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近代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变迁

封面

作者:赵小花

页数:273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12914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考察了从先秦到清代前中期青海河湟地区生态和文化从相对独立到形成并具有华夏边缘的社会文化属性。书中围绕当地国民身份的转变、近代教育的兴起、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方面进行讨论,进一步论证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属性过渡与变化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民国时期青海河湟地区在内地化、近代化和西方化的过程中,与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特征的社会文化现象相交织的情形,进而分析和反思青海河湟地区作为民族边疆地区在社会文化属性上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作者简介

赵小花,女,1980年11月生,青海西宁人,历史学博士,现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教学和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七篇,目前参与青海省委组织部特别委托项目一项。

本书特色

从民族边疆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形成动因看,晚清以来,随着中央政权对青海河湟统治的深化,这一地区作为民族边疆的社会文化属性得以确立,特别是青海建省及国民政府时期的县制改革,既促使了这一地区在政治上与内地的均质化,同时也进一步突显出这一地区作为民族边疆的特殊性;在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特别是抗战以来民族国家理念的传播,加速了青海河湟地区意识形态的均质化进程,同时一些地方性文化观念在民族主义思潮形成的社会大背景下更加突现出来;近代以来,人口迁徙和商贸活动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青海河湟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共同成为民族边疆社会文化属性得以确立的重要动因,而原有的人口结构与独具特色的商贸活动,也使这一地区作为民族边疆的社会文化属性得以深化。民族边疆社会文化属性的确立还体现在近代国民的塑造、近代教育的兴起及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等方面,这些因素既是形成新的社会文化属性的动因,也是这一社会文化属性导致的结果。在上述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代以来,青海河湟地区的内地化已是一个不可逆的历史过程,也是这一地区社会文化发展与进步的主要动力源泉。从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近代转型的历史过程及其表现特征来看,这一地区的现代化是持续内地化的一个过程,在不断突破中原地区与民族边疆之间的各种边界的过程中,内地化即是现代化,而现代化也是内地化,二者的双重变奏共同促进了这一地区的进步与发展,其中,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地社会文化西方化的具体内容。

目录

绪 论

第一章 华夏边缘:传统时代青海河湟地区的社会文化第一节 从羌人地带到多元民族地带第二节 传统时代青海河湟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

第二章 近代青海河湟地区的社会变迁因素第一节 近代河湟地区的政治文化变革第二节 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背景下的青海河湟地区第三节 移民、商贸活动对青海河湟地区的影响

第三章 民族边疆: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的近代转型第一节 从土民到国民的身份转变第二节 近代教育的兴起第三节 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表目录

表2-1 抗日战争时期青海河湟地区各民族人口构成

表2-2 蒙、藏商人出售货品情况

表2-3 蒙、藏商人采购货品情况

表2-4 1913~1922年青海羊毛输出情况

表3-1 青海建省时人口统计

表3-2 1936年青海省各县民族户口

表3-3 1943年青海省部分地区人口统计

表3-4 1944年青海省人口统计

表3-5 1944年青海省未编保甲各县局人口概数

表3-6 1945年青海省人口统计

表3-7 1945年青海省未编保甲各县局户口概数

表3-8 西宁道各县学校、学生数量

表3-9 西宁道各县高等小学、中学统计

表3-10 青海建省时期中学设置情况

表3-11 青海建省时期各县学校设置情况

表3-12 1933年青海省中等教育经费情况

表3-13 1934年青海教育情况

表3-14 1935年西宁中等学校调查情况

表3-15 1935年青海河湟地区回族学校情况

表3-16 抗战时期青海河湟地区学校状况调查

表3-17 教育部补助青海省教育经费分配情况

表3-18 近代以来青海河湟地区儿童失学情况调查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近代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变迁》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21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