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邹细林
页数:184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572319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纪录片创作伦理》试图解决的是纪录片创作的伦理问题。作者邹细林通过对纪录片发展伦理思潮的梳理,提炼出纪录片创作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原则,分析纪录片创作各主体之间的伦理关系,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符合纪录片艺术形式的伦理评价体系。 当纪录片通过再现现实从而与世界建立联系,纪录片创作者通过视觉和听觉手段对真实世界进行表达时,我们如何来看待和把握真实?当镜头离你越来越近,甚至如影随形般伴你左右时,是不是介入得越深,记录越有深度?当情感与真实发生冲突,现实无法回避之时,你叉该如何选择?道德离我们如此之远,而离我们又从未有如此之近。我们需要艺术来塑造纪录片的美感,我们同样需要道德来充实纪录片的心灵。毕竟,我们从纪录片中得到的不仅仅是愉悦和美感,还有方向和信仰。
作者简介
邹细林,广播电视新闻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纪录片创作伦理、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传媒行业人才培养与继续教育等,从事传媒教育工作12年。参与教育部“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舆论引导”、文化部“节日影像志·那达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CCTV与国际一流媒体发展评估及对比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北京传媒道德发展状况研究”等省部级课题,主持中央高校科研基金项目一项,主持横向课题多项。著有《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战略与政策研究》,主编《传媒业务素养提升读本》,在《现代传播》《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郑州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章 中西方纪录片创作伦理思想源流及比较
第一节 中国纪录片创作伦理思想源流
第二节 西方纪录片历史发展及伦理思想源流
第三节 中西方纪录片伦理比较
第二章 纪录片创作的伦理原则与规范
第一节 伦理真实原则
第二节 责任原则
第三节 公平正义原则
第四节 功利主义原则
第五节 隐私原则
第三章 纪录片创作与传播中的伦理关系
第一节 媒介组织与创作主体的伦理关系
第二节 创作主体与受访对象的伦理关系
第三节 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伦理关系
第四节 创作主体与作品的伦理关系
第四章 网络纪录片创作的伦理问题
第一节 历史、技术、观念、功能
第二节 网络时代纪录片的发展变化
第五章 纪录片创作伦理批评
——《舌尖上的中国》样本解读
结语 追寻纪录片中的善与幸福
参考文献
节选
《纪录片创作伦理》: 责任和自由是一对矛盾统一体。要承担责任,就必须牺牲一定的自由,不能任性而为之,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循章办事,甚至只能“带着枷锁跳舞”。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责任是获得自由的前提和保障,责任与责任能力也是人在社会上获得自由的必需的且是唯一的条件。一个社会角色,能承担多大责任,才能获得多大自由。空谈自由,排斥责任,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西方哲学观念中,存在主义者萨特认为,人作为主体有着绝对的自由,所以人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起责任。 在新闻媒体发展的过程当中,自由与责任之间一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整个16世纪,资产阶级为了争取出版自由所进行的斗争此起彼伏,慷慨悲壮。1644年,英国政治思想家约翰·弥尔顿向英国国会提交一篇演说词,抨击出版检查制度,这就是新闻史上著名的《论出版自由》,此后,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成为西方各国新闻体制的基石和主导型理论。然而,没有责任约束的新闻自由,带来的不纯粹是新闻和信息传播的繁荣。绝对的新闻自由化带来了党派纷争和相互攻讦,黄色新闻泛滥,金钱至上主义和垄断思想支配着新闻媒体。 20世纪40年代,社会和政府意识到这种放任自由的缺陷,由政府官员、法律专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伦理学家等组成的“报刊自由委员会”提出了“社会责任论”,并强调,报刊自由已不是一个新闻理论问题,而是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社会的以及哲学的、伦理上的问题。因此,无论是时效性较强的新闻宣传报道还是带有艺术性的纪录片,都是基于真实性的媒介传播形式。在媒介信息传播中,把握好自由和责任的关系,是新闻作品和纪录片作品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统一的前提所在。在纪录片创作中,只顾责任而不尊重创作的自由,会让纪录片创作变成提命之作,空洞无语,苍白无力,失去艺术价值;但是如果只要求自由而罔顾责任,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有失去真实,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的危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