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印记

封面

作者:贾瑞君

页数:344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5161635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2018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由于工作原因,记者贾瑞君十五次深入地震灾区采访,见证了这段不能遗忘的经历与其中发生的人情事故,本书以日记体的形式再现了灾区抗震救灾——临时安置——恢复重建的全过程,展现了大灾难面前众志成城的景象,歌颂了山东援川过程中可歌可泣的事迹。此书既是个人经历的纪录,更是山东援建北川的纪实,作为地震十周年纪念献礼那段光荣岁月。

作者简介

  贾瑞君,山东临沂人,现为《大众日报》记者。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以来,先后15次赴北川地震灾区采访,经历抗震救灾、灾后安置、对口援建全过程,被山东省委、省政府记一等功。

本书特色

贾瑞君说,从抗震救灾到对口援建,发生了很多令人震撼、令人感动的事情。身为一名记者,他觉得有必要留下关于这段历史的真实资料。2017年,他决定将他这些年的入川经历汇编成书,并用一年时间整理采访笔记,完成了《印记(一个新闻记者眼中的北川十年)》这本书撰写工作。书中,他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了震后十年北川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封面上,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十年时间,十五次深入采访,再现震后与重建的真实场景:变化与重生,光荣与梦想,挥别伤痛面向新生。翻开本书,重返现场,迸发而出的不只是灾难,更是人性的光辉。”

目录

第一章 抗震救灾
灾难来袭
初入灾区
一方有难八方驰援

第二章 临时安置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这里会被很多人永远记住

第三章 恢复重建
震后百日
每个援川人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
温暖北川行
爱撒新北川
地震两周年
最后的板房生活
见证北川的美丽嬗变
不负重托北川新生
山东亲人,请到我的新家来做客

第四章 北川新貌
三位“山东亲人”再赴北川
安静的新县城
挥别伤痛向新生
北川,再见
人物.
山东省援川工作大事记
后记

节选

  《印记 一个新闻记者眼中的北川十年》:  飞机上的志愿者  真的要到灾区去了?那里和战场一样吗?还会有余震吗?一直到飞机起飞那一刻,这些问题不断闪现在我的脑海中。  两天前,也就是5月18日上午,接报社通知,要我做好心理准备,去四川地震灾区采访。其实,作为一名时政记者,我的心早就到了地震现场。我很羡慕第一批赶赴灾区采访报道的两名同事——摄影记者房贤钢和文字记者张国栋,地震第二天,他们就跟随山东派出的救援部队赶到了都江堰,发回大量的报道和图片。这些报道和图片令人动容,催人泪下。  这几天,一打开电视或者翻开报纸,全是关于四川地震灾区的新闻,惨状不忍卒睹,悲情不忍细看。19日下午,再次接报社通知。5月20日上午8点40分,我乘坐山航SC4901航班飞往成都。  早晨的遥墙机场并没有多少航班,和平日繁忙的场景相比,偌大的机场格外空旷。工作人员说,这里一半以上的航班都是飞往灾区的。  登上飞机发现,能载200多人的机舱里还余下近一半的空座。登机的乘客中,以身着迷彩服的志愿者居多。原来,他们主要是来自青岛的志愿者,从青岛买了药品、食物和矿泉水等物品,准备送往灾区。四川的志愿者在成都机场等待着这批物品,一运到他们就要把这些物品送到需要的地方去。  出于职业习惯,我拿出采访本记录起来。然而,这时一位体型高大、脸上点缀着青春痘的姑娘从前面座位上站起吼道:“不准采访!我们不需要宣传。”我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哪里得罪了这位大嫚。  一位面相和善的男青年走过来,歉意地向我解释。这名男青年叫刘照利,他说刚才这位姑娘性子急,她只是不希望家人和朋友知道自己去灾区,所以对媒体采访很抵触。刘照利说,灾区现在最缺药品,他们这次一共带了80多万元的药品,全部是网友们募捐来的。本来还担心空运费用很贵,到机场后山东航空公司一听是支援灾区的,把运费全免了。“听说北川是灾情最严重的地方,我们准备送到那里去。”刘照利说,到了成都机场后,四川的志愿者会安排。  得知我是记者,邻座一个肤色黝黑的小伙子主动和我聊起来。他叫刘开清,是兖州兴隆庄煤矿的职工。1998年,他还是一名在部队服役的武警战士,中国南方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他参加了当时的抗洪抢险救灾。这次从电视上看到四川的地震灾情后,他坐不住了,决定要到灾区去救援。  他怕家人担心,就没和他们说,匆匆带了4月份的工资就赶到济南。“看到灾区的情景,我哪有心思再上班啊。其实5月30日就是我的婚期,可是我等不及了,我一定要去灾区救援。家人会理解我的。”刘开清平静地说,自己决心去灾区的事,一直没敢和未婚妻说,直到上飞机前才给她发了短信。这种过去只有在小说或电视中才出现的场景,真实地出现在面前。山东汉子,好样的!我不由得冲他竖起了大拇指!  飞机上还有一位心理咨询师,淄博人,自己开了一家心理咨询所。地震后,她觉得灾区群众急需要心理干预,于是在网上和同行约好,去四川大学会合,然后再去灾区需要的地方。  这一飞机的志愿者,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热血青年,他们的心早已飞到灾区。灾区正需要他们这样的人!  飞奔绵阳  “5·12”大地震之前,我从来没有来过四川。天府之国,只是一个书本中的概念。来到才发现,惊恐依然是这个城市的主调。路两边搭满了蓝色、白色的帐篷,整个城市静悄悄的,看起来秩序还是良好的。  另一位同事摄影记者李勇5月19日已经到达成都,我赶去和他会合。李勇说,宾馆接到当地政府的通知,最近几天还有余震,昨天晚上他住的宾馆里,整栋楼只有他一个人,连服务员都出去住了。  简单对接了一下,我们决定即刻赶往绵阳市。这时发往绵阳的客车已不准时了,去火车站也来不及,只好租车去绵阳。在宾馆门口拦了辆出租车,司机叫苏小敏,家在都江堰。苏小敏报出去绵阳的价格是500元。我们感觉有点贵,再打价,苏小敏表示不愿意去了。最终,我们妥协。路上苏小敏告诉我们,他的家人都很平安,只是房子全塌了。  从地图上看,绵阳市位于成都市的东北方,距离117公里。在成绵高速上急速奔驰的各种车辆,不论是满载救灾物资的大货车还是轿车,很多都贴着“抗震救灾”“我们永远和你在一起”“四川加油,中国加油”“情系灾区”等字样,看着不由得令人心头一热。  道路两面的油菜和麦子已经成熟,零星地能看到几户农民在收割,在空旷的田地里他们显得孤单而弱小。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绵阳。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印记》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99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