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勇著
页数:308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20815222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目前很有潜力且有代表性的“80后”作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整理,对他们的创作模式、创作的成绩,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著作既有综合分析,也有具体的文本细读。既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把脉。
作者简介
徐勇,江西景德镇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曾获《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度优秀论文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省社科规划项目等课题多项。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选本编纂与八十年代文学生产》等专著三部。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本书特色
徐勇既活跃于当代文学批评现场,用耐心和韧性与当代文学的经典或新著正面交锋,又常常返身书斋,气定神闲、心无旁骛地潜心学问,于史料的旧纸堆中钩沉爬梳,并发出自己的历史之问,同时具有学院派批评的严谨和非学院派批评的灵动。
——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李敬泽
徐勇对“80后”文学的批评研究有他自己的特色和独到见解,他的某些提法诸如“经验再造”“形式实验”等虽然是针对“80后”作家而发,但具有文学史的普遍概括性。他是在用文学史的方法从事文学批评,自有其厚重和别开生面处。
——著名评论家、鲁迅文学奖得主 吴义勤
无论是作为文学文化现象,还是作为指称这些现象的概念,“80后”都一直在备受关注的同时充满争议。在这种情况下,显然需要在跟踪阅读和认真梳理的基础上,对“80后”文学现象进行历时性扫描与整体性观照,给其以“文学的证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看重徐勇的这部著述,他对“80后”作家作了较为细切的阅读和系统的考察,并力求将其置于“青春文学”“纯文学”和“全球化”等概念谱系中,有力地论证了“80后”作为文学研究概念的有效性,以及这个新兴群体在文学创造上的诸多可能性。
——著名评论家、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白烨
徐勇的评论得学院训练严谨之规范,又富于当代的问题意识和宏阔的历史视野。他对当代作家作品如数家珍,得益于史料的丰富和穷尽式的细读,他往往言人所未言,对文学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有准确把握,于习焉不察处推陈出新。
——著名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
目录
——序“地火文学批评丛书”
绪论 青春叙事与“80后”写作
第一章 宏观综论
第一节 “80后”纯文学写作创作模式探析
第二节 “80后”文学的创作实绩及症候探析
第三节 2014年小说创作观察
第四节 2015年小说创作观察
第二章 传统“80后”作家
第一节 出走、告别与追寻:甫跃辉小说论
第二节 以诗的方式直面现实:双雪涛小说札记
第三节 逻辑、思想和“扳手”:王威廉小说论
第四节 梦游与还乡:关于文珍
第五节 古城墙与星巴克:关于杨则纬
第三章 青春“80后”作家
第一节 “赋形”青春的文体与结构:关于七堇年
第二节 个人生命中不能承受的想象之“重”:关于张悦然
第三节 想象在爱情的乌托邦放逐:关于马小淘
第四节 自有水汽的充沛淋漓:关于李晁
第五节 独语与魔术:关于笛安
第六节 斗转星移,旧梦曾醒:关于张怡微
第四章 另类“80后”作家
第一节 先锋、创痛与疗救:关于蒋峰
第二节 另类青春的精神自传与表达:关于春树
第三节 最亲密的敌人与最残酷的自己:关于苏瓷瓷
第四节 “鬼魅”颜歌:关于颜歌
第五章 微观细读
第一节 城市的边缘人与游荡者:关于孙频的三部中篇小说
第二节 限制视角与文体家:关于李晁的《迷宫中的少女》及其他
第三节 成长写作与“小说家”的诞生:关于双雪涛的《聋哑时代》
第四节 于无事中生非:关于朱个的两篇小说
第六章 青年文学与“70后”写作
第一节 全球化进程与一代人的精神自救:
关于徐则臣的《耶路撒冷》及其他
第二节 失重与失落中的“反成长写作”:
关于路内的《天使坠落在哪里》及其他
第三节 “风蚀地带”的文学写作:关于田耳的《天体悬浮》及其他
第四节 所有坚固的一切都将永驻:关于朱山坡和他的《风暴预警期》
第五节 “路上”的姿态:关于石一枫
附录 代际意识与边缘写作:田耳访谈录
跋 批评的“逆向生长”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