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当代大学生诚信建设研究

封面

作者:彭文君

页数:122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31319164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诚信作为世界文明的一种共同构成要素,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华民族很好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认可为基本的道德规范。尽管诚信在中西方的基本含义相近,但由于社会制度、经济条件、思想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诚信思想和具体行为表征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传统诚信具有狭隘性、宗法性和等级性的特点,表现出超越功利重道义的价值取向,而且注重道德的软约束,缺乏制度和机制的保障;西方诚信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的特点,主要以追求功利为目的,并注重外在的制度规范的强制性作用。本文从各种研究数据分析得知虽然大学生群体诚信水平总体上较好,但在不同方面存在诚信缺失的行为,而且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个人自身的问题,也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因素。由此,本文提出要通过开展回归生活世界的诚信教育,推进大学生诚信制度化建设,优化大学生诚信发展的环境等举措来促进大学生诚信建设和发展,使大学生能自觉遵循现代诚信的准则,养成诚信行为习惯和诚信品质。这是弘扬中华民族很好道德传统的需要,更是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具体体现。

作者简介

  彭文君,江西南康人,生于1978年,复旦大学法学博士,现为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研究领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近年来承担或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本书特色

彭文君著的《当代大学生诚信建设研究》从各种研究数据分析得知虽然大学生群体诚信水平总体上较好,但在不同方面存在诚信缺失的行为,而且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个人自身的问题,也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因素。由此,本文提出要通过开展回归生活世界的诚信教育,推进大学生诚信制度化建设,优化大学生诚信发展的环境等举措来促进大学生诚信建设和发展,使大学生能自觉遵循现代诚信的准则,养成诚信行为习惯和诚信品质。这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需要,更是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具体体现。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诚信的基本概述
第一节 诚信概念的基本分析
一、中文语境里的诚信概念含义
二、西方语境里的诚信概念含义
三、诚信与信任、信用概念辨析
第二节 中西方诚信思想的历史溯源及比较
一、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源考
二、西方诚信思想的发展轨迹
三、中西方诚信思想的比较

第二章 现代诚信的构建及其价值
第一节 现代诚信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基本内容
一、现代诚信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现代诚信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现代诚信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现代诚信与人的发展
二、现代诚信与社会生活
三、现代诚信与市场经济
四、现代诚信与民主法治
第三节 现代诚信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的重要使命
二、现代诚信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现实之境
第一节 大学生诚信基本概述
一、大学生诚信的内涵及其基本内容
二、大学生诚信的价值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诚信基本现状
一、大学生诚信水平总体上较好
二、大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诚信缺失行为
第三节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影响因素
一、学生自身因素
二、社会因素
三、学校因素
四、家庭因素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建设与发展
第一节 开展回归生活世界的大学生诚信教育
一、现代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缘起和基本要求
二、建构回归生活世界的诚信教育体系
第二节 推进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
一、大学生诚信制度化的理论和实践根据
二、建构和完善大学生诚信制度
三、大学生诚信制度的实施及其监督
第三节 优化大学生诚信发展的环境
一、构建诚信社会
二、发展诚信大学
三、建设诚信家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当代大学生诚信建设研究》:  在我国历史上,“信”的概念的出现在时间上比“诚”早一些,起初是用来表达人们在祭祀时对鬼神的虔诚及对它们的笃信。“信”后来逐渐摆脱宗教迷信的色彩而成为一项重要的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是在经过先秦儒家阐释之后才形成的。关于“信”的思想的阐述,首推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他非常重视“信”的价值,在《论语》一书中“信”字出现的次数竞达三十八次之多,而“诚”字只出现了两次。“信”是孔子提出的“五德”“四教”的重要内容。他认为个体要在社会上立足,赢得他人的尊敬和信任,就必须要有“信”,做到“言必信,行必果”,9和朋友相交往,需要说到做到,履行诺言,言而有信。不仅如此,在孔子看来,“信”是一个国家持续存在下去的根本。《论语》里有个子贡向孔子问政的对话。子贡问若是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要在“去食”“去兵”和“去信”之间做出取舍,首先选择哪项?孔子回答说先“去兵”。子贡接着又问“去食”和“去信”之间要做出取舍,又该是哪项呢?孔子回答是“去食”,因为“民无信不立”。10而且“信”也应该被视为国家之间交往的道义标准,“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11孔子之所以能为后世留下丰富的有关“信”的思想,是由于他在实际生活中坚守“信”的道德标准,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12视为自己的人生志向,身体力行,给后来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孟子的诚信思想里,他非常强调“至诚”的重要价值,同时也没有忽视“信”德的重要性,并且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信”的思想。在孟子提出的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伦理规范的“五伦”中,他把“朋友之信”列入其中就是明证。到了荀子时期,儒家的诚信思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已逐渐趋于成熟。作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的苟子,在继承孔孟诚信思想的基础上,开始明确提出“诚信”的命题。他认为“信”德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些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只要有利可图就可无所顾忌,不坚持正确的行事原则的人就是“小人”。他把“信”德放在仅次于“义”的地位,“然则凡为天下之要,义为本而信次之”,并强调治理国家需要重视“信义”。他举例说像古时的大禹、汤因讲求信义而得到天下大治,而桀、纣因背信弃义使得天下大乱。“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13  “信”不仅在先秦儒家思想里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先秦其他学派的重要议题之一。道家学派代表老子和庄子都有过对“信”的精辟论说,比如老子描述“道”的真实存在性就用了“真”和“信”。“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14老子也有许多关于“信”的名言,比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说的就是真实的言语不一定动听,美妙的言辞未必可信。“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15告诫人们若是一个人或组织轻易许诺必定很少守信,经常把事物看得容易必定多遭困难。庄子则认为一个人要获得名利,必须要有仁义的德行才能取得他人的信赖,进而获得任用,即其所言:“无行则不信,不信则不任,不任则不利。故观之名,计之利,而义真是也。n16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消极对待甚至否定道德的功用,但对”信“德的功用却并不排斥,甚至可以说是比较注重,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就是一个重要根据。其实除了这个故事之外,属于法家派别的其他代表也有许多关于”信“德论述。管子就曾说过:“信之者,仁也。不可欺者,智也。既智且仁,是谓成人。..17这句意思是说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就应该有诚实守信的品德,而且不被别人所欺瞒。韩非子的”繁礼君子,不厌忠信“18说的也是”信“德对个人立身处世的价值和意义。法家注意到”信“德对治国理政有重要作用,管子说要保证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政府就需要诚实守信,遵守诺言,即所谓”出言必信,则令不穷矣“。19君主治国必须讲信,”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20墨家推崇忠信之士,仁人的重要特征就是有”信“。只有那些出言有信的人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结交到天下的朋友,而不守信的人必然会败坏他的名誉,正所谓”行不信者名必耗“21。兵家代表孙武和孙膑重视”信“德。孙武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将领需要具备”五德“,信就是其中的品德之一。而孙膑在总结战争输赢的规律时,提出”素信者昌“是重要的战争输赢规律。22  到了汉代,当权者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思想逐步发展成为社会主流。董仲舒比附孟子的”五伦“学说,提出了著名的后来成为封建社会重要伦理规范的”五常“学说,即”仁、义、礼、智、信“。虽然这个”信“依董仲舒所言主要强调的是等级之信,是下级对上级之信,是臣对君的信,但它要求人们诚实待人,讲信义、守诺言也不乏积极的进步意义。三国时期诸葛亮也把信作为观人的标准之一,”七日,期之以事而观其信“。23即至宋代,朱熹也对”信“有过深入的阐述,他认为诚是诚实无妄的道理,”信者,言之有实也“,24”信是言行相顾之谓“。25因此,综合历史上有关”信“的思想的论述,可以肯定”信“是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对于个体和组织都有积极作用,它的基本内涵就是忠实于义务,真诚不欺,信守诺言。  “诚”的思想和“信”的思想一样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诚”的概念最先出现在《尚书》中,书中有言“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26这里的“诚”表示的是对鬼神的诚敬和信仰。可在《周易》里已没有了原先的宗教迷信的意味,更多强调了“诚”的日常伦理规范意义。其中谈到人若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保持一颗真诚无妄之心,言语诚实,即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当代大学生诚信建设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19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