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北京中关村

封面

作者:王锦

页数:218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20013834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京华通览》的一个分册。在原来的《北京志·中关村科技园区志》《创新中关村》基础上整理,利用原来已有成果,重新编著。选取中关村创新发展历程中的在体制机制、创业环境、技术研发等方面具有独创性的典型事例,记述中关村从电子一条街起步,历经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发展的历程,彰显30余年来中关村示范区对北京建设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做出的贡献。为读者提供有关中关村示范区的普及化、大众化阅读读本。该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作者简介

王锦,中关村管委会研究室调研员,中关村管委会研究室副主任,领导编写了《中关村年鉴》《创新中关村》《中关村创新园区创新发展30年大事记》等书。徐建功,资深史志工作者,参与编写上述图书。

本书特色

以“一城三带”为内容介绍北京文化
擦亮北京“金名片”——让卷帙浩繁的地方志书走向大众

目录

由来与沿革/ 1

科技人员率先“下海”创业/ 10

中科院“一院两制”/ 11

中关村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13

区领导“碰头会”/ 15

技术创新/ 17

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 17

“五笔字型”输入法/ 18

东方红通信卫星/ 18

低纯度钕稀土铁硼永磁材料/ 20

汉王形变连笔的手写识别方法与系统/ 21

联想汉卡/ 22

四通打字机/ 23

时代里氏硬度计/ 24

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

试验区时期

(1988年5月—1999年5月)

中关村科技园区时期

(1999年6月—2009年2月)

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8

首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规/ 29

首次公开招聘公务人员/ 32

首创财政返还/ 33

创立高新技术企业财会制度/ 34

土地有偿使用/ 37

尝试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38

首个留学人员创业孵化器/ 39

“一站式”服务/ 41

技术创新/ 42

WPS中文处理软件/ 42

“用友”财务管理软件/ 43

联想微机/ 44

第一件软件著作权/ 45

首台激光打印机/ 45

方正彩色电子出版系统/ 46

“曙光1000”/ 47

“瀛海威”信息服务/ 48

血脂康胶囊/ 50

新浪网(sina)/ 51

非线性电视新闻综合网络系统/ 52

设立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领导小组/ 57

企业产权激励试点/ 60

发布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 61

中关村智库/ 64

新型科研机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66

新三板试点/ 67

百家创新型企业试点/ 72

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 75

企业信用制度/ 77

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 80

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 81

瞪羚计划/ 83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 85

高新技术产业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 88

中小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 90

企业家天使投资联盟/ 91

技术创新/ 93

“星光”中国芯工程/ 93

“百度”网(baidu)/ 94

第一个通信国际标准/ 95

“五笔数码”汉字输入技术/ 97

第一台网络计算机/ 98

龙芯CPU/ 98

TH-ID人脸和笔迹识别系统/ 99

液体安全检查系统/ 100

国家税收综合征管信息系统/ 101

首款卫星直播数字电视接收芯片/ 102

智能存储卡/ 104

奥运电子门票查验服务系统/ 104

爱国者移动存储王/ 106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

示范区时期

(2009年3月— )

曙光5000A/ 107

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109

100纳米高密度等离子刻蚀机和

大角度离子注入机/ 110

高端彩色打印服务器系统/ 111

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 112

科兴公司系列疫苗/ 112

生物芯片/ 115

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 116

第一组超导电缆/ 117

仁创生态砂基透水砖/ 118

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 119

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 120

生物反应器/ 122

“神舟”载人航天飞船/ 123

北斗导航卫星/ 127

企业先行先试改革试点/ 132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 142

“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 144

建设人才特区/ 154

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 159

金种子工程/ 162

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163

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 165

新四条改革试点/ 166

设立中关村知识产权纠纷诉前调解中心/ 170

改革高端领军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定/ 171

创新型科技企业孵化器——车库咖啡/ 172

“一城三街”/ 174

技术创新/ 177

汉王人脸通/ 177

击剑鹰眼裁判系统/ 178

国家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 179

曙光高性能刀片服务器/ 180

宽带无线接入国际标准/ 181

云计算服务器/ 181

IEEE 1888国际标准 / 182

小米手机/ 183

新一代高清制作网络系统/ 184

大规模数字影像技术应用/ 184

3C领域首个完整ISO国际标准体系/ 185

拉卡拉手机刷卡器/ 186

3D打印技术/ 187

收视数据实时采集分析系统/ 188

65英寸OGS触控显示屏/ 189

“零背板”交换机/ 190

35千伏和220千伏超导限流器/ 190

数控桥式龙门五轴车铣复合机床/ 192

65纳米大角度离子注入机/ 193

北京牌电动汽车/ 194

曲轴磨削成套装备/ 195

6 / 北京中关村

数字喷墨制版系统/ 197

止血新药“苏灵”/ 198

多靶向抗肺癌新药“恩妥宾”/ 198

脑起搏器/ 199

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 200

石油开采透油阻水选择性支撑剂/ 201

石墨烯节能改进剂“碳威”/ 202

华锐海上风力发电机组/ 203

德青源沼气发电厂/ 204

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 205

“嫦娥二号”卫星/ 206

中国首个“太空摆渡车”/ 207

滴滴出行/ 208

TD220无人直升机/ 209

百度人工智能/ 210

ofo共享单车/ 212

智能机器人/ 212

二维码移动支付/ 213

参考书目/ 215

后 记/ 217

节选

科技人员率先“下海”创业
第一个自主创业的科技企业 1980年10月23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与6名中科院科技人员一起成立了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开创了科技人员自主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的先河。陈春先成为中关村自主创业的第一人。服务部实行“不要国家编制,不要国家投资,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内部分工、管理按企业模式运作。服务部成立后,承接了难度较高的长脉冲电源、高压火花间隙性开关、激光仪器等项目;协助海淀区劳动服务公司知青社建立了4个集体企业;
电子一条街时期(1980 年 10 月—1988 年 4 月) / 11
承接了海淀锅炉厂技术设计改造工程;和海淀区培训中心合作,举办了电子技术、科学仪器设备、电子计算机应用、工业与民用建筑培训班等。在改革开放初期,陈春先的这种面向社会需求提供有偿技术服务、推进技术扩散的行动,被看作“科技人员经商”的行为不仅引发了很多争议,而且行进艰难。陈春先创办服务部极其艰难的状况通过新华社记者周鸿书反映到中共中央领导部门后,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等4位中央领导的支持,认为这是走出了一条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新路。在京的各大媒体也连续正面进行了报道。之后,中关村地区又有不少科技人员,有的辞去公职、有的停薪留职、有的兼职、有的接受原单位的指派等,通过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的方式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由此兴起。
1983年3月,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设立了“中国科学院科技咨询开发服务部”,专司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1984年初,为落实中共中央书记处要求中科院“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的指示,中科院拟定了向书记处和国务院有关领导汇报的《关于改革问题的汇报提纲》。
该《提纲》提出的改革设想的核心内容是围绕扩大研究所自主权,支持和鼓励更多的科技人员直接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并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兴办高新技术开发公司。1986年11月,中科院印发《中国科学院新技术开发公司开办与管理的暂行规定》和《关于新技术开发公司与院、所关系有关事项的决定》,首次将“一院两制”(即院内的计划体制和院属单位创办企业的市场体制)写进文件,重点解决市场化的技术开发公司与计划体制内研究所之间在体制上的矛盾。1987年3月,中科院院长周光召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有重点地支持一批新技术开发公司(集团)或联合体,争取产品逐步进入国际市场”是中科院1987年的主要任务之一。从此,中科院出现了创办公司的热潮。以中科院作为股东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科技公司开始涌现,其中包括“两通两海”中的“信通”“科海”和“联想”
电子一条街时期(1980 年 10 月—1988 年 4 月) / 13
前身“计算所新技术公司”,以及希望公司、三环新材料公司等。中科院的“一院两制”为院属公司的成长起到了催化作用,使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得以分离,发展与管理有章可循,企业有了灵活自主的经营机制。同时,“一院两制”促使中关村诞生了中国最强大的计算机企业群。这些公司和从业人员成为后来中关村的脊梁。截至1987年,中科院在中关村各研究所的科技人员以不同形式创办科技企业数量占当时“电子一条街”企业的1/3,人数占到总数的近50%。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北京中关村》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08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