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精)台湾论学

封面

作者:余秋雨

页数:268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4731272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余秋雨先生近年来在台湾地区地区的文化交流经历。全书分四部分。“演讲”部分收有《出走的生命》等十一次演讲的内容,“写序”部分收有序白先勇等四篇序文,“接受专访”部分包括接受陈文茜、张小燕、蔡诗萍、蔡康永、杨照的专访,“写序”部分收了序白先勇等四篇序文。所有这些文字,主题都是“人文坚持”,都立足于重新发现中华文化,涉及对中华文化的深切关怀,对当代文化的深重忧虑,对人格转型和人生选择的深入论述,对宗教文化的体验,对城市魅力的感言,以及对文学艺术的期许,等等。正如余秋雨所说:“在人文精神失落的时代,文化人不能故做清高躲在一边。应该让更多的民众听到他们听得下去的人文的声音。”

作者简介

余秋雨,当代著名作家、学者。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最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在担任领导职务六年之后,连续二十三次的辞职终于成功,开始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所写作品,往往一发表就轰传社会各界,既大力推动了文化古迹保护,又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体,模仿者众多。二十世纪末,他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古文明的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址。他是迄今全球唯一完成此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他所写的大量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白先勇先生说:“余秋雨先生是二十多年来唯一获得全球华文读者欢迎而历久不衰的大陆作家。”仅仅在台湾,他囊括了白金作家奖、读书人最书奖、桂冠文学家奖等等几乎全部文学大奖。在大陆,多年来有不少报刊频频向读者调查“谁是你最喜爱的当代写作人”,他的排名每一次都遥遥领先。余秋雨,当代著名作家、学者。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最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在担任领导职务六年之后,连续二十三次的辞职终于成功,开始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所写作品,往往一发表就轰传社会各界,既大力推动了文化古迹保护,又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体,模仿者众多。二十世纪末,他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古文明的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址。他是迄今全球唯一完成此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他所写的大量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白先勇先生说:“余秋雨先生是二十多年来唯一获得全球华文读者欢迎而历久不衰的大陆作家。”仅仅在台湾,他囊括了白金作家奖、读书人最书奖、桂冠文学家奖等等几乎全部文学大奖。在大陆,多年来有不少报刊频频向读者调查“谁是你最喜爱的当代写作人”,他的排名每一次都遥遥领先。

几十年来,他不参加各种社会团体和会议,不理会传媒间的喧闹,以独立知识分子的身份完成了“空间意义上的中国文化”、“时间意义上的中国文化”、“人格意义上的中国文化”、“审美意义上的中国文化”等重大专题的研究和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自本世纪初年开始,他赴美国国会图书馆、联合国总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处演讲中国文化,反响巨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秋雨书院”。现任上海图书馆理事长。

相关资料

“余秋雨是白先勇最推荐的大陆作家。”事过二十年,我声明,这句话还是正确的 ——白先勇

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锺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余光中

余秋雨先生每次到台湾演讲,都会在社会上激发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海内外的中国人,都变成了余先生诠释中国文化的读者与听众。 ——高希均

他游刃有余又毫无斧凿痕迹地讲述着整个中国文化甚至整个世界文化带给他的真实感受与独特体验。……使我们思考,让我们回味,令我们一步三叹,时时有顿开茅塞之感。 ——张放

本书特色

本书是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的最作品集。主要收录作者在台湾地区的重要演讲,以及他为台湾文化名人张忠谋、白先勇等著作所作序言等。这些作品重在重新认识和发现中华文化,回应当代社会与文化、人生建设诸般紧要问题。作品立足文化本体,放眼人类文明的整体进程,通达而平易,深入而恳切,对广大读者开阔视野、增进人文的情怀、深化对历史与文明的体认,颇有助益。

目录

简明目录

一 演讲

出走的生命

今天的人文坚持

城市的魅力

阅读的门径

写作的奥秘

艺术思维的特性

寻找东方美学

闯入傩的世界

三度穿越

无伤害原则

封山闭关,重新选择

二 写序

序张忠谋

序白先勇

序连方瑀

序中国历代经典宝库

三 接受专访

陈文茜的专访

蔡康永的专访

张小燕、蔡诗萍的专访

杨照的专访

四 评论

余秋雨的现代意义

平易中的语言魅力

最受欢迎的原因

余秋雨文化大事记

节选

《余秋雨论学:台湾论学》:

  二、要把阅读范围延伸到专业之外

  阅读专业书籍当然必要,但主要为了今后职业的需要。诸位报考大学的时候,刚刚从中学出来,都还不到二十岁吧,青春的生命那么可爱又那么具有可塑性,却一下子被浇注在某个专业的模坯里直至终老,真是于心何忍。

  生命的活力,在于它的弹性。大学时代的生命弹性,除了运动和娱乐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对世界整体的自由接纳和自主反应。这,当然是超越专业的。

  现在很多大学都发现了学生沉陷于专业的弊病,开设了通识教育课,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同样作为一门课程,通识教育也存在着狭隘性和被动性。因此,自由的课外阅读不可缺少。

  更何况,现在每门专业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界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整体视野,连专业都很难学好。

  三、先找一些名著垫底

  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是走向精神成熟的起点,因此先要做一点垫底的工作。

  垫什么样的底,就会建什么样的楼。尽量要把底垫得结实一点,但时间不多,要寻找一种省俭方式。最省俭的垫底方式,是选读名著。

  有些青年人对名著有一种逆反心理,故意避开,这是孩子气的举动。名著是时间和空间筛选的结果,我们可以不在乎它们,却不能不在乎时间和空间。一部似乎并不怎么样的作品居然被时间和空间首肯,这本身就是一个极有文化深度的悬念,光凭着这个悬念也值得去读一读。

  更重要的是,名著因被很多人反复阅读,成了社会词语的前提性素材。我们如果不了解名著,就会在文化沟通中产生严重障碍。

  名著和其他作品相比,在文化方位上是不平等的。它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们,很大一片土地就不在话下了。对于专业之外的文化领地,我们没有时间去一寸一寸占领,收取几个制高点就可以了。

  对于名著不能平均施力,一个时间只能专啃一本,附带着集中阅读与它有关的书籍,务必把这个制高点完全占领。这是一个似慢实快的办法。书桌上不堆放多种类别的书,更不要摆出博览群书的派头一目十行、一天一本。如果本本都是泛泛而读,到头来就像笨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满地狼藉却食不果腹。应该反过来,慢慢地啃一本是一本,神定气稳地反复咀玩。那么用不了多久,你的学问规模就影影绰绰地成型了。

  有人认为,名著总是艰深的,不如读第二、第三流的作品省力。其实,第一流的作品由于逻辑比较清晰,表述比较果断,个性比较鲜明,形态比较优美,阅读起来不见得比第二、第三流的作品费力。 那么,如何确认名著呢?这就需要寻找帮助了。过去很多大学者都为青年人开列过“必读书目”,但他们既要顾及各门学问的完整性,又要顾及青年人的多种层面,还要顺便炫耀一下自己的水准,总是把书目开得太长。“必读书目”变成了“重要书目”,可能一辈子也读不完。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精)台湾论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17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