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我们一起拍片!:安杰伊·瓦伊达导演札记

封面

作者:[波兰]安杰伊·瓦伊达(Andrzej

页数:200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422112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波兰电影大师安杰伊·瓦伊达写给年轻电影人的拍片指南。瓦伊达凭借数十年创作经验,通过梳理一部影片从无到有的过程,提炼出极具操作性的实战心得,诸如在剧本阶段发掘故事、构建情节、使人物可信的要领,在拍摄时调度演员、协调服装摄影、指挥团队的方法,以及在后期阶段为影片增色的关键,甚至失去灵感时的应对方式。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大师的导演理念,体会影像与声音背后的深层逻辑,同时也能收获一种适合起步阶段低成本作品的创作模式。这同样是一部充满激情的导演自述与精神自传,清晰彰显了瓦伊达作为一名“作者”的性及在艰难环境下维护尊严的个人抗争——他坚持“艺术为公众服务”的理念,致力于用虚构的故事传达历史真相。鉴于波兰当时的局势,这也是一本勇敢的书,一种付诸行动的信念,字里行间凝结着艺术家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安杰伊·瓦伊达,“波兰电影学派”领军人物,罕见的“活着就目睹自己被写进电影史、用作品改变了国家”的导演,美学风格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并富含诗意,作品如编年史般记载了他的祖国波兰“二战”及战后的历史。瓦伊达在职业生涯初期就拍出了享誉国际、影响深远的“战争三部曲”《一代人》《下水道》《灰烬与钻石》,启发了马丁·斯科塞斯、弗朗西斯·科波拉与罗曼·波兰斯基等当代伟大导演。作品《铁人》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福地》《威克的女孩》《铁人》《卡廷惨案》四部影片提名奥斯卡佳外语片。2000年瓦伊达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成为获此殊荣的东欧导演。

同时,瓦伊达也投身于艺术教育,于1987年获号称“日本诺贝尔”的京都奖后,将奖金全部用于捐建克拉科夫的日本艺术与技术博物馆;于2002年与波兰导演沃伊切赫·马尔切夫斯基共同创办瓦伊达电影学校,致力培育青年影人。

译者简介

刘絮恺,毕业于台湾大学医学系,台大医院精神科医师。

本书特色

奥斯卡、柏林、威尼斯终身成就奖,戛纳金棕榈得主,波兰国宝级大师瓦伊达的实战拍片指南。

安杰伊·瓦伊达是波兰国宝级电影大师,“波兰电影学派”领军人物,囊括奥斯卡、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欧洲电影奖终身成就奖,作品《铁人》或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灰烬与钻石》位列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罗伊·安德森影史十佳,《乐团指挥》位列英格玛·伯格曼影史十佳。
◇◆◇这是38堂大师电影课。
★ 瓦伊达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经验总结而成。
★ 面向新人创作者,从片场实战出发,以拍摄流程为纲,给出诚恳建议。
★ 涵盖剧本、演员、摄影、服装、剪辑、配乐等方方面面,适合起步阶段低成本制作。
◇◆◇瓦伊达将解答拍片实战中的诸多问题,如★ 如何抓取记录偶发片段,瞬间交代冗长无趣的戏?
★ 为何要时刻关照演员,如何捕捉他们“身不由己”的真实表演?
★ 讲戏时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 为什么开拍第一天要拍最重要的场次,而终场戏不能留到最后拍?
★ 自己组拍摄团队有什么好处?
★ 如何通过打光将观众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部分?
★ 导演如何在看取景器和关照现场中做取舍?
★ 如何通过打光将观众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部分?
★ 年轻导演如何避免因自以为是而回避基础工作?
★ 如何克服面对审查的恐惧,创作出剪刀手使不上力的作品?
★ 理想的电影教育是什么形态?
◇◆◇安杰伊·瓦伊达精彩语录「我想到的建构情节的最佳办法是在心中将某个场景走过一遍又一遍……只要是记不起来的,都算次要的东西,就可以从剧本中拿掉。」「再没有比当场看着演员肯将情感释放更迷人的时刻了,尤其是在演出过程中,不管他们多么努力地去控制,情感仍一步步地浮现之时。和语言不一样的是,动作永远是泄密者。」 「任何人事都可以出差错——天气、演员的健康情况、工作条件——只有导演不论晴雨,不论何时何地,都必须站得笔直,为处理可能的问题做好准备。」「真正的审查来源于作者自身想要超越礼仪、时代品味及社会道德规范时,油然而生的恐惧。」 「在本书中从头到尾我一再提到电影与“公众”之密切关系,我总试着去体会别人的感受。萨特的话——“他人即地狱”——对我而言并不适用。唯有与所谓的他人在一起才是我唯一的力量来源、唯一的希望。」 瓦伊达作为榜样提醒我们所有电影人:历史有时会出其不意地对我们的勇气提出很高的要求;观众会需要我们精神上的引领;为了捍卫人民的生活,我们可能需要赌上自己的事业。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瓦伊达是一位平易近人、喜欢和大家一起工作的人,随时准备与大家探讨。在那个时代,很少看到电影导演像他那样不辞辛劳,为影片布置如此真实的场景。他对每一个细节都极为认真,这深深影响了我。
——罗曼·波兰斯基
瓦伊达的所有电影都令我印象深刻。当我想让演员或摄影师理解什么东西的时候,我们会给他们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的波兰电影,我经常请好莱坞制片人观看瓦伊达的电影,他们都感到难以置信,因为他们以前从未看到过类似的影片。
——马丁·斯科塞斯
我深爱瓦伊达的《灰烬与钻石》,它很可能是有史以来蕞伟大的电影之一。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一本引人入胜的、针对拍电影方方面面的亲身指导。
——《纽约时报》 一本关于电影创作的温暖、智慧的入门读物……在同类书中可读性最高的作品之一。
——《综艺》

目录

推荐语

1? 本书为谁而写

2? 构想本身最为困难

3? 构想广存于生活中

4? 主题在哪里

5? 剧本中的种种陷阱

6? 对话的艺术

7? 分镜剧本的过去与现在

8? 电视,最富原创性的奇观

9? 选角出自灵感

10? 你必须信任你的演员

11? 行动比台词更能体现表演的真实性

12? 试镜是不可或缺的

13? 拍摄日程表也是导演工作的一部分

14? 正式拍摄:重要的先拍,次要的后拍

15? 布景师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者

16? 是戏服,还是衣服?

17? 一帮朋友来拍一部电影

18? 我们的片子,也是我的片子

19? 最常见的一些误解

20? 在片场

21? 胶片感光度与摄影风格

22? 导演的双眼

23? 如何将一段喋喋不休的对话呈现在银幕上

24? 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

25? 神奇之事:在光影的国度

26? 别忘了给眼睛打光

27? 上头写着“导演”两字的那张没用的椅子

28? 导演永远在寻求确保影片成功的法则

29? 艺术如何存在于这一切之间

30? 是醉?是醒?

31? 我曾是康托的副导

32? 剪辑的两难:是剪?是留?

33? 声音的真实促成影片的真实

34? 是音乐,不是音乐插画

35? 为什么我会导演戏剧

36? 两种审查系统

37? 艺术家与权力的对弈

38? 伤心之日:首映

本书提及的人物

参考文献

重要作品及主要获奖情况

出版后记

节选

1 本书为谁而写

开始写这本书时,我常自问到底是为谁而写?写至中途,我终于了解,完全是为了自己。

为了电影而放弃我在克拉科夫美术学院(Kraców Academy of Fine Arts)的习画生涯时,我二十四岁。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正把做了那决定后所学到的、所领悟的一切回头来告诉一九四九年仍天真得无可救药的年轻的我。因此,我尽量只谈做电影、戏剧导演和在电视台工作时于心中逐步自我廓清的一些想法,避免越界去触及别人的经验。

我的经验几乎完全来自在祖国的工作。我有幸于波兰电影起步时便参与其事,让它为波兰人民接受,进而为世人所知。到一九八一年,我们每年已可拍出四十部影片及约略同数的电视电影。再想想刚起步时,波兰仍没有电视,整个电影工业每年不过拍五到七部影片。波兰的电影工业自生产至发行均完全国有化,而在世界上的许多地区,电影则完全受市场规则摆布。因此,大家不免要怀疑,以我自己的波兰经验出发而写的东西,能否切中时势?我认为还是有些帮助,因为大部分的国家对电影工业,无论通过合资或独占的方式,都无法任其自是。

在过往的三十多年间,世界已经完全改变了。对世界大战的持续恐惧使我们对其他民族的情况更为关注。因为在随时随地可能爆发战争的威胁下,我们的生活与别人的所为所不为密切相关……如果你想了解别的国家,还有比亲眼所见来得更深切吗?尤其是我们电影工作者,正可通过我们的取材及影像将不为大多数人了解的遥远国度的真相呈现在其眼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我们对外界的视野主要来自美国片。通过《忠勇之家》(Mrs. Miniver,1942),我们体验到英国对希特勒入侵的全面抵抗战争;通过《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1957),我们见识了日本人的残酷;通过《纽伦堡的审判》(Judgment at Nuremberg,1961),我们则看见战后德国的景象。随后,罗伯托·罗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Rome, Open City,1945)及勒内·克莱芒(René Clément)的《铁路战斗队》(The Battle of the Rails,1946),则开启了对战争的另一种视窗,使我们得以从全新的角度看待战争。在此,战争不是好莱坞式的重建现实,而是在罪行现场拍摄到的逼真面貌。

在上述最后两部影片的影响下,《下水道》(Kanal,1957)及《灰烬与钻石》(Ashes and Diamonds,1958)问世了。这两部电影都是以世界电影国度中新生国家之发言者姿态而面世的。当时,我们的电影无法和法国电影或意大利电影相比,他们享有充足的经验,我们的演员则不为人知。虽然我们的电影有种种缺失,然而它们作为目击证人的地位,是货真价实的。

如今,我可以感觉到,许多国家都期待本土电影的出现,以忠实呈现本国特有的生活情境—快乐、冲突及担忧。本书正是为这些国家的年轻电影工作者而作。至于其他读者呢?我期待他们仍然可以自本书中找到一些电影艺术放诸四海皆准、不受地域及政治影响的基本事实。因为由我自身的经验来看,电影有一些不变的规则及要求。

本书的内容编排,犹如实地拍一部电影所需遵循的基本步骤,从导演脑海中产生构想,写好剧本,实际拍摄,剪辑,直至首映。

不论是好是坏,我决定尽可能地将这些步骤中平凡的细节、所有假设任何拍片者都会知道的“显而易见”的要素均写出来。原因是,在我最一开始拍片时,正是这些所谓的“显而易见”的部分给了我最多的麻烦。

2 构想本身最为困难

如何去定义“某部电影的构想”呢?这是最难不过的部分了。通常我们会说:“我有个灵感!”或者说:“我的构想是……”又或者是:“我觉得可以……”如果你选了部众所周知的小说作为你影片的主题,这等同于将它选择为这部电影的构想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将《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拍成电影的决定,和你有了构想还不是一回事。但我想改编托尔斯泰这部小说的原因以及准备采取的方式,可能会构成一种更为妥切的影片“构想”。小说本身的复杂性提供了无数的诠释可能性。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绵延久远,正是因为新的世代不断对其有新的发现。因此我们的工作在于发掘其中以电影形式拍出后对当代人具有吸引力的特质。

比如说,《安提戈涅》中不朽的部分到底是什么?安提戈涅本身是体质羸弱的女子,是其内在性情使她伫立不倒。安提戈涅在与当权者推行的实在法对抗的过程中,体现并捍卫了永恒的自然法。我们的工作即在于,如何找到将上述观点诠释得尽善尽美的方法。

分属不同阵营的两兄弟在作战中相遇,两人同归于尽。其中一人被英雄式地下葬,另一人曝尸野外。纵然城邦君主克瑞翁禁止任何人收尸,安提戈涅仍决定要违抗御令,亲手埋葬自己的兄弟。这样的戏剧性事件,其中呈现的对权力的公然抵抗,的确使安提戈涅的特质体现无遗。

索福克勒斯的故事中,天上与人间、神与人是一体的。任何人如果想改编《安提戈涅》,都必须考虑到这一点。他须相信,世上有神,神的律法决定了人的生活。

我会提到这些的原因在于,任何掌故、桌边随兴之语、报纸上的琐事,甚而你在街上听到的只言片语,都可能包含着与索福克勒斯的故事相匹敌的悲剧性。但前提是你必须从这些片段中萃取出其深义,找出真正的英雄,同时决定叙事者将秉持的观点。克瑞翁王的悲剧性事实上并不亚于安提戈涅,妻子离他而去,失去儿子,全城的人诅咒他。但这并不是《安提戈涅》的主题。同理可用于《灰烬与钻石》,影片中的主角并不是原著中的主角—工人党地区书记什丘卡,而是暗杀者马切克·海尔米茨基。为何如此安排?因为克瑞翁的理念只有经过安提戈涅方能体现出来,什丘卡则通过马切克体现。选择马切克作为《灰烬与钻石》主角这一步骤,是我所谓的“构想”的第一个要素。

在耶日·安杰耶夫斯基(Jerzy Andrzejewski)的《灰烬与钻石》小说原著中,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前—一九四五年五月的大约两个星期的时间内,而在电影中时间被压缩成二十四小时多一点—一天一夜及第二天清晨。当时的想法是将故事的背景放在大战的最后一夜,以及和平来临的第一个清晨—充满了无尽希望的时刻。随之发生的事件使希望逐步崩坏。这整个情节的安排会使观众受到意外的震慑。在写剧本前,我对影片的“构想”,仅仅是基于这两个决定做出的。

再来说说特为电影而想出的原创“构想”,其要素又是什么?戏剧张力从何而来?对我而言,那来自各角色间彼此的冲突。尤其,如果冲突发生于家人而非陌生人之间,此种冲突则更为猛烈。血缘关系永远是最强大的,不仅在初民社会中如此。观众很自然地可以了解儿子对父亲应负的责任、母亲对子女的情感及这些亲情可能引起的冲突。正因为观众对这些情境是如此熟悉、如此亲近,他们对整部影片的情感参与也便更为个人化。

3 构想广存于生活中

多年以前,我曾造访过一处在兴建中的住宅社区。其单一乏味的外观令我心情低落。日后,我又见到过许多类似的社区,心中总是会突然闯入一个念头,觉得这样的景观不仅可以作为电影的背景,同时也富含了特殊的人际互动关系、人间戏剧。但不幸的是,我一直无法找到合适的情节将其搬上银幕。

又过了几年,直到有一天我在莫斯科见到了和我在波兰见过的那些社区有点类似的建筑。有人告诉我和那建筑有关的故事。曾有个年轻演员在莫斯科的街头拍戏,邂逅了一位路过的女孩,在聊天之间彼此萌生了爱慕之情。几天之后他送她回家,过了一个据称非常愉悦、刺激的夜晚—讲故事者如是说。第二天,男演员趁着女孩还在睡梦中时起身外出买早餐。当他快乐地回到那间公寓时,面对着外观一模一样的大楼时,迷路了。无论他如何努力地去追寻自己先前的足迹,都再也找不到那扇他以为通往新生活的房门。

自从听到这故事,我便将这些如魅影般的建筑群视为比单纯作为电影背景更复杂的东西。它们本身便是部电影。一系列相同外观的房子、大厅、门窗究竟意味着什么?不过是证明这样的一致性的确存在,并会成为恐惧的来源。感动及影响观众的并不是建筑物本身,而是发生于其间的、一个人如何成为无生命的建筑物的牺牲品的戏剧性情节。

另一个例子。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中既有的掌权者都有各种方法来侦测人民的想法。但在波兰,没有一种方法得到的消息是可信的,因为一个人只要没发疯,就不会说出当局不想听的话。这就是在一九八○年发生大罢工时,罢工的消息不是来自新闻,而是来自发电厂的缘故。当时,随着时间逝去,全国的电力消耗也逐渐减少,我们由此推断工厂必然在逐渐停工,因此最好对将发生的事有所准备。

请试着想想看,一个导演要将罢工即将发生的信息传达给观众需要用上多少镜头、多少对话,而通过表现突然电力迅速减少时人们的震惊,便可以在一瞬间以最戏剧性的方式将这个信息传达出去,并将事件所处的社会情境表露无遗。

不幸的是,我在拍《铁人》(Man of Iron,1981)时并没认识到这一点,因此用了过长的篇幅来交代整个罢工的过程。其实只需要一场戏,一个新闻记者正在写有关电力供应的文章时,突然发现电力正在不正常地衰退。他和观众一同了解到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整部影片可以就从此处开展。但我却错失了这样一个简洁有力的完美开端!

抓取并记录这种偶发的片段是导演工作的基本要素之一。我们正是通过这些浮光片影而使事件焦点化、抽象者具象化,灵感得到血肉,成为活生生的人间戏剧。

再举一个例子。雅各宾专政(Reign of Terror)末期的法国大革命。街上挤满了人,街道两边的阳台上,女人们目睹着将罗伯斯庇尔(Robespierre)送往断头台的马车通过。她们突然一致地将胸衣拉开,露出胸部。通过这很可能自发的抗议手段,她们在不自觉中创造了新的时代精神,揭示了道德解放之新时代的来临。

如果你凑巧抓到类似场景,并且成功地将它放入剧本中,对观众的震撼将是任何对话都不可比拟的。重大的社会冲突往往可在作者绞尽脑汁所想出的简单动作或场景中表露无遗。

我一九五七年的影片《下水道》讲述的是一九四四年华沙暴动中的真实事件。在戛纳电影节上有某好莱坞编剧盛赞我们的编剧耶日·安杰耶夫斯基不凡的想象力,因为他无法想象竟会因为街道上子弹横飞而不得不以下水道作为往来的通道。

也许我们可以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件事。我曾有只狗,几年前正好事业有段难熬的时光,电影部长认为我是阻碍他推行其电影政策的主要绊脚石(他的想法没错),因此决定要收拾我。正在此时,我的狗生了重病,我马上请了兽医过来。他仔细地检查后,看着我说:“如果你不设法冷静下来,控制自己,你的狗就完了。”我被双重的恐惧击倒了,为我的狗也为我自己。而在此之前,我一直坚信是电影部长因为我不肯听话而丧失理智,而我自然是把自己控制得很好的。

试着想象此景,演员注视着揭露其秘密的狗,逐渐地体会到自己的虚弱,手在颤抖,胃在翻腾,他开始觉得一阵晕眩。人与狗之间的对话在编剧笔下可以构成华丽的乐章。你瞧!这条狗也变成了电影史的一部分。

适时的一小段插曲,放在影片恰当的地方,可以在一瞬间将你可能要花好多场冗长无趣的戏去叙述的事概括一尽。

对剧本做这样的回顾,可以帮你在电影完成后决定该归功于剧本和演员的诠释各有多少。人们常误以为,观众是被演员的生动演出所感动的。其实,真正深深感动他们的是由索福克勒斯所诉说的有关安提戈涅命运的故事。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我们一起拍片!:安杰伊·瓦伊达导演札记》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05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