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卉著
页数:328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6901499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朱熹的《中庸》学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了朱熹《中庸》学集大成著作《中庸章句》的成书过程和朱熹《中庸》学的主要内容。朱熹《中庸》学说囊括了其理学思想的众多方面,如本体论思想、心性论思想、“道统”思想、“慎独”思想、“中庸”思想等等,充分体现了在理学思潮的背景下,儒学、经学研究范式的转型。朱熹《中庸》学说对元、明、清时代乃至东亚其他国家的《中庸》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者简介
张卉,1986年生,四川威远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西南财经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儒家文献、儒家哲学的研究。
目录
第一章 宋之前的《中庸》研究
第一节 《中庸》文献简述及成书问题
第二节 子思学派对《中庸》学说的发展
第三节 孟子对《中庸》学说的发展
第四节 汉至唐的《中庸》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朱熹《中庸》学的学术背景
第一节 理学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 朱熹理学思想的学术渊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朱熹《中庸章句》成书过程研究
第一节 《中庸章句》成书之准备阶段
第二节 《中庸章句》之草成阶段
第三节 《中庸章句》之修正阶段
第四节 《中庸章句》之完善阶段
第五节 《中庸章句》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编排的位置及宋至清现存版本考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朱熹《中庸》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朱熹对《中庸》一书的界定
第二节 “本体”论思想
第三节 心性论思想
第四节 “道统”论
第五节 “慎独”论
第六节 “中庸”论
第七节 “尊德性”与“道问学”
第八节 朱熹《中庸》诠释中对“异端”思想的排斥
第九节 朱熹《中庸》学文献举隅及朱熹对儒家经典与他人观点的引用举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朱熹《中庸》学的历史地位和影晌
第一节 朱熹《中庸》学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朱熹《中庸》学对元、明、清三代《中庸》学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宋代《中庸》研究著述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朱熹《中庸》学研究》: 第三节 孟子对《中庸》学说的发展 子思承接孔子之学,下启孟子之学,孟子以孔子私淑自称,曾受学于子思之门人。孔子、子思、孟子的思想一脉相承,故常将孔孟合称以代表先秦儒学,又将子思、孟子一派称为思孟学派。《孟子》主要发展了《中庸》之“中”“诚”以及心性论的思想,而且还为《中庸》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找到了实现的途径。 孔子讲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①可见,在孔子的时代,“中庸”这一至德已经鲜有人知晓和践行了。子思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孟子在孔子、子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中庸”“中道”的思想。孟子云:“中道而立,能者从之。”②他还引用孔子之语:“‘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③这些引述表明了孟子对孔子和子思“中庸”思想的全面继承,但《孟子》又超越了《论语》《中庸》中的“中庸”思想,明确提出了“权”的思想,并把“权”看成是实现“中庸”“中道”的基本方法。孔子时已有权变的思想,子思也提出不同情况要不同对待,但这只是蕴含在他们对“中庸”思想的论述之中,侧重点在于“中”,而非在“权”。孟子指出,在日常实践的时候,要适时而变,不可墨守成规。“权”贵在变,而变的目的在于不离“中道”。不懂得“权”,就会有害于道。孟子云:“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①孟子称赞商汤懂得权变,在选拔人才上,就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有云:“汤执中,立贤无方。”②用唐人冯用之在《权论》中的论述来释孟子之“权”甚是恰当:“夫权者,适一时之变,非悠久之用。然则适变于一时,利在于悠久者也。圣人知道德有不可为之时;礼义有不可施之时;刑名有不可威之时,由是济之以权也。”③权非常、非久,但其目的却是为了常,为了久。孟子告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的懂得权变、运用权变。 春秋战国是波谲云诡的时代,孟子面对事无定常的现实,要在变中求道,就必须要懂得“权”的精神。“权”与“常”、与“经”相对。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指出,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依据,相辅相成,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权”与“常”、与“经”是不同的概念,有着严格的界限,“权”从本质上来说是变,“常”“经”是固有之事、固有之理,但当条件发生变化(空间、时间、人物等的不同),坚持固有只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所以要适时而变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坚持固有之事、固有之理。故持守圣人之道,还必须善“权”。而且圣人也是善“权”的。《孟子》中还举例说明了“权”的重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