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吕文郁著
页数:559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10112837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金景芳先生是史学名家,他从研究制度史入手,逐步扩展到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史学理论、历史文献学等诸多领域。本书以时间为序,清晰地勾画了金景芳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活动,并深入揭示这些学术活动的背景,这些学术成果问世所经历的曲折,以及这些学术成果问世后在学术界产生的巨大影响。为全面地反映金景芳先生学术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在学术界产生的影响,不只注意于学术界对金景芳先生学术观点、学术成果的赞扬、回应和支持,还注意了学术界对这些学术观点和学术成果的商榷、批评或反驳,从而全面、真实、立体地反映了金景芳先生的学术人生。
作者简介
吕文郁,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四川大学兼职教授,兼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香港孔教学院院董。著作有《周代采邑制度研究》《春秋战国文化志《孔子新传》《五经全译》(主编)《先秦天下》(合著)等。
本书特色
★32开精装,布面书脊,中华书局出版
★本书全面呈现了著名历史学家金景芳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活动。
★本书作者吕文郁曾师从金景芳研读先秦史。
★金景芳曾师从马一浮、谢无量等先生从事儒学研究。
金景芳先生是史学名家,他从研究制度史入手,逐步扩展到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史学理论、历史文献学等诸多领域。本书以时间为序,清晰地勾画了金景芳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活动,并深入揭示这些学术活动的背景,这些学术成果问世所经历的曲折,以及这些学术成果问世后在学术界产生的巨大影响。为全面地反映金景芳先生学术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在学术界产生的影响,不只注意于学术界对金景芳先生学术观点、学术成果的赞扬、回应和支持,还注意了学术界对这些学术观点和学术成果的商榷、批评或反驳,从而全面、真实、立体地反映了金景芳先生的学术人生。
金景芳(1902年6月3日-2001年5月1日),辽宁省义县人,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易学大师、国学大师、吉林大学教授。
1923年毕业于辽宁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40年考入乐山复性书院,师从马一浮、谢无量等先生从事儒学研究。1941年到四川三台的东北大学工作,任文书组主任、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全国解放后任东北文物管理处研究员、东北图书馆研究员兼研究组组长。
1954年调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吉林大学”),历任历史系教授、历史系主任、历史系名誉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教授、顾问、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工作领导小组顾问、东方易学研究院顾问、中国孔子基金会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
【作者简介】
吕文郁(1943年9月27日-2022年11月9日),男,汉族,祖籍山东蓬莱,生于吉林九台。196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1980年师从著名历史学家金景芳教授学习先秦史,1983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2022年11月9日5时58分,吕文郁先生因病经医治无效,在深圳逝世,享年80岁。
目录
第二章 漫漫求学路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1岁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 7岁
1910年(清宣统二年) 9岁
1911年(清宣统三年) 10岁
1912年(民国元年) ll岁
1913年(民国二年) 12岁
1914年(民国三年) 13岁
1915年(民国四年) 14岁
1916年(民国五年) 15岁
1917年(民国六年) 16岁
1918年(民国七年) 17岁
1919年(民国八年) 18岁
1920年(民国九年) 19岁
1921年(民国十年) 20岁
1922年(民国十一年) 21岁
第三章 初涉世事
1923年(民国十二年) 22岁
1924年(民国十三年) 23岁
1925年(民国十四年) 24岁
1926年(民国十五年) 25岁
1927年(民国十六年) 26岁
1928年(民国十七年) 27岁
1929年(民国十八年) 28岁
1930年(民国十九年) 29岁
1931年(民国二十年) 30岁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31岁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32岁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33岁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34岁
第四章 流亡与动荡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35岁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36岁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37岁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38岁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39岁
1941年(民国三十年) 40岁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41岁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42岁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43岁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 44岁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 45岁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46岁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 47岁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 48岁
1950年 49岁
1951年 50岁
1952年 51岁
1953年 52岁
第五章 重执教鞭
1954年 53岁
1955年 54岁
1956年 55岁
1957年 56岁
1958年 57岁
1959年 58岁
1960年 59岁
1961年 60岁
1962年 61岁
1963年 62岁
1964年 63岁
1965年 64岁
第六章 十年内乱
1966年 65岁
1967年 66岁
1968年 67岁
1969年 68岁
1970年 69岁
1971年 70岁
1972年 71岁
1973年 72岁
1974年 73岁
1975年 74岁
1976年 75岁
第七章 大器晚成
1977年 76岁
1978年 77岁
1979年 78岁
1980年 79岁
1981年 80岁
1982年 81岁
1983年 82岁
1984年 83岁
1985年 84岁
1986年 85岁
1987年 86岁
1988年 87岁
1989年 88岁
1990年 89岁
1991年 90岁
第八章 最后十年
1992年 91岁
1993年 92岁
1994年 93岁
1995年 94岁
1996年 95岁
1997年 96岁
1998年 97岁
1999年 98岁
2000年 99岁
2001年 100岁
第九章 余响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附录一 金景芳先生佚文四篇
(一)尚书戈舂
(二)论仁者人也为孔学仁字的确诂
(三)向续编《辽海丛书》致贺,兼怀念《辽海丛书》原作者金毓黻先生
(四)自传
附录二 本书作者有关金景芳先生学术评介的几篇文章
(一)金景芳教授传略
(二)金景芳与中国古代史研究
(三)金老晚年的学术追求
(四)金老对《周易》辩证法的开拓性研究
(五)《金景芳全集》前言
附录三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