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胡虹丽著
页数:448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30912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文献分析、历史比较、案例研究、实地调查等方法,沿着由历史追溯到现实观照到未来构想的基本思路,坚持史论结合、古今结合的研究原则,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百年演变作了全景式展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实作了掘进式揭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作了前瞻式构想。
作者简介
胡虹丽,女,1975年6月出生,江西南昌人,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副教授,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硕士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教育部“国培”计划小学语文培训团队专家库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外聘研究员,江西师范大学青年英才资助对象,江西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团队成员,江西省教育学会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理事,江西省南昌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近几年专注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文言诗文教学及青少年国学教育等领域的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运用文献分析、历史比较、案例研究、实地调查等方法,沿着由历史追溯到现实观照到未来构想的基本思路,坚持史论结合、古今结合的研究原则,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百年演变作了全景式展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实作了掘进式揭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作了前瞻式构想。
目录
引论
上篇 历史回顾与反思
第一章 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延续传统,改良文言:过渡期(1902—1917)
第二节 批判传统,抑制文言:激进期(1917—1927)
第三节 反思传统,规范文言:平和期(1927—1949)
第二章 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当代发展
第一节 政治话语,放逐文言:起伏期(1949—1978)
第二节 工具理性,规划文言:探索期(1978—1997)
第三节 人文复兴,正视文言:融合期(1997年至今)
中篇 现实观照与剖析
第三章 坚守——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必然需求
第一节 社会的发展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第二节 学生的成长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第三节 语文学科的发展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第四章 异化——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实然审视
第一节 教学目的的南辕北辙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游移不定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两极分化
第四节 教学评价的剑走偏锋
第五节 教师发展的专业缺失
下篇 未来前瞻与建构
第五章 创新——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应然建构
第一节 确立“文化本位”的核心理念
第二节 构建“整体规划”的教学体系
第三节 凸显“诵读教学”的本体地位
第四节 树立“时代融合”的课程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上篇 历史回顾与反思
第一章 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延续传统,改良文言:过渡期(1902—1917)
第二节 批判传统,抑制文言:激进期(1917—1927)
第三节 反思传统,规范文言:平和期(1927—1949)
第二章 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当代发展
第一节 政治话语,放逐文言:起伏期(1949—1978)
第二节 工具理性,规划文言:探索期(1978—1997)
第三节 人文复兴,正视文言:融合期(1997年至今)
中篇 现实观照与剖析
第三章 坚守——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必然需求
第一节 社会的发展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第二节 学生的成长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第三节 语文学科的发展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第四章 异化——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实然审视
第一节 教学目的的南辕北辙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游移不定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两极分化
第四节 教学评价的剑走偏锋
第五节 教师发展的专业缺失
下篇 未来前瞻与建构
第五章 创新——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应然建构
第一节 确立“文化本位”的核心理念
第二节 构建“整体规划”的教学体系
第三节 凸显“诵读教学”的本体地位
第四节 树立“时代融合”的课程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