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云南植物研究史略

封面

作者:胡宗刚

页数:373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31319588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依据保存下来的原始档案史料,将百余年来有名学者和各个机构在云南所展开植物学研究事业原委一一记述,形成一部完整的云南植物学研究史。本书为该领域初创之作,与作者之前出版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五十年》形成姊妹篇。本书以学者和研究机构为两条主线,人物介绍了曾在云南从事植物研究的西方植物学家傅利士、韩尔礼等及我国有名学者钟观光、蔡希陶、王启无、俞德浚、蒋英、吴中伦、冯国楣、刘慎谔等;机构叙述以静生所、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云南大学生物系、西南联大森林系、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为主,并回顾了《云南植物志》的编纂过程。“中国近世生物学机构与人物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胡宗刚,江西省庐山植物园研究馆员。江西九江人,生于1962年11月。现从事中国近现代生物学主要机构和重要人物研究,著有《胡先骕先生年谱长编》《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五十年》《华南植物研究所早期史》等。

本书特色

胡宗刚著的《云南植物研究史略》不仅依据散落各处的官方档案史料,还佐以作者亲身拜谒事件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资料,颇有追蹑太史公撰《史记》的先贤之韵,而诸如对《滇南本草》作者考证之节,亦颇有乾嘉学派之遗风。虽全书对云南植物学研究史料之记述,尚未十全十美,但杰出学者之突出贡献在本书中更以集中或有序分散的方式得以彰显,并作为全书或各个章节的点睛之笔,兼收纲举和目张之双重功效。见解独到,史料翔实,论证严密,精要毕具,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启迪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本书以明代初期兰茂著《滇南本草》为起始,进入近现代之后,以植物学研究机构作为主题,分别记述其历史;因各机构发展不同,故截止日期也不尽相同,多以2000年前后为截止年代,但不超过2008年12月,即以《云南植物志》全部出版为终点;所述历史遵循前繁后简之旨。

目录

第一章 云南本草和云南植物早期之采集
第一节 明清时期云南本草
一、兰茂之《滇南本草》
二、其他本草著作对云南植物之记载
第二节 近代西人在云南之采集
一、赖神父
二、韩尔礼
三、傅礼士
四、韩马迪
五、洛克
第三节 中国学者在云南之采集
一、钟观光
二、蔡希陶
三、蒋英
四、陈谋与吴中伦
五、王启无
六、俞德浚

第二章 云南植物学研究机构之兴起与变迁
第一节 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
一、创建缘起
二、蔡希陶再来昆明筹备
三、第一任副所长汪发缵
四、所长胡先辅亲为主持
五、第二任副所长郑万钧
六、建所初始四年之研究成绩
第二节 抗战时期云南高等学校之植物学研究
一、云南大学生物系和森林系
二、西南联合大学生物学系之植物学
三、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
第三节 庐山森林植物园丽江工作站
一、西迁经过
二、设立丽江工作站
三、研究工作
四、冯国楣之植物采集
五、绝处逢生
第四节 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昆明工作站
一、郝景盛在昆明初设植物学所
二、刘慎谔来昆明设立植物学所
三、聘请新人

第三章 抗战之后复员
第一节 云南农林植物所第三任副所长俞德浚
第二节 秦仁昌执教于云南大学
第三节 农林植物所与五华文理学院短暂合作
第四节 农林植物所第四任副所长蔡希陶
第五节 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昆明工作站

第四章 昆明工作站之重组与发展
第一节 从工作站到研究所
一、重组经过
二、兴建昆明植物园
三、研究工作
四、工作站升级为研究所
第二节 中苏联合云南考察
一、橡胶植物与橡胶宜林地调查
二、中苏科学院联合调查云南紫胶
三、中苏联合云南生物资源综合考察

第五章 1959年后昆明植物研究所略史
第一节 隶属于中国科学院
一、所长吴征镒
二、经济植物普查
三、一度改名为中科院植物所昆明分所
第二节 隶属于云南省
一、研究工作在政治运动中恢复
二、《中国植物志》
三、《云南植物志》
四、《西藏植物志》
第三节 重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
一、研究科室恢复与重建
二、几次重要野外考察
三、几个重要研究平台建设

第六章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第一节 创建始末
一、初设大勐龙
二、再选小勐仑
第二节 创建之初
一、人员配备
二、主要研究项目
第三节 几经挫折
一、“文革”的冲击
二、改革开放初期
三、重置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四、以园林建设带动科普旅游兴起

第七章 云南生态学研究机构-
第一节 热带森林生物地理群落定位站
一、选址设立定位研究站
二、初建定位研究站
三、六年定位研究
第二节 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研究所
一、昆明生态研究室
二、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
三、合组成立昆明生态研究所

第八章 云南高等院校中的植物学研究
第一节 云南大学之植物学研究
第二节 西南林学院之植物学研究

大事记
人名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云南植物研究史略》:  如植物药中,每一类中亲缘关系相近的植物排在一起,形成各自的族,如草部芳草类的当归、芎劳、蘼芜、蛇床、藁本、白芷等皆属伞形科;山奈、廉姜、山姜、豆蔻、白豆蔻、宿砂密、益智。仁、姜黄、郁金、蓬莪术等皆属姜科。《本草纲目》鉴于旧本草分类之混乱,重编十六部以振大纲,又于部下分类以振其目,然后类下析族,以同族为邻,聚族同列,形成逐次的分类系统,使得本草著述有着全新的编辑形式,开一代先河。  由于《滇南本草》在明代未曾刊行,李时珍未曾寓目;又由于西南交通闭塞,李时珍不曾到访云南,故《本草纲目》对于云南植物记载,大多源于文献,此不俱论,惟其所载三七,虽云广西所产,其后云南所产更享誉于世。在云南本草学中,三七甚为重要,此略述之。  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七(Panaxnotoginseng)的干燥根和根茎,临床上可用于活血止血、消肿定痛及金刀跌伤,而熟三七还有补血之效,素有山漆、金不换、田三七、田七、盘龙七、参三七、人参三七、滇三七之名。最早记载三七是明异远真人著《跌损妙方》(约1523年)。至《本草纲目》才详细记载了现今药用植物三七的性味、归经、功效等。如“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十分准确地表述了现今五加科三七的气味特征。而其产地,《本草纲目》明确记载“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广西南丹与云南毗邻,或者其时,云南也有栽培,只不过主产区在广西。由于三七栽培有不同程度连作障碍,迫使产区发生变迁,再加上社会因素,其后云南文山成为主产区。  清代中叶,吴其溶著《植物名实图考》,着眼已超出本草学范围,而骎骎入纯粹科学之域,中国现代植物学出现之前,有此伟著,不能不引以为豪也。该书1848年刊行,编写方式仍然以前代本草为基础,但所载仅为植物。分类方式也和《本草纲目》相似。共载植物1714种,比《本草纲目》增加519种。吴其溶为清朝封疆大吏,曾在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山西等地为官,故《图考》所载植物广泛性大于以往之本草。收录云南植物达370种,并大量引证《滇南本草》。此前本草中,对于云南植物少有记载,至此大大丰富本草之内容。且吴其溶深入民间,亲自探访,考定名实,绘之于图,纠正一些本草错误。当植物学分类学兴起,学者依据《图考》鉴定植物,往往可以鉴别出所属之科、属,乃至于种名;在分类学家考虑植物中名时,也要参考《图考》,故不少中文名源于《图考》。  云南民族众多,除汉族之外,其他民族也自植物、动物、矿物中寻找药物,其中黎族有《聂苏诺期》抄本流传,如同汉人本草流传方式一般。1988年云南新平聂鲁等发掘出该书民国八年抄本,并予以整理翻译成汉文出版,所据主要是新平老厂河竜者所著的彝文抄本。该书此前经过广泛传抄,且不断增益。经聂鲁等研究整理之后,《聂苏诺期》所载药物247种,方剂134个,经鉴定和临床观察,具一定疗效,有应用价值。所载植物药214种,其中有关于三七记载:“刀伤而血流不止,三七煎服或研粉撒伤口”,说明云南栽培三七由来已久。  云南白药闻名遐迩,由云南独特中药材配制而成,1902年云南名医曲焕章发明,初名“曲焕章百宝丹”,其成分则秘不示人;其后不久,有曾济生者,也生产一种曾氏白药,与曲焕章几乎平分秋色。1938年曲焕章去世,其妻缪兰英和前妻所生之子曲万增均说自己获得曲焕章生前传授秘方并各自生产。曲万增开设父子大药房制生产“父子百宝丹”,缪兰英则生产“百宝丹”,曾泽生则继续制作“白药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公私合营,成立昆明联合制药厂,缪兰英献出其处方,生产产品名为“云南白药”、曲万增献出处方生产品名仍名“百宝丹”,曾济生也献出处方,产品也仍名“白药精”。1971年设立云南白药厂,专门生产云南白药、白药精、百宝丹。  云南白药究竟由哪几种药物组成?其效能有无科学根据?1961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开始研究考证,最后由周俊等予以完成。该所以一套自己创立的微量分析方法,对经过长期收集到的自抗日战争以来生产的十多种成品进行剖析研究,证明云南白药厂生产的百宝丹与抗战时期曲焕章百宝丹相同,同时对比百宝丹、白药精的异同,并且证明白药是以中国特有药用植物配制而成,为中国一宝,国外无法仿造。该项研究还提出改进白药方案,提供给有关部门参考。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云南植物研究史略》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19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