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董一菲编著
页数:312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510694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诗心诗意 观十二位名师课堂(2)/诗意语文系列丛书》不仅仅是名师的教学实录和教师的观课感受,更是对教学艺术的探讨,对教育本质的追求,是一场心灵的对话。 《诗心诗意 观十二位名师课堂(2)/诗意语文系列丛书》选择全国中语界有广泛影响的十二位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名家,不同风格、文体的课堂实录进行诗意的理解与表达,多人多角度感悟名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风格,总结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
董一菲,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牡丹江师范学院名誉教授,中语会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研究中心导师团导师,全国中语首届“十大学术领军人物”。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东北三省十佳语文教师”,首批国家骨第一最。首届“语通杯”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在全国几十个城市讲座授课。多家核心期刊封面人物。著有《紫陌红尘拂面来》《董一菲讲语文》《仰望语文的星空》《雪落黄河静无声》,主编《诗意语文行》。
目录
《葡萄月令》课堂实录
散文散讲,功力深蕴
《葡萄月令》故事录
意蕴深刻,设计巧妙
8 丁卫军老师《背影》课堂实录与研究
《背影》课堂实录
简约课堂,深厚功底
深情的分享,智慧的交流
接地气的一堂语文课
一堂彰显语文本色的高效课堂
9 肖培东老师《美丽的颜色》课堂实录与研究
《美丽的颜色》课堂实录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华
天然去雕饰,回归文本原点
流动美,流线美
10 尤立增老师《胡同文化》课堂实录与研究
《胡同文化》课堂实录
感知小胡同,品悟大文化
方寸之地大世界,一言一语总关情
丁卫军老师《背影》课堂实录与研究
《苦影》课堂突录
简约课堂,深厚功底
深情的分享,智思的交流
道通形外,杏坛尽从容
老老实实读书,扎扎实实教学
11 邓影老师《宝玉挨打》课堂实录与研究
《宝玉挨打》课堂实录
用智慧建构最美的课堂
“根据地”下的难以复制
12 肖培东老师《好久不见》课堂实录与研究
《好久不见》课堂实录
拂一缕清风,静待花开
抱朴大美,我心澄碧
是您给了“我”一扇窗
预约没有预约的诗意精彩
13 余党绪老师《关于“爸德绑架”的作文教学》课堂实录与研究
《关于“道德绑架”的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过程层层剥笋,结果水到渠成
“理”字当头著华章
万里无云万里天,看似随意实有心
思辨,追求有温度的获得感
后记
节选
《诗心诗意 观十二位名师课堂(2)/诗意语文系列丛书》: 散文是一个人生活经历的沉淀与升华,往往表达的不仅仅是作者的一种情感,更多的是作者的一种人生态度。《葡萄月令》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蕴含着可贵的人生态度,曹勇军老师通过精心巧妙的课堂设计将这篇文章中的深刻意蕴向学生们娓娓道来,听了这节课,我也获益匪浅,对他敬佩不已。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亮点很多,我主要择其一点教学思路来谈谈。 在课堂的初始,曹老师以汪曾祺先生的一本散文集《蒲桥集》引出即将要学习的课文《葡萄月令》,并且指明这篇文章是这本散文集中的代表作。其实,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这是这本散文集中最优秀的一篇,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学懂这一篇文章就明白了这本散文集的中心思想。这让学生在潜意识里认识到这篇文章很重要,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听讲。 从散文集巧妙引出《葡萄月令》这篇文章后,曹老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选择性地挑出了其中一位学生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这是一首朴素到了极点的田园诗”。这句话虽然出自一位学生之口,但也一语道出了汪曾祺先生的这篇文章最显著也最重要的特点——语言极其朴素,但朴素的语言连缀起来却美得像一首诗。这也为后面分析汪曾祺先生的语言“读起来像流水一样有叮叮当当的流畅节奏之美”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曹老师从课文题目《葡萄月令》人手,很自然地问学生们“月令包括什么内容?”并和学生一起探讨“月令”的内涵。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不仅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很自然地就引出了葡萄按月生长变化的情况,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入课堂的重要环节,分析每个月葡萄的生长变化情况。 在这个环节中,让我最佩服的是当曹老师问葡萄生长的12个月份中学生喜欢哪几个月时,学生的回答是八月、四月、五月、九月,但这与曹老师的预设性答案不完全一致,学生没有说出他预设性答案中的三月。这时他巧妙地来了两句“其实三月也很好”“我们确定选择三月、五月、八月来学习”,让学生回到了他预设性的课堂中来。在这里,他没有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而是果断地采用了自己原来的课堂设计。 也许有人会说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但我们也不应该忘了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而曹老师这样做,恰好发挥了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的作用。他有选择性地挑了这几个有代表性的月份是有原因的,这几个月份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葡萄的动态生长过程,更体现了汪曾祺先生独特的语言魅力,为接下来的朗读环节和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环节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在选择了三月、五月、八月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月份后,曹老师巧妙地运用了一句“有人说汪先生的文章不是用眼睛看的,要靠嘴巴来读”引出下面的环节: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分析为什么汪曾祺先生的文章读起来给人一种“像流水一样有叮叮当当的流畅节奏之美”。 在这个环节中,我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