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日)松浦章著;孔颖译
页数:378页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3479569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近代东亚海域的交流, 以丰富翔实的史料来阐述海上丝绸之路与近代东亚海域的交流, 从海上丝绸之路与前近代东亚海域的人流和物流、与前近代东亚、东南亚海域的人流和物流、与近代东亚海域的船舶、与近代中日间的轮船航线等方面来再现海上丝绸之路曾经的图景。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松浦章( Akira Matsuura) ,1947年生,日本关西大学文学博士、文化交涉学 博士,曾担任关西大学文学部教授、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所长、关西大学亚洲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现为关西大学名誉教授,并于2005年8月起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2008年8月起担任中国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特约研究员。松浦章是国际知名的东洋史学家,主攻明清史、中国近代史、近代东亚轮船航运史兼涉明清海禁及海洋法研究。在日本、中国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发表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500余篇,多部作品被译介国外并产生世界性影响。其被译为中文的代表作有《中国的海贼》《清代帆船东亚航运与中国海商海盗研究》《明清时代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等。
译者简介:
孔颖,女,浙江杭州人,日本关西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浙江工商大学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
本书特色
虽然早已有人提出“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文化形成的重要作用,但相关研究到 20 世纪中叶至后半叶才起步,完全无法与传统的中国史研究相提并论。“海上丝绸之路”及海洋文化研究存在种种困难,首先是因为各种相关资料及文物不仅存在于中国,还散布在海外多国。 哪怕仅限定于东亚海域,从语言而言,原先就有汉语、朝鲜语、日语等多种语言文献;当西方诸国来航东亚海域之后,各种西语文献激增,史料便更加汗牛充栋了。但是如果将研究年代仅限定在亚洲海域的明清时期以及近代,则当时该海域各国均以“汉语”为通用之交流语言。“汉语”作为语言接触、文化交流的最初手段,发挥了重要功能;而在华各国人士之间的对话,有时也通过汉语笔谈进行。 可以说汉语促进了多国间的交流。本书即聚焦明清时期以及近代亚洲海域的交流,以展示多样化的“海上丝绸之路”。
目录
目 录
绪 言 清代中国与东亚、 东南亚海域的交流
最一章 海上丝绸之路与明清时期东亚海域的交流
最一节 清代帆船载中国砂糖运销日本及其影响
第二节 嘉靖十三年(1535 年) 朝鲜使节在北京邂逅琉球使节
第三节 清代中国帆船救济漂流至日本之越南人之史实考略
第四节 清代广州与澳门的繁荣——江户时代日本人所看到的广州与澳门
第二章 海上丝绸之路与明清时期东南亚海域的交流
最一节 成化二十二年(1487 年) 苏门答剌国使节来航中国
第二节 清代前期对欧贸易中的广东与澳门买办
第三节 从新加坡报纸看中国海外移民状况
第四节 清代中国出口欧美的扇子
第三章 海上丝绸之路与近代东亚海域的船舶
最一节 鸦片战争之前来广州的欧美船
第二节 五口通商后上海、 宁波的入港船舶变化
第三节 19 世纪后期英国半岛东方轮船公司之东亚海域航运
第四节 宁波商人虞洽卿创办的宁绍商轮公司
第四章 海上丝绸之路与近代中日间轮船航运
最一节 清末中日间轮船航运的定期航线
第二节 1882 年三菱邮便轮船公司从日本运到上海的海产品
第三节 日清汽船株式会社与中国
第四节 北清轮船公司在渤海的航运
第五节 20 世纪初近海邮船会社在东亚海域的航运
结 论
史料汇编
参考书目
本书译者一览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