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美)琳恩·阿奈特·詹森编著;段鑫星等译
页数:30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03058027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文化心理学是目前心理学的近期新研究领域之一,该领域致力于研究文化与心理相互影响的关系。这样的整合使文化与心理成为一个全新的整体,使研究者和读者从新的视角对心理学产生更深刻的理解。除了文化与心理学的交互之外,本书的作者阿奈特又创造性地将”发展”和”文化”紧密结合,甚至引入了道德、宗教、伦理等多种因素对心理学进行研究,使原本分散的观点和立场在”人类心理共性”的条件下有了契合点。
本书特色
文化、发展、道德与自我都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基础性问题,本书整合了发展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将两种解析框架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对广泛的发展和文化问题进行了学术探索。本书探究的问题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文化、发展环境和文化、自我发展和文化、发展阶段和文化四个方面,内容涵盖各种社会科学话题,包括道德观、市民社会、政治动机、宗教信仰、家庭结构、青少年的态度和行为等。在本书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各个领域的学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展示了对人生历程、科学理论和社会政策含义中文化—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帮助读者在文化和发展心理学搭建的桥梁下,理解个人和社会进程间的动态组合,推动文化和人类的发展。
目录
译者序
序
绪论
——为了一个不断改变的世界,
改变我们的学术思想
在文化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之间搭建桥梁
三大问题
主题和组织架构
致谢
第一章
道德心理学的
文化一发展理论
——一个新的综合体
超越单一的道德结构:三种伦理学研究
新的文化一发展综合理论
研究展望:有哪些新的研究期待
研究展望:有哪些更广泛的意义
文化一发展研究与政策考量的意义
结论
注释
第二章
不同文化背景中
儿童的学习观
文化学习模式
两种文化学习模式
捕捉家庭和学校中的社会活动,在工作
中展示文化
结论
第三章
记忆发展的总体表现
我们从哪里开始寻找文化对记忆的影响?
文化影响记忆的实证依据是什么?
文化通过什么途径来影响记忆的传递?
理论与研究的含义
结论
注释
第四章
文化和心理学双重视角下
的家庭情境分析
描述情境:活动和实践的本质
描述情境:共识性和非共识性观点的
外显
描述情境:人际关系和跨情境关系
社会政策
结论
第五章
文化、同辈关系和人类发展
同辈关系和人类发展
文化和同辈互动
文化、友谊及同辈群体
文化和同辈接纳及同辈拒绝
文化、同辈关系及个体功能:情境发展观
结论和未来研究方向
第六章
公民社会是公民认同感
形成的文化和发展背景
公民和单一民族国家:特权与义务
将年轻一代纳入政体范畴:中介组织的政治
角色
价值观和政治
政局变化与代际交替
公民认同是一种集体认同
同辈关系
基于社区的组织:以“自由空间”为例
相似行为:对青少年群体的不同含义
最后的告诫
结论
致谢
第七章
青少年与成人群体的关系
——文化与发展的交点
青少年与成年人的关系
青少年社会化的跨文化研究
重要社会团体中的社会化
对重要社会团体的回应
现代社会中青少年与成年人的关系
成年人在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性
讨论:青少年社会化的文化方式
结论
第八章多元文化环境下的自我认同感发展研究
文化环境下的自我认同感发展与演进
文化环境下的自我认同感发展与演进
文化环境的概念化
自我认同感状态模型
跨文化的自我认同感状态模型
职业认同
宗教认同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性别认同
不同领域内认同感相互作用的研究
文化变革与自我认同感发展
研究价值与政治意义
结论
注释
第九章
接纳自我与接纳世界的
文化及发展途径
关于看待自我和看待世界的文化差异
非评判性接纳与积极接纳方面的
文化差异
两种观点的弥合:接纳的目标和性质
育儿
对策与结论
注释
第十章
发展是个体有目的性
的发展
——从新异中创造出现实
发展:独特性的展开
发展过程的多层次性
分析单元:在稳定和转换状态中最小的
结构整体
作为“桥”的文化心理学
概括化和具体化过程的普遍性
结论:符号中介的普适性以及情境的本质
注释
第十一章
文化熏陶下的生命发展轨迹
——从文化的视角看非洲儿童
和青少年的发展
非洲的发展科学研究历史概要
非洲儿童生育和养育的社会生态学
一种非洲中心主义的发展轨迹
非洲的童年期和青少年期发展原则与进程
政策研究
结论
第十二章
成人初显期
——文化心理学的一个新的
生命阶段
成人初显期理论概述
国际化模式:是否简单通用?
成人初显期的文化心理
结论
第十三章
从印度教角度重构生命
发展观
当代印度的印度教
印度教发展的世界观
印度教关于人生阶段的观念
静修行为法则的理论阐释是另外一种人类
发展的概念吗?
全球背景下印度教生命观的意义
致谢
注释
第十四章
评论:发生论意义卜的文化
心理学
一个人能否同时成为发展心理学家
和文化心理学家?
远离文化心理学领域的皮亚杰
发生论意义上变化的多元常模
注释
参考文献
序
绪论
——为了一个不断改变的世界,
改变我们的学术思想
在文化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之间搭建桥梁
三大问题
主题和组织架构
致谢
第一章
道德心理学的
文化一发展理论
——一个新的综合体
超越单一的道德结构:三种伦理学研究
新的文化一发展综合理论
研究展望:有哪些新的研究期待
研究展望:有哪些更广泛的意义
文化一发展研究与政策考量的意义
结论
注释
第二章
不同文化背景中
儿童的学习观
文化学习模式
两种文化学习模式
捕捉家庭和学校中的社会活动,在工作
中展示文化
结论
第三章
记忆发展的总体表现
我们从哪里开始寻找文化对记忆的影响?
文化影响记忆的实证依据是什么?
文化通过什么途径来影响记忆的传递?
理论与研究的含义
结论
注释
第四章
文化和心理学双重视角下
的家庭情境分析
描述情境:活动和实践的本质
描述情境:共识性和非共识性观点的
外显
描述情境:人际关系和跨情境关系
社会政策
结论
第五章
文化、同辈关系和人类发展
同辈关系和人类发展
文化和同辈互动
文化、友谊及同辈群体
文化和同辈接纳及同辈拒绝
文化、同辈关系及个体功能:情境发展观
结论和未来研究方向
第六章
公民社会是公民认同感
形成的文化和发展背景
公民和单一民族国家:特权与义务
将年轻一代纳入政体范畴:中介组织的政治
角色
价值观和政治
政局变化与代际交替
公民认同是一种集体认同
同辈关系
基于社区的组织:以“自由空间”为例
相似行为:对青少年群体的不同含义
最后的告诫
结论
致谢
第七章
青少年与成人群体的关系
——文化与发展的交点
青少年与成年人的关系
青少年社会化的跨文化研究
重要社会团体中的社会化
对重要社会团体的回应
现代社会中青少年与成年人的关系
成年人在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性
讨论:青少年社会化的文化方式
结论
第八章多元文化环境下的自我认同感发展研究
文化环境下的自我认同感发展与演进
文化环境下的自我认同感发展与演进
文化环境的概念化
自我认同感状态模型
跨文化的自我认同感状态模型
职业认同
宗教认同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性别认同
不同领域内认同感相互作用的研究
文化变革与自我认同感发展
研究价值与政治意义
结论
注释
第九章
接纳自我与接纳世界的
文化及发展途径
关于看待自我和看待世界的文化差异
非评判性接纳与积极接纳方面的
文化差异
两种观点的弥合:接纳的目标和性质
育儿
对策与结论
注释
第十章
发展是个体有目的性
的发展
——从新异中创造出现实
发展:独特性的展开
发展过程的多层次性
分析单元:在稳定和转换状态中最小的
结构整体
作为“桥”的文化心理学
概括化和具体化过程的普遍性
结论:符号中介的普适性以及情境的本质
注释
第十一章
文化熏陶下的生命发展轨迹
——从文化的视角看非洲儿童
和青少年的发展
非洲的发展科学研究历史概要
非洲儿童生育和养育的社会生态学
一种非洲中心主义的发展轨迹
非洲的童年期和青少年期发展原则与进程
政策研究
结论
第十二章
成人初显期
——文化心理学的一个新的
生命阶段
成人初显期理论概述
国际化模式:是否简单通用?
成人初显期的文化心理
结论
第十三章
从印度教角度重构生命
发展观
当代印度的印度教
印度教发展的世界观
印度教关于人生阶段的观念
静修行为法则的理论阐释是另外一种人类
发展的概念吗?
全球背景下印度教生命观的意义
致谢
注释
第十四章
评论:发生论意义卜的文化
心理学
一个人能否同时成为发展心理学家
和文化心理学家?
远离文化心理学领域的皮亚杰
发生论意义上变化的多元常模
注释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