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杜小真
页数:338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4078121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这部随笔集收录了杜小真教授不同时期所写的哲学散文和读书笔记,是她阅读史的一个侧面,也是她心灵史的重要篇章。
从书籍凝聚起来的哲学家、思想者的精神交流中,我们获得理性,坚固这理性,并力求理性地生活。
小而且真,真而且美。
作者简介
杜小真(1946— ),福建霞浦人。早年为外语学校法语教师。1978年进入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从事法国哲学的教学和研究。2009年退休前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法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一个绝望者的希望——萨特引论》《自由与存在的重负》《遥远的目光》《勒维纳斯》《远去与归来》等,以及相关论文多篇。主要译著有《西西弗的神话》《声音与现象》《自我的超Y性》《古希腊的神话与宗教》《想象》《迂回与进入》《宗教》《重负与神恩》(合译)、《期待上帝》(合译)、《论爱》等,以及相关译文多篇。
本书特色
这部随笔集收录了学者杜小真几十年来围绕学术与人生的主题所撰写的系列文章。全书分三辑,收录了近五十篇写于不同时期的散文,其中有关于萨特、波伏娃等哲学家哲学思想的论述,有关于德里达、利科等人的纪念性文章,也有作者关于日常生活中具有哲学意味的事物的深思。
在对萨特的《厌恶》,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让·皮埃尔·理查的《文学与感觉》等作品翻译工作的回顾中,作者不仅从学术角度进一步解析了哲学家思想的精髓,也从阅读者的角度写下了自己的理解。
在对个人少时丰富而颇为坎坷的求学之路的讲述中,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在特定年代里知识分子独特的生存状况,也对波伏娃、德里达等思想大师有了更切近的了解。而在那些充满人生哲思的篇章中,无论是乔治桑故居的游记,对法国香颂歌唱家埃迪特·皮亚芙的回忆,还是关于生活日常小事的反思,无一不透出作者的理性精神。
作品文字细腻,风格隽永,或充满思辨,或饱含深情,或闪烁着人生哲思,既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更是蕴含哲学研究价值的学术参考。
目录
读萨特的《厌恶》一书
含着微笑的悲歌
一切都始于感觉
精神的武士
——读克莉思特娃的《武士们》
虚空帝国
以“词语”为生的人
在博学与哲学之间
心中的书
当思想变成历史
讲述“她”的故事
遥远的目光
信仰是沉重的
他不应该被遗忘
难忘的稻草人
读《面子》
《梦想的权利》译者后记
忏悔还是精神分析?
读阿尔都塞的自传《来日方长》
教授“仰望”的书
《马奈的绘画》书评
礼小义大
《礼物:当代法国思想史的一段谱系》代序
第二辑
最后一位哲学家
“写家”波伏娃
勒维纳斯是谁?
心灵的碰撞
你的死已经不死
写在熊秉明先生“远行”周年在即
风入松和林中路
怀念德里达
我的未名湖梦
一个“非正宗”北大人的回忆
应该感谢他
写在萨特百年诞辰、逝世25周年之际
否定哲学家的悲剧
“正确”的悲剧
他是一片净土
淡似水,清如风——思念父亲
女儿对父亲的思念
迟到了二十年的道歉
和所有学科对话的哲学家
有些事是难以忘记的
第三辑
乔治·桑故居散记
“却望并州是故乡”
香火最盛之处
哲学家的爱
香颂是她的生命
口味和兴趣
受苦的回报是快乐
节选
薇依的基督信仰思想是从她深刻的人生与社会体验中得出的,特别是战争惨剧对欧洲文明的摧残使她感到欧洲从1914年以来就受到内病的侵蚀。欧洲病的发生原因就是取消了宗教问题— — 人应该永远直面的善恶之选择的问题。多少年来,人们运用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矛盾:一是“非宗教”的方法,即否认善恶对立,以“ 一切都平等” 的原则把人与作为“定向努力”的人的“本质”脱离开来,使人陷于烦乱。 另一种方法是偶像崇拜,实际上是在对伪装成神明的社会现实的绝对崇拜的意义上讲的宗教方法。这种方法意在划定善与恶这两个对立面“无权进入” 的围墙,使人产生这样的幻觉:可以在监护人的围墙之外免除任何伦理责任。这两种方法都使欧洲走向失效,前者使欧洲分崩离析,后者造成专制的恶果。
薇依探寻的是第三种方法:神秘主义。薇依的神秘主义“超出善与恶对立的范围之外,而这是通过灵魂和绝对的善的统一实现的”。薇依的神秘主义信仰的神秘合一的对象是耶稣基督的上帝。这是真实的爱的结合,灵魂在这之后“总是变成他者” 。灵魂为了这种变化应该赞同上帝。 薇依的神秘主义在基督信仰的神秘主义思想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薇依始终坚持理智精神指引下的基督信仰ꎬ她把基督信仰与宗教信仰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基督精神不等同于基督宗教。虽然她一直拒绝受洗和参与圣事ꎬ置身于教会、基督团体之外,但她的实践和思考却证明她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基督徒。
薇依的唯基督论与泛基督论会合于她的基督信仰之中。她认信上帝,认为唯有基督的上帝是真实的上帝。这种信仰的确立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激烈甚至痛苦的思考的。最初,薇依对上帝还只是感情上的认同,在理智上仍有抵触:“ 我仍有一半在拒绝。这不是我的爱。而是我的理智……一个人绝不会纯粹为了理智去虔心祈祷上帝。” 理智的深厚根底和科学知识的较高素养使薇依怀疑超自然的存在。但是,她通过理智上的努力,找到了理智与上帝接触的点,这就是理智的注意力。感情与上帝的接触方式是祈祷,而理智与上帝接触的方式是注意力,这种注意力并不是要证明上帝、推论上帝是否存在,而是把自身的注意力引向上帝,使心智趋向和接受上帝成为可能。而不能相遇的上帝永远在期待之中。薇依对上帝的这种感悟。
令人想到法国伟大犹太的宗教哲学家勒维纳斯的“来到观念之中的上帝”。希伯来«圣经» 证明的上帝意味着上帝的超越,把存在与神秘联系在一起的超越。上帝的在场与不在场、可
见与不可见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超越者通过入神状态超越本质以期待“未被存在染指的上帝”。其实,柏拉图是最早为这种期待精神咏唱颂歌的人,他区分了两种真理,通过判断得出的真理、抽象的真理,即存在的表象,还有人通过静思、体验得出的真理。而静思是注意力活动的最终形式。
具有神性本质,犹如马勒伯朗士的祈祷形式,神恩对之予以回答。也就是说,被认识的对象和认识的主体、即爱与知之间的对立被超越了。身在不完美的尘世中的人只有在对完美存在的期待之中获得信仰的真谛。
在北大工作近三十年了,但我从不把自己看作是“正宗”的北大人。因为我并没有在北大读过书,从未接受过那些闻名遐迩的北大名师们的教诲,没有亲历未名湖畔的学子生活,这大概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之一,也可以说是我心中一个难解之结。
未名湖是我儿时的一个美丽的梦。记得上小学六年级时,从电影《青春之歌》中知道了北大,看到了神采飞扬的北大人和令人神往的红楼。后来我就学的师大女附中和女十二中(贝满),都有许多师姐上了北大,北大也成为我们这一届许多同学的追求目标。可我并没有见过真正的北大。高中时一位关系不错的同学名为“未名”。我曾好奇地问过她缘由。记得她不无骄傲地告诉我,她的父母都是北大毕业,还说北大有一个叫“未名”的湖,她的名字大概就与这个湖有关系。记得她经常说她将来会上这所有“未名湖”的大学,对此她胸有成竹,因为她学习优秀,特别是文科非常出色。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也就有了这个未名湖的梦。
但是,这个梦似乎命定难圆。高中毕业时,没有进大学,而是远离家园留学法国。而那位“未名”同学,也因为当时的政治气候,没有如愿进北大。其实,我并非是学外语的好材料,但是我还是服从分配去学习法语,当时我父母都是很不情愿的。而我自己的最大遗憾则是没有能够进入北大中文系。听说几个同学如愿进了北大,还有一个很熟的朋友上了中文系,我真是由衷羡慕。不过,现在回顾这段经历,没进大学,比起一些同代人还是稍微幸运一些。我至少学了一点语言。而且,法语使我的后来、我的人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影响了我的一生。这是后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