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中远著
页数:21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01019163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同志一生是读书学习的一生,他博览群书、勤奋刻苦、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本书结合同志一生的读书实际,把他读书的往事、故事、轶闻、趣闻,一桩桩一件件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按照青少年时期的读书、追求与成长之路、读唐诗宋词、读鲁迅著作、读自然科学书籍、生前要读的很后一部书等内容,以及同志勤奋刻苦读书的精神与读书的主要启示,共计十二讲,全面生动、丰富翔实地反映了同志一生的读书生活,对读者启发良多,适合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阅读学习。
作者简介
徐中远,1944年6月生,江苏涟水县五港人,中共党员,曾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副局长、老干部局局长。1966-1976年在毛泽东同志身边工作,担任其专职图书管理员;1978-1988年任毛主席中南海故居图书资料整理小组负责人。先后撰有《毛泽东晚年读书纪实》、《毛泽东是怎样读二十四史的》、《毛泽东读书十法》等书。
目录
第一讲 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读书、追求与成长之路
一、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读书与追求
二、读《伦理学原理》与批注
一、重视读“无字之书”
第二讲 马列著作伴终身
一、一本《共产党宣言》读了57年
二、联系当时实际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一、组成读书小组专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
第三讲 读《红楼梦》等三部中国古典小说
一、“把《红楼梦》当作历史读”
二、“《水浒》要当作一部政治书看”
一、从战争、战略、战术的视角读《三国演义》
第四讲 爱读唐诗宋词
一、最爱读唐代“三李”的诗
一、圈画最多的是辛弃疾的词
二、也爱读晚唐诗人罗隐的诗
第五讲 一生爱读鲁迅著作
一、鲁迅著作是毛泽东读书生活中不能缺少的
一、尤爱读鲁迅的杂文
一、爱读爱书写鲁迅的诗
第六讲 一部二十四史手不释卷读了24年
一、读二十四史的基本情况
一、为什么24年手不释卷读二十四史
第七讲 报刊资料天天读
一、在延安通过阅读报纸发现田家英这个人才
二、每天必读的一报一刊
三、“乒乓外交”与“小球转动大球”的历史往事
四、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这件事一直放在心上
第八讲 把读自然科学书籍与关注科学技术发展融贯一生
一、学习、钻研自然科学书籍垂老不倦
一、重视自然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二、关注《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和“基本粒子”
第九讲 毛泽东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的人
一、毛泽东晚年是否读过《金瓶梅》?
二、延安时期,毛泽东最爱读哲学方面的书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读书情况
四、毛泽东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的人
第十讲 毛泽东生前要读的最后一部书
第十一讲 毛泽东勤奋刻苦的读书精神
第十二讲 毛泽东读书生活的主要启示
节选
《毛泽东读书生活十二讲》: 一、读《伦理学原理》与批注 说到毛泽东青少年时期密切联系“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读书的事,这里,我想简要介绍毛泽东1917-1918年在湖南求学时读《伦理学原理》(德国泡尔生著,蔡元培译,商务印书馆1913年10月出版)一书批注的有关情况。毛泽东在读《伦理学原理》一书的过程中,边读边用心思考,一边读一边想,随思、随想、随批。《伦理学原理》全书原文共约10万字,毛泽东边读、边想,用近似7号铅字大小的蝇头行楷写下的批注文字共达1.2万余字。它是毛泽东早年写有批注文字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批注文字最多的一本读书批注。 统观毛泽东读《伦理学原理》所写的批注,绝大部分都是毛泽东联系中国当时的社会、中国历史及其本人的思想认识等方方面面的实际,非常坦诚地、非常鲜明地表明他的主张、观点、看法和想法的。我在这里只举以下两例加以说明。 原著中有一段文字写道:“且一切杀身成仁之事,亦皆含有保存小己之义,即所以保存其观念中之小己者也。彼列格路何尝不以生活为鹄,惟其所鹄者,非形质界之生活而精神界之生活耳。其效力国家,无论和战,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固以为非使罗马民族品位崇高,名誉发扬,则己之职分固有所未尽焉,此其所以与罗马民族之名俱不朽于千载者也。”毛泽东读了这段话之后,密切联系他个人当时的思想认识实际和国家的历史实际写下了一条长达361个字的批注:“此语甚精。观此语始知泡氏亦以个人主义为基础,此个人主义乃为精神的,可谓之精神之个人主义。个人有无上之价值,百般之价值依个人而存,使无个人(或个体)则无宇宙,故谓个人之价值大于宇宙之价值可也。故凡有压抑个人,违背个性者,罪莫大焉。故吾国之三纲在所必去,而教会、资本家、君主、国家四者,同为天下之恶魔也。或日个人依团体而存,与团体之因个人而存其事相等,盖互相依存不可偏重也。是不然。事固先有个人而后有团体,个人离团体固不能独存,然团体无意思,其有意思仍系集合个人之意思也。……人一身乃集许多小个体而成,社会乃集许多个人而成,国家乃集许多社会而成。当其散则多,及其成则一。故个人、社会、国家皆个人也,宇宙亦一个人也。故谓世无团体,只有个人,亦无不可。”批注的字里行间隐现着毛泽东注重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那时就提出“吾国之三纲在所必去”(“三纲”是指封建社会“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笔者注),“而教会、资本家、君主、国家四者,同为天下之恶魔也”,可见毛泽东在五四运动前夕就已经萌生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批注的文字也鲜明地表明了毛泽东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社会制度的憎恶观念。 第二条批注。书上原文是:“……征之历史,国民皆不免有老衰萎缩之时,若思惟行为一定之习惯,若历史沿袭之思想,若构造,若权利,与时俱增。于是传说足以阻革新之气,……而此历史界之有机体,卒不免于殄灭。当是时也,各人又安有能力,用以生殖传衍,本旧文明之元素,以构新历史之实质耶?人类全体亦然。虽非历史所能证明,而以此卜论推之,知其不免于绝灭。征之物理学、恒星及太阳系统,皆当历生长老死之阶级。其生也,自他星体而分离,由是发展焉,成熟焉,经无量数之生活,而乃老衰焉,萎缩焉。若地球,若人类,亦莫不然。”读了这段简短的文字后,毛泽东又联系了国家、民族、社会、人民、人类、宇宙及他本人的思想实际写下了470字的批注。毛泽东在批注的开头就写道:“中华民国正处此地位”。看到书上的内容,就联系到当时的“中华民国”。紧接着,毛泽东又写道:“吾于此处之解释,亦如上文。一人生死之言,本精神不灭、物质不灭为基础(精神物质非绝对相离之二物,其实即一物也,二者乃共存者也)。世上各种现象只有变化,并无生灭成毁也,生死也皆变化也。既无生灭,而只有变化,且必有变化,则成于此必毁于彼,毁于彼者必成于此,成非生,毁非灭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