的交流中通常发话人不表明自己的发话意图。即使他明确表示出来,由于其他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如周围有其他听众;隐瞒其本来目的用以保密或欺骗,耍弄对方,在文学作品中用以取得特殊的效果等)的影响,也不一定是他的真实意图。受话人只能从他讲的话中推测出他的讲话意图。这样得出其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就有可能不太高,甚至会出现误解。 2)受话人 同样,受话人的感受也会有很大的差别。Fish的“读者感受论”即属于此类。影响受话人感受的因素可包括五个方面。(1)注意力:由于听话及阅读的目的不同,如随便看看听听、敷衍了事、索取重要信息等,给予的注意力差别很大,对同一语言材料的感受也很不相同。(2)态度:由于受话人对语言材料及发话人的喜恶的影响,不同的受话人也会对同一语言材料有不同的反应。(3)语言经历:语言经历不同的人会对同一语言材料有不同的接触频率,这也会引起受话人不同的反应。(4)敏感程度:由于人的本能及外界阅历(包括语言经历)的不同,人们对语言文体的敏感程度不同。有的可体味到语言中的奥妙及特色,有的则区别不出来。(5)文化程度:对以上诸因素都有影响的是受话人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不同的人对同一语言材料会有不同的感受。Leech把听话人或读者对文体的感受能力称为“文体能力”(stylistic competence)。 另外,以受话人为出发点还需要确定谁是受话人。在许多场合下,特别是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受话人会被明确地标示出来。但当语篇处在“移位”(displaced)的状态下时,发话人与受话人都可能变成隐含的。在另外一些语篇中,受话人的范围又可能变得很大(如演讲、作报告、讲课等),或几乎不受限定(如小说、戏剧脚本、诗歌、广告等)。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分析人无法获得语篇所隐含的受话人的感受,特别是在受话人几乎不受限定的情况下。由于以上列举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受话人的感受差距很大,故难以根据受话人的直感来确定语篇的文体。这样,无论以发话人还是以受话人为出发点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向发话人或受话人直接采样通常是不现实的。因此,前人的文体分析都是通过语篇分析来推测发话人的意图以及受话人的感觉,因而主观性很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