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杜炳旺[等]编著
页数:268,28页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10924146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中国的福利养鸡著作, 首先从中国传统文化在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上的体现着笔, 在追溯中国古代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思想与实践的基础上, 阐明了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源于中国4000多年前 ; 接着论证了鸡的福利养殖源于中国14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 ; 进而从现代动物福利理念、法令、原则、标准、技术评价及肉鸡蛋鸡福利养殖技术的视野论述了中国鸡的福利养殖的前进步伐、研究进展及实施概况 ; 特别是在通过较为广泛深入地对中国的鸡生态福利养殖模式的调研考察, 总结归纳了当今中国践行的7种福利养鸡模式。
作者简介
杜炳旺,男,山西运城人,1976年山西农业大学畜牧专业毕业,198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家禽育种专业研究生毕业。主攻方向是家禽遗传资源利用与品种选育。先后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畜牧行业先进工作者、省劳模等荣誉。现任广东海洋大学二级教授,世界家禽学会会员,广东省重点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带头人,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专家委员会和标准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优质禽育种与生产研究会副理事长,第一第一部《农场动物福利要求——蛋鸡和肉鸡》标准起草组组长。先后主持选育出国家优质鸡品种3个,发表论文100余篇,专著5部如《优质鸡简明生产技术》《乌骨鸡安全生产技术》《特禽养殖实用技术》《鸡艺——中国古代养鸡智慧附书法艺术》等分别由人民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徐廷生,男,河南浚县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一直致力于动物生产与遗传资源教学与研究。现任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优质禽育种与生产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理事、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理事、河南省家禽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等。荣获中国农学会推广应用出国研修成果先进工作者、洛阳市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洛阳市优秀教师、优秀专家、河南科技大学教学名师。主讲动物遗传资源学、家禽生产学等课程,先后获省部级及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多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出版著作11部,其中主编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
目录
序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在动物福利中的体现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动物保护与动物福利思想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动物保护与动物福利思想
第二节 中国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的历史追溯
一、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动物保护与动物福利的法令
二、中国鸡的福利养殖历史追溯
第二章 动物福利概述
第一节 动物福利理解的困惑
一、动物福利面临的一个困境
二、动物福利的不同关注点
三、动物福利的不同关注点与动物福利评估
四、动物福利价值观的争论
第二节 动物福利的理念
一、动物福利的概念
二、动物福利与动物保护和动物权利
第三节 动物福利的意义
一、经济效益
二、生态效益
三、社会效益
第三章 国外鸡的福利养殖概况
第一节 国外动物福利的发展历程
一、18世纪国外动物保护与动物福利的主要事件
二、19世纪国外动物福利的主要事件
三、20世纪国外动物福利的主要事件
四、21世纪国外动物福利的主要事件
第二节 国外动物福利的研究进展
一、科学家和社会名流对动物福利的理解
二、福利养鸡设施的研发
三、饲养管理对鸡福利的影响研究
四、不同饲养模式的对比研究
五、国外关于无抗养殖与动物福利的研究
六、运输对鸡福利的影响研究
第三节 国际动物福利组织对当今中国动物福利事业的赞赏和期望
一、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中国动物福利事业的评价
二、美国农业部克雷格·莫里斯(Craig Morris)博士对中国
动物福利事业的评价
三、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对中国动物福利事业的评价
四、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CIWF)对中国动物福利事业的评价
第四章 中国鸡的福利养殖发展概况
第一节 当今动物福利(鸡福利养殖)在中国的前进步伐
一、近30年来(1988-2018年)动物福利(鸡福利)在中国的主要事件
二、国内有关动物福利的公众认知度问卷调查
三、近几年国内出版的动物福利(鸡福利)主要著作及内容提要
第二节 中国福利养鸡研究进展
一、福利养鸡设备的研发
二、福利对鸡的行为学影响的研究
三、福利养鸡中不同饲养模式的对比研究
四、无抗或替代抗生素养殖的研究
五、科学减负是鸡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五章 中国鸡福利养殖的评价
第六章 中国的鸡福利养殖技术
附录
后记
节选
《中国福利养鸡:历史追溯与当今实践》: 1.就雏鸡的饮水而言原著日:“夫万物莫不润乎水。五毂非水不生,百类非水不成。凡生者,无不以水为要。夫雏鸡初生二三日,则饮生水,不然则成疾矣(若不二三日与水,令大鸡代饮之,恐生坠水之疾)”。 直译即:“水润万物。五谷无水不能生长,生物无水不能成活。凡是有生命的个体,无不以水为重。雏鸡初生后两三天,须饮用没有煮沸的水,不然容易患病。生后两三天内若不饮水,让大鸡代饮,则容易造成脱水。可见我们的古人非常明确地强调,从雏鸡开始就要确保饮水,否则会造成雏鸡脱水的严重后果”。 2.就饮水和大小分群饲养对鸡的重要性而言原著日:“夫养鸡之道,全赖乎食水得宜。即如人之饮馔,花木之培植。若不得其宜,则有夭折之患矣。畜养之道,必分其苍、雏、早、晚四者。若不分别,一概溷杂,太过不及,失其生之道矣。水自早至晚不可断却,令其任意饮之,一日二次更换新水。若有病鸡,食盆、水盆务须小心洁净为要。不可与好鸡共之,恐沾恶气而生病也”。 直译即:“凡养鸡之道,全靠提供适宜的饮水和饲料。正如人的饮食、花木的栽培,若不适宜,则有夭折的危险。饲养之道,应分大鸡、雏鸡、早雏、晚雏四类。若不分别,一律对待,大为不妥,必会失去其生存之道。这段语不仅强调了饮水绝不能断,饲养绝不能马虎,而且强调了要做好大小鸡分群饲养、不同日龄的鸡分类管理,不然必会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这是现代福利养鸡中提到的要保证鸡的饮水和大小强弱分群饲养以免受饥渴的痛苦。 3.就去除体外寄生虫而言原著日:“凡鸡雏,六七日,必用百部五钱煎水,洗头、项,洗尾下当内,洗翅下。後洗大鸡,必晚时洗,则言鸡卧定。虱非洗则不净;雏非洗则不能精也”。 直译即:“雏鸡生后六七天,须用百部(中草药)五钱煎水,洗头、脖子,洗尾下与两腿之间以及翅膀下面。后洗大鸡,要在夜间鸡休息时再洗。虱子不洗则不干净,雏鸡不洗则不精神”。可见,当年我们的先人不仅重视从雏鸡开始就要去除体外寄生虫虱子,而且是用的中草药百部,既无毒无副作用,又不会有药物残留,对当今的鸡肉鸡蛋质量安全很有现实意义。 4.就沙浴(浴土)而言原著日:“夫土者为万物之母,所生者最多,所载者最广,其功大矣。即生(同”牲“)畜之类,亦无不赖其长养者也。鸡之浴土,犹人之沐浴。鸡性最喜土,必要不时浴土,则神清气爽,百病不生。若不使之浴土,则羽毛焦枯,虱生遍体。大鸡若不浴土,而不长渐至危亡矣。用水将土半潮,不可太湿,罩于无风之处,任其飞展、沐浴。若雏鸡一日三次为度”。 直译即:“土为万物之母,所生者最多,所载者最广,其功劳大得很。即使牲畜之类,也无不依赖其生长。鸡的浴土,如同人的沐浴。鸡的习性最喜欢土,必须经常浴土,则神清气爽,百病不生。若不让其浴土,则羽毛焦枯,虱生遍体。大鸡若不浴土,不久便逐渐危亡。用水将土调成半湿,不可太湿,置于无风处,任其舒展翻动、沐浴。若是雏鸡一天三次为宜。这段是说浴土的重要性及其具体措施”。这更是当今福利养鸡所倡导的。 5.就鸡的户外运动而言原著日:“将鸡终日囚禁栅中,不能出栅跳跃,爽其精神,通其血脉,壮其筋骨。如是者,欲其病之不生,命之不毙也,鲜矣”。 直译即是:“将鸡终日囚禁于栏中,不能出栏跳跃,爽其精神,通其血脉,壮其筋骨。如此这般,显而易见,怎能不生病呢?怎能不致命呢?”寥寥数语,强调了给鸡提供户外运动而不能总关在笼子或栏舍中的重要性。 6.就养鸡的环境而言原著日:“夫鸡之栅栏,犹人之屋也。居不遂意,则人心不乐。禽畜亦然也。《书》云: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言物性与人性相宜也。凡养之处,必择僻静之地,宜乎向南阳头。小屋前面有栅栏,方圆五尺,内垫黄沙,不可太湿,亦不可太燥。又不可近鸡、犬、鹅、鸭喧哗之处,恐有损伤之患也。若不预防,更恐跳掷惊骇,必致损伤矣”。 直译即:“养鸡的栅栏,如同人的房屋,居住的不如意,则人心情不愉快,畜禽也一样。《素书》上说:所谓德,即人之所得,让世间万物各得其所,得到他所希望得到的。就是说万物的本性与人性是相符合的。凡饲养之处,一定要选择僻静、朝南、阳光能照到的地方。鸡舍前面有栅栏,方圆五尺,内垫黄沙,不可太湿,也不可太干燥。不要接近犬、鹅、鸭吵闹之地,以免造成损伤。若不加以预防,怕因跳跃惊恐,导致鸡受伤害”。可见鸡所处的环境,既要有栅栏,又要僻静向阳,还要地面铺有不湿不燥的黄沙,同样要与其他畜禽隔开一定距离,以防惊扰或染病,使鸡住得其所,身心愉悦。这正是鸡所处环境上典型的福利待遇。 7.就春夏秋冬四季饲养管理而言原著日:“春日,必养于半阴半阳之处,与以潮润之沙土,令其浴之,是其法也”。“夏令火旺,旭日升空,万物孰不避其销烁?惟鸡之畏暑更有甚焉。养者必择幽避之处,每日换水三次,置于阴处,不可使日色晒热”。“当秋令气爽风清,乃养鸡之第一要时也,其养法同夏,但蚊虫正盛之时,雏鸡最怕,大鸡无妨。将雏晚收于风凉之地,置之有风之处低卧,不可甚高,如甚高卧,必被蚊虫重咬”。“冬令收藏,万物凝结,天气严寒,乃阳伏阴盛之时候。天地好生无穷,养育类群,冬养之法,必置于无风向阳之处,早收晚出。栅中之沙土,不可太潮太燥”。孟子日:“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禽畜亦然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