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建民,黄清海
页数:398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31318847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为转化医学出版工程系列丛书之一,回顾性分析脑血管病转化医学研究历史与现状,以各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为切入点,介绍其发病机制方面的基础研究前沿理论,通过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于临床诊断、治疗、预防的成功案例总结转化医学研究经验及科学方法。同时,总结目前较为优选的脑血管病诊疗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效果与存在的问题,为将来的脑血管病科学研究提供思路
作者简介
刘建民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导师。1979年考入第二军医大学(现海军军医大学)军医系,同时参军入伍。1984年毕业后留在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工作。现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主任,神经外科主任,全军脑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主任。荣获神经外科最高奖项——王忠诚神经外科医师奖,先后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育才银奖和优秀共产党员。
兼任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卒中中心管理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及介入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委员、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神经系统疾病分会主任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脑卒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及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神经外科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客座教授,担任《中华脑血管病杂志》 《脑卒中》 (Stroke)、《神经外科学》 (Neurosurgery)和《世界神经外科学》 (World Neurosurgerys)等10余本杂志副主编、编委或审稿专家。 刘建民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导师。1979年考入第二军医大学(现海军军医大学)军医系,同时参军入伍。1984年毕业后留在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工作。现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主任,神经外科主任,全军脑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主任。荣获神经外科最高奖项——王忠诚神经外科医师奖,先后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育才银奖和优秀共产党员。
兼任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卒中中心管理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及介入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委员、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神经系统疾病分会主任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脑卒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及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神经外科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客座教授,担任《中华脑血管病杂志》 《脑卒中》 (Stroke)、《神经外科学》 (Neurosurgery)和《世界神经外科学》 (World Neurosurgerys)等10余本杂志副主编、编委或审稿专家。
从事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病、脑肿瘤、癫痫、脑外伤等)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以脑血管病(脑卒中)诊治为特色,开展颅内动脉瘤、脑供血动脉狭窄(颈动脉、椎动脉、颅内动脉)、脑梗死、脑(脊髓)动静脉畸形及动静脉瘘等脑血管病的治疗万余例,首创颅内支架成形术等11项新技术,创办“东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大会”“颈动脉狭窄论坛”“颅内动脉瘤论坛”“东亚神经介入论坛”及卫生部神经介入高级培训班。近三年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及全军重大攻关课题等科研项目19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2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5篇,累计他引397次;主编专著3部;撰写中国神经外科学学科发展报告1部;主持制定《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规范及专家共识》等3部。研发系列神经介入器具,目前已获得产品注册4项,完成临床验证并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t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SFDA)待批产品2项,正在进行的临床验证产品2项。先后应邀在牛津大学、纽约大学、加州大学、多伦多大学等7所大学讲学、手术演示以及在国际大会专题发言30余次。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成果奖及省部级科技奖11项。
黄清海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外科行政副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全国委员、中国介入医师分会神经介入医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脑防委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介入医学工程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副组长、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神经系统疾病分会常务委员及总干事、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委会委员兼秘书、上海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学医师分会委员兼秘书、海军神经外科学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学基础与临床分会委员;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副主编、《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青年编委、《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审稿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专攻脑血管病微创诊疗,在国内率先开展血流导向装置及新型取栓装置的研究与临床应用,特别是在脑动脉瘤的发病机制研究及治疗技术创新上做了大量工作,多次在国际会议进行大会发言和手术演示。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课题共13项,计1 700余万元,荣获省部级成果一等奖3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6篇,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累计157分,编写专著5部。近5年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获评第二军医大学学习成才标兵、第二军医大学优秀青年学者及研究型医师、个人三等功、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白玉兰人才计划、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优秀青年干部扶持对象。
本书特色
本书是“转化医学出版工程·?技术系列”之一。书中以各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为切入点,介绍其发病机制方面的探索过程;同时,着重选取了近年来脑血管病领域最为耀眼的一些诊断和治疗技术,如组织及血管影像诊断技术、分子影像诊断技术、脑血管病生物标志物研究、脑血流动力学评价、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治疗技术、神经介入机器人和应用技术等,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望”的思路,介绍这些技术的诞生以及针对脑血管病诊疗临床需求而进一步改良的案例,以及尚未解决的临床问题。从临床医师的视角回顾这些重要技术从诞生到临床应用、临床试验,甚至最终规范成为临床指南的过程。本书适合脑血管疾病相关领域的医务工作者、教师、研究者以及其他感兴趣的人群阅读。
目录
第一节 脑血管病的转化医学研究 002
第二节 循证医学与转化医学研究 005
参考文献 008
第二章 脑血管病诊断的研究 011
第一节 组织及血管影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012
第二节 转化医学理念下的脑血管病诊断分子影像技术 035
第三节 基于转化研究的脑血管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044
第四节 血流动力学影像评价在脑血管病诊治中的应用 059
参考文献 072
第三章 脑血管病新药研究与开发 077
第一节 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理念的转变 078
第二节 脑血管病新药研究技术 094
第三节 脑血管病新药开发与临床应用进展 112
参考文献 123
第四章 转化医学理念下的脑血管病精准外科治疗 127
第一节 精准外科治疗理念 128
第二节 神经导航下的脑血管外科治疗 134
第三节 锁孔入路在脑血管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146
第四节 脑血管病的立体定向外科治疗 163
第五节 内镜下的脑血管病显微外科治疗 174
参考文献 190
第五章 脑血管病微创介入治疗技术与器具研发 195
第一节 神经介入发展历史与现状概述 196
第二节 弹簧圈栓塞的发展与应用技术 202
第三节 基于血流导向理念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器械研发与临床应用 213
第四节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通治疗理念发展与实践 232
第五节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与器具研发 246
第六节 脑动脉狭窄的血管重建治疗 257
第七节 脑血管畸形的栓塞治疗 267
第八节 神经介入辅助器械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293
参考文献 308
第六章 医工结合与脑血管病诊疗新进展 313
第一节 计算流体力学在脑血管病诊疗中的应用 314
第二节 血管介入机器人在神经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发 325
第三节 3D打印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研发 366
第四节 康复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 376
参考文献 394
索引 3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