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有意味的形式:舞蹈符号视角下的中华圈舞舞蹈文化遗存研究

封面

作者:海维清著

页数:264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6901459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将视线聚焦于中华大地上普遍传承的“圈舞”这种传承久远的古老舞蹈艺术形式。并借助舞蹈“符号论”的观点,利用舞蹈“符号学”“形态学”等新兴研究理论,从构成“圈舞”这种特殊舞蹈形式的“符号”载体入手,解析“圈舞”这种舞蹈“形式”其承载的“意味”是人类社会早期生活、情感、信仰乃至社会组织关系的很集中体现。从而解读“圈舞”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之所以在原始社会初期普遍萌发并恒久传承的奥秘。

作者简介

海维清,现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老师,讲师,硕士学位。四川省舞蹈家协会理事,中国文化与传播符号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会员。

本书特色

本书将视线聚焦于中华大地上普遍传承的“圈舞”这种传承久远的古老舞蹈艺术形式。并借助舞蹈“符号论”的观点,利用舞蹈“符号学”“形态学”等新兴研究理论,从构成“圈舞”这种特殊舞蹈形式的“符号”载体入手,解析“圈舞”这种舞蹈“形式”其承载的“意味”是人类社会早期生活、情感、信仰乃至社会组织关系的最集中体现。从而解读“圈舞”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之所以在原始社会初期普遍萌发并恒久传承的奥秘。

目录

研究现状
第一章 “前语言”符号舞蹈“肢体化”表意历史
第一节 前语言“肢体化”表意特征
第二节 从功能性动作到舞蹈符码
第二章 “圈舞”符号是“有意味的形式”
第一节 “圈舞”舞蹈文化遗存
第二节 “圈舞”符号是“有意味的形式”
第三章 中华“圈舞”符号历史渊源及形式特征
第一节 “圈舞”符号的历史
第二节 “圈舞”符号的基本构成类型
第三节 中华“圈舞”符号的共性艺术特征
第四章 中华传统“圈舞”符号的西部地区选点分析
第一节 西部地区人文、地理概况
第二节 “跨文化现象”的西部“圈舞”符号个案重读
第三节 西部地区“圈舞”符号的基本分布特点
第五章 “圈舞”符号的形式内涵与文化内涵
第一节 “圈舞”符号的基本几何概念
第二节 “圈舞”符号行进方向的选择
第三节 各类型“圈舞”的符号构成内涵
第四节 “圈舞”的社会文化及心理内涵
第五节 渗透在“圈舞”中的“崇拜意识”
第六节 “圈舞”是中华最早的集体舞蹈形式之一
第七节 从“圈舞”兼看舞蹈符号“理据性”与“元语言”
第六章 西部民族“圈舞”文化的传承与流变
第一节 “圈舞”舞蹈文化的传承
第二节 “圈舞”舞蹈文化的流变
第七章 “圈舞”符号的美学意蕴
第一节 圈舞“师造化”与“物我同一”
第二节 移情——以“圈舞”实现“物我两忘”
第三节 舞蹈的“大自然”——“以天合天”
第八章 当下时代“圈舞”舞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非遗”语境下“圈舞”艺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节 “圈舞”非遗保护中暴露的若干问题
第三节 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症结
第四节 “圈舞”类非遗保护的原则性立场及措施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有意味的形式:舞蹈符号视角下的中华圈舞舞蹈文化遗存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20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