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故都的秋(2018)/郁达夫

封面

作者:郁达夫

页数:240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5181819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近百年前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为这北国之秋沉迷辗转。本书以这篇声名远播的文章为根基,收录了《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怀鲁迅》《志摩在回忆里》等很广为人知的经典散文名篇,同时精选了《归航》《饮食男女在福州》《日本的文化生活》《回忆鲁迅》等之前少见的作品编辑成书,共26篇。作为一代人小学时听过的民国文学家中的代表人物。郁达夫就像你身边那位热心的学长、真诚的同事,看似大大咧咧,实际上却是敏感忧郁。每篇散文,读完很多不过十几分钟,却如电影一般,呈现了郁达夫自身从文学青年到真诚中年的一生……郁达夫的散文没有刻意的感时伤怀,也不渲染人生苦难,而是专注展现自身的细腻变化,文风真实,正是因为真实而潇洒,所以尽显可信。所有文学青年的心路历程,人生轨迹,一百年前的郁达夫早就以自身写尽,因为人人皆可以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故都的秋》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1934年8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1923年夏季来京的沈从文曾写信给郁达夫等作家寻求帮助。几位收到信的作家里,小说家郁达夫给了沈从文回应。这回应,是亲自看望了沈从文,为他买了一顿饭,送下一条冬天不可缺少的围巾,还有一篇表达无限激愤的文章。《饮食男女在福州》1936年郁达夫应当时国民政府福建省陈仪之邀出任福建省参议兼公报室主任,初次来到福州的郁达夫,在这向来被认为开化较迟之地,感受到了一股蓬勃的新气象。《回忆鲁迅》1936年鲁迅病逝,两年后,客居南洋的郁达夫纪录下与鲁迅交往的点点滴滴,这些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鲁迅,身为一个朋友的鲁迅。

作者简介

  郁达夫
  (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怀鲁迅》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评价其为”亚洲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1913年,赴日留学,初学医,后改学文科。
  1921年,与郭沫若等日本留学生组创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1945年,于苏门答腊岛被日本宪兵杀害,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
  (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怀鲁迅》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评价其为”亚洲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1913年,赴日留学,初学医,后改学文科。
  1921年,与郭沫若等日本留学生组创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1945年,于苏门答腊岛被日本宪兵杀害,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主要作品集:
  《故都的秋》《沉沦》《茑萝集》《文艺论集》《文学概说》《孤独者的愁哀》
  《在寒风里》《达夫自选集》《屐痕处处》
  《达夫日记集》《达夫散文集》

相关资料

  ◆(创造社中)最无创造嘴脸的人。
  –鲁迅

  ◆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
  –胡愈之

  ◆达夫感情饱满细腻,观察深切,才思敏捷,古典文学、西洋文学根基都雄厚。从气质上来讲,他是个杰出的抒情诗人,散文和小说不过是诗歌的扩散。他的一生是一首风云变幻而又荡气回肠的长诗。这样的诗人,近代诗史上是屈指可数的。在新文艺作家的队伍中,鲁迅、田汉而外,抗衡者寥寥。
  –刘海粟

  ◆郁达夫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象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郭沫若

  ◆(郁达夫)成为一切年青人最熟悉的名字了。人人皆觉得郁达夫是个可怜的人,是个朋友,因为人人皆可以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
  –沈从文

  ◆我觉得,在中国现代作家里,郁达夫是最个性的,也是很有魅力的。一个作家的作品,五十年之后,依然有人去读,那他起码是个不错的作家。一个作家的作品,八十年前为人所热读,八十年后依旧被热读,–郁达夫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
  –贾平凹

本书特色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近百年前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为这北国之秋沉迷辗转。本书以这篇声名远播的文章为根基,收录了《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怀鲁迅》《志摩在回忆里》等最广为人知的经典散文名篇,同时精选了《归航》《饮食男女在福州》《日本的文化生活》《回忆鲁迅》等之前少见的作品编辑成书,共26篇。

  作为一代人小学时听过的民国文学家中的代表人物。郁达夫就像你身边那位热心的学长、真诚的同事,看似大大咧咧,实际上却是敏感忧郁。每篇散文,读完最多不过十几分钟,却如电影一般,呈现了郁达夫自身从文学青年到真诚中年的一生……郁达夫的散文没有刻意的感时伤怀,也不渲染人生苦难,而是专注展现自身的细腻变化,文风真实,正是因为真实而潇洒,所以尽显可信。所有文学青年的心路历程,人生轨迹,一百年前的郁达夫早就以自身写尽,因为人人皆可以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近百年前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为这北国之秋沉迷辗转。本书以这篇声名远播的文章为根基,收录了《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怀鲁迅》《志摩在回忆里》等最广为人知的经典散文名篇,同时精选了《归航》《饮食男女在福州》《日本的文化生活》《回忆鲁迅》等之前少见的作品编辑成书,共26篇。

  作为一代人小学时听过的民国文学家中的代表人物。郁达夫就像你身边那位热心的学长、真诚的同事,看似大大咧咧,实际上却是敏感忧郁。每篇散文,读完最多不过十几分钟,却如电影一般,呈现了郁达夫自身从文学青年到真诚中年的一生……郁达夫的散文没有刻意的感时伤怀,也不渲染人生苦难,而是专注展现自身的细腻变化,文风真实,正是因为真实而潇洒,所以尽显可信。所有文学青年的心路历程,人生轨迹,一百年前的郁达夫早就以自身写尽,因为人人皆可以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

  《故都的秋》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1934年8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1923年夏季来京的沈从文曾写信给郁达夫等作家寻求帮助。几位收到信的作家里,小说家郁达夫给了沈从文回应。这回应,是亲自看望了沈从文,为他买了一顿饭,送下一条冬天不可缺少的围巾,还有一篇表达无限激愤的文章。

  《饮食男女在福州》
  1936年郁达夫应当时国民政府福建省主席陈仪之邀出任福建省参议兼公报室主任,初次来到福州的郁达夫,在这向来被认为开化较迟之地,感受到了一股蓬勃的新气象。

  《回忆鲁迅》
  1936年鲁迅病逝,两年后,客居南洋的郁达夫纪录下与鲁迅交往的点点滴滴,这些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鲁迅,身为一个朋友的鲁迅。

目录


  都的秋
  饮食男女在福州
  日本的文化生活
  北平的四季
  上海的茶楼
  钓台的春昼
  小春天气
  江南的冬景
  苏州烟雨记
  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归航
  海上通信
  还乡记
  打听诗人的消息
  零余者
  一个人在途上
  怀鲁迅
  志摩在回忆里
  给沫若
  送仿吾的行
  北国的微音
  扬州旧梦寄语堂
  与悲鸿的再遇
  刘海粟教授
  敬悼许地山先生
  回忆鲁迅

  编者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故都的秋(2018)/郁达夫》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23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