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烩面的革命——从餐馆到工厂

封面

作者:张勋王爽秋

页数:191页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493204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九章, 其内容包括: 底蕴厚重的烩面文化 ; 制作烩面的原材料 ; 烩面烹饪技法 ; 烩面馆的建设与运营管理 ; 烩面工厂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单机组合式烩面生产线 ; 自动化烩面生产线等。

目录

第一章 底蕴厚重的烩面文化
第一节 雅俗共赏说烩面——烩面文化与烩面现象
第二节 美不胜收说烩面——烩面的感官品鉴
第三节 源远流长说烩面——烩面的起源、发展与流派

第二章 制作烩面的原材料
第一节 水
第二节 小麦粉
第三节 食用盐与食用碱
第四节 肉类
第五节 菜品与调味料
第六节 天然香辛料

第三章 烩面烹饪技法
第一节 面团调理
第二节 煮肉与制汤
第三节 菜品原料初加工
第四节 烹调烩面

第四章 烩面馆的建设与运营管理
第一节 烩面馆管理理念
第二节 烩面馆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第三节 烩面馆质量控制与食品安全管理

第五章 烩面工厂化生产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节 烩面工厂化生产势在必行
第二节 烩面工业化生产的技术方案

第六章 单机组合式烩面生产线
第一节 制面工段
第二节 蒸面工段
第三节 预干燥工段
第四节 二次干燥工段
第五节 包装工段

第七章 自动化烩面生产线
第一节 制面技术的创新升级
第二节 烩面自动化生产线的设备配置

第八章 烩面工厂建设与质量技术管理
第一节 烩面工厂设计
第二节 生产设施建设中的若干技术问题
第三节 烩面工厂质量技术管理的几项基础工作

第九章 预包装烩面的调料包
第一节 调料包的设计
第二节 调料包的生产

跋 速煮面开创未来主食面条市场新局面

节选

  《烩面的革命:从餐馆到工厂》: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成书于公元533~544年,是我国完整保存至今的最早一部古农书和古食书。其中下册4卷主要介绍食品加工工艺,堪称古代北方饮食文化的总结。该书《饼法》卷载有“水引馎饦法”两段。其一是“水引”的制法:用冷肉汤汁调和细面粉,“挼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其二是“馎饦”的制法:先用冷肉汤汁调和细面粉,然后将揉好的面团“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从两段文字可以看出,在不使用机刀的条件下,一种手法是,用手在面盆旁将面团按捏成薄片,随即入锅沸煮;另一种手法是,先将面的粗条放在水中浸一段时间,然后再拉长捏薄形成宽面条。显然,这里已经有了先“制坯”后“抻面”的工艺。两种手法都是面盆置于灶上,面条成型后随即下入沸水。  到了唐代,馎饪出现了一些新品种。据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不饦(馎饪),有薄展而细粟者,有带而长者,有方而叶者,……其名甚多,皆不饦之流也。又有羊肉生致碗中,以不饪覆之,后以五味汁沃之,更以椒酥和之,谓鹘突不饦。”从这段文字大体上可以看出,唐代的馎饦,已经由南北朝时期的水煮宽长面片,过渡到讲究配菜和调味了。据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就是烩面的原型!  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使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重新统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振兴与繁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中描写北宋都城的繁华时说:“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在餐饮业长足发展的大背景下,烹饪技术普遍提高,面食新品种大量涌现。宋浦江吴氏《中馈录》中载有“水滑面方”:“用十分白面揉、搜成剂,一斤作十数块,放在水内,候其面性发得十分满足,逐块抽、拽,下汤煮熟。抽、拽得阔、薄乃好。麻腻、杏仁腻、咸笋干、酱瓜、糟茄、姜、腌韭、黄瓜丝作齑头。或加煎肉,尤妙。”这道面食,由于先将揉过的面块水浸,然后再“抽”“拽”成又宽又薄的面片,故应具有很好的弹性和韧性,吃时口感会很爽滑、筋道。再加上多种配菜和调味,风味当更加突出。由此可以看出,在宋代“手抻面”的成型工艺和烹调技法已相当成熟。  元代家庭日用大全式的通书《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和《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所记载的“水滑面”的制作方法,尤其是对面团的调理已颇具章法。《云林堂饮食制度集》记载:“如午间要吃,清早用盐水溲面团,捺三二十次,以物覆之。少顷,又捺团如前。如此团捺数四。”《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记载:“用头面(按指头罗细面)。春、夏、秋用新汲水入油盐,先搅作拌面羹样,渐渐入水,和搜成剂。用手拆开作小块子,再用油水洒和,以拳揉一二百拳。如此三、四次,微软如饼剂。就案上,用一拗棒纳百余拗。如无拗棒,只多揉数百拳。至面性行,方可搓为面指头。入新凉水内浸两时许。伺面性行,方下锅。阔细任意做。冬月用温水浸。”文中提到的“拗棒”,是专门用来压轧面块,反复碾压直到压出“劲”来的工具。(据有关学者研究,在敦煌壁画中有一幅两人抬杠压面图,而非推磨图。由此可以推测,国人用杠子压面的历史至迟可追溯到唐代)这种借助轧面杠反复揉轧面团,增加面体的弹性和韧性,使做出的面条爽滑、劲道、有咬劲儿的技术,被历代厨师沿袭传承。直到20世纪末,笔者还曾在小规模的面条作坊里看到这样的情形:面案倚墙放置,墙上开一洞,工人将木杠的一端插入洞里,把面团放在杠子下面,以全身力气压杠子另一端,对面团反复压轧数十遍。用这种方法调理出的面团当然具有很好的加工性能。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烩面的革命——从餐馆到工厂》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09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