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晞著
页数:230页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227810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菲利普·拉金(1922-1985)是英国20世纪运动派诗人的领袖人物。 《城市漫游者的伦理足迹:论菲利普·拉金的诗歌/文学伦理学批评建设丛书》从文学伦理学批评和城市哲学的角度,分析并阐释了拉金诗歌的思想与艺术特征,试图发现并阐述拉金在传统和现代碰撞过程中的思想嬗变和艺术创新,厘清其诗歌反映的城市文化和伦理价值的变迁线索、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城市漫游者的伦理足迹:论菲利普·拉金的诗歌/文学伦理学批评建设丛书》从本雅明的“城市漫游诗人”的理论角度,结合空间叙述的研究方法,探讨现代西方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论述了拉金诗歌中蕴含的现代背景下伦理道德的嬗变,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伦理、道德规范方面的问题,起到了启示与借鉴作用。
作者简介
陈晞,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协会会员、中美诗歌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比较文学、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翻译。完成中央高校重点扶持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省部级课题1项。出版专著1部、译著2部、教材9部,在《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CSSCl收录9篇、A&HCI收录3篇。获得湖南省科研奖项2项。
本书特色
陈晞著的《城市漫游者的伦理足迹–论菲利普·拉金的诗歌》从本雅明的“城市漫游诗人”的理论角度,结合空间叙述的研究方法,探讨现代西方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论述了拉金诗歌中蕴含的现代背景下伦理道德的嬗变,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伦理、道德规范方面的问题,起到了启示与借鉴作用。
目录
一、诗人菲利普·拉金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城市话语
第一节 拉金与城市漫游者
一、城市漫游者的界定
二、法国文学对拉金的影响
三、拉金与波德莱尔
第二节 拉金与城市漫游者生活方式
一、工作是“癞蛤蟆”
二、消费主义生活方式
第三节 空间叙述与城市空间
一、拉金诗歌的空间叙述
二、拉金诗歌中的城市空间
第四节 拉金诗歌的话语
一、拉金诗歌的宗教话语
二、拉金的政治话语
三、拉金的艺术话语
第二章 城市人群
第一节 拉金诗歌与“人群”理论
一、“人群”的定义
二、城市“人群”的伦理
三、人群与叙述角度
第二节 拉金诗歌中城市人群的伦理属性
一、平民百姓的平凡
二、艺术家的大众化
三、社会精英的虚伪
第三节 女性群体的艺术象征及伦理表达
一、《北方的船》的处女缪斯幻象
二、《欺骗》中的薄命红颜原型
三、《降灵节婚礼》的邻家大婶群像
第三章 现代伦理重构:性爱与家庭
第一节 从虚无到现实的爱情观
一、《北方的船》中的怀疑主义爱情观
二、《较少受骗者》与《降灵节婚礼》中的浪漫情愫
三、晚期作品中的永恒之爱
第二节 性革命语境下的性伦理
一、“类同性恋”的性伦理隐含
二、性革命与性伦理重构
三、拉金的两性伦理观
第三节 现代婚姻家庭伦理
一、父母“把自己的缺陷填满你”
二、“婚礼是愉快的葬礼”
三、“家是多么的悲哀”
第四章 生态伦理和城市文明
第一节 拉金与自然
一、大自然的轮回
二、自然物象的原型演绎
第二节 拉金的生态伦理
一、拉金的动物诗
二、生态平等的伦理
第三节 现代城市与生态危机
一、城市与自然的疏离
二、生态危机与生存危机
三、城市的理想乐园
结语
参考文献
节选
《城市漫游者的伦理足迹:论菲利普·拉金的诗歌/文学伦理学批评建设丛书》: 一、城市漫游者的界定 “城市漫游者”(Flaneur)的形象源于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笔下的波德莱尔和19世纪商业文明发展中的巴黎,本雅明首次将“漫游者”作为重要的文化意象来解读现代性、现代城市和现代知识分子,其影响深远,乃至现在,漫游者成为文学、社会学和城市文化研究中经常出现的主题(motif),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状况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人物或一种人类活动。都市漫步者是城市生活的独特产物,是城市景观的辩证观察者,是在拥挤的大众中晃动的城市之魂,他既可以目空一切地环视周围的景致,同时又能以侦探的眼光随时捕捉感觉到的“震惊”。他的观察表面上看上去是漫不经心的,因为他时刻摆出一副倦怠的、超然的、冷漠的表情,一副毫无社会责任感的旁观者姿态,貌似现代都市的局外人,然而,他实则是街头符码的破译者,是在城市幻景中恣意穿行的侦探。 “漫游者”形象最早出现于本雅明《漫游者的回归》(The Return of the Flaneur,1929)一书中。在这《城市漫游者的伦理足迹:论菲利普·拉金的诗歌/文学伦理学批评建设丛书》中,本雅明评论了赫塞尔(Hessel)的作品《柏林的闲逛者》(Spazieren in Belin),把赫塞尔定义成一个在柏林城漫步的“漫游者”,并首次提到了这个形象的特征。不久,本雅明在其巨著<> 城市漫游者还被当作一种文学现象来解读。由于漫游者出没于稠人广众之中,游荡在城市的边缘;他们与政治或秩序格格不入,貌似终日闲逛,游手好闲,实则观察生活,并对生活和文学进行深刻反思,因此,他们行动上漫无目的的游荡也就成为精神的自由之旅。他们生活在文字的世界里,被书籍包围着,但他们却从不愿意做职业文人。他们并不把自己视为那种以其专长服务于政治、效力于国家社会的“知识分子”,而是在所有方面保持着自由而孤独的权利。在商品社会里,他们标榜自己不以卖文为生,写作并不是他们的“工作”,他们以“不工作”来对抗新生的生产关系对人的剥削和压迫,他们物质生活的基础也是建立在这种“不工作”带来的收入上,比如,波德莱尔靠继承先父的遗产为生。本雅明认为城市漫游者的本质不仅在于他们的思维方式,还在于他们的生活方式,具体表现在他们与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关联方式。随着资本主义市场和大城市生活的发展,到了本雅明的时代,城市: ……




(英文原版影印)-技术教育社区](https://image12.bookschina.com/2024/20241204/3/B946242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