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基于政治安全的网络舆情治理创新研究

封面

作者:舒刚

页数:260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30720092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自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传播活动为观察对象,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内部生成机制及外部传播动因的研究和对网络舆情治理与政治安全的关联性分析,结合目前我国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的诸多困境,提出应从国家政治安全的战略高度,推进网络舆情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等方面的创新和完善。

作者简介

舒刚,政治学博士,副研究员。供职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任中国传媒大学高教传播与舆情监测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网络舆情等方面的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以自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传播活动为观察对象,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内部生成机制及外部传播动因的研究和对网络舆情治理与政治安全的关联性分析,结合目前我国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的诸多困境,提出应从国家政治安全的战略高度,推进网络舆情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等方面的创新和完善。

目录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从政治稳定到政治安全:研究范式的转换
第一节 安全与政治安全
一、安全与安全研究范式
二、政治安全:安全研究议程的新拓展
第二节 政治安全与相关概念辨析
一、政治安全与国家安全
二、政治安全与政治稳定
第三节 政治安全的核心构成要素
一、国家政权安全
二、意识形态安全
三、政治制度安全
四、政治秩序安全
第二章 网络舆情:政治安全的“双刃剑”
第一节 网络舆情:舆情的新形态
一、舆情与网络舆情
二、网络舆情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 网络舆情的传播动因与演变过程
一、网络舆情的传播动因
二、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
第三节 网络舆情对政治安全的双重效应
一、网络舆情对国家政权安全的双重效应
二、网络舆情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双重效应
三、网络舆情对政治制度安全的双重效应
四、网络舆情对政治秩序安全的双重效应
第三章 网络舆情治理:政治安全的保障条件
第一节 网络舆情治理的基础理论
一、不确定性、风险与网络舆情治理
二、网络舆情治理的多学科理论透视
第二节 网络舆情治理的实践探索
一、网络舆情治理的域外经验
二、网络舆情治理的中国实践
第三节 网络舆情治理对维护政治安全的积极作用
一、网络舆情治理对国家政权安全的巩固
二、网络舆情治理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强化
三、网络舆情治理对政治制度安全的推进
四、网络舆情治理对政治秩序安全的重构
第四章 网络舆情治理困境:政治安全的潜在隐患
第一节 网络舆情治理的逻辑与模式
一、网络舆情治理的政府逻辑
二、网络舆情治理的社会逻辑
三、网络舆情治理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 网络舆情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网络舆情治理的结构缺陷
二、网络舆情治理的机制僵滞
三、网络舆情治理的目标异化
第三节 网络舆情治理的潜在风险:基于政治安全的观察
一、缺乏认同性:刚性网络舆情治理危及国家政权安全
二、缺乏包容性:刚性网络舆情治理危及意识形态安全
三、缺乏创新性:刚性网络舆情治理危及政治制度安全
四、缺乏参与性:刚性网络舆情治理危及政治秩序安全
第五章 网络舆情治理创新:政治安全保障的机制与路径
第一节 提升舆情治理能力。确保国家政权安全
一、推进科学治理:从网络舆情封锁向网络信息共享转变
二、促进依法治理:从运动式治理向法治化治理转变
第二节 重塑舆情治理理念。确保意识形态安全
一、创新舆情认知:从问题视角向优势视角转变
二、转变治理思维:从舆情管控向舆情治理转变
第三节 加强制度化建设,确保政治制度安全
一、完善治理机制:从短期效应向长效机制转变
二、创新治理手段:从刚性治理向柔性治理转变
第四节 完善合作治理结构。确保政治秩序安全
一、拓展治理主体: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
二、调整治理取向:从政府维稳向公民维权转变
结语 以网络舆情治理创新推进政治安全
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基于政治安全的网络舆情治理创新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09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