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然著
页数:30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01017764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学东渐,在楚辞研究方面,游国恩奠定了现代楚辞学的基础,成为我国现代楚辞学的集大成者。游国恩楚辞学体系的构建包括楚辞学作家论、楚辞学作品论、楚辞学文献论、楚辞学史论。纂义体例是游国恩对楚辞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它是对两千年楚辞学研究的一个总结,是楚辞学资料丰富的宝库。游国恩的学术个性“平正通达”。他既继承了乾嘉学派的治学传统,又吸收融合了20世纪初的现代意识。游国恩楚辞学的研究理念、研究方法、研究使命等对当代楚辞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研究理念很突出的一点就是他的整体观与历史观。他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民族、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文献学的研究方法等对20世纪的楚辞文献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游国恩把研究楚辞学与学者的社会责任紧密联系起来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本书特色
《学术转型与游国恩楚辞研究》拟从整理和分析游国恩的论著、笔记、选集、札记等文献入手,在对文学批评史料钩沉的基础上,在社会文化思潮的大背景之下,联系游国恩楚辞学研究的成果,全面系统地梳理游国恩楚辞研究的概貌,并对屈原研究、屈赋研究、宋玉研究等各角度的具体批评进行深入地细化研究,将学者批评与楚辞研究实际密切结合,力图做到宏观阐释与微观分析并重,弥补前人相关专题研究的不足。
目录
第一章 游国恩楚辞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游国恩楚辞学思想根源
第二节 游国恩楚辞学思想的演进轨迹
第二章 游国恩楚辞学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楚辞学作家论
第二节 楚辞作品考论
第三节 楚辞学文献论
第四节 楚辞史学论
第三章 游国恩楚辞学艺术审美论
第一节 楚辞艺术论
第二节 楚辞审美论
第四章 游国恩纂义体例论
第一节 纂义体例述评
第二节 纂义体例与闻一多校补的比较
第五章 游国恩楚辞学学术个性
第一节 植根乾嘉学派
第二节 立足现代意识
第三节 “平正通达”
第六章 游国恩对楚辞学的影响
第一节 楚辞学研究理念
第二节 楚辞学研究方法
第三节 楚辞学研究使命
结语
附录 游国恩年谱
参考文献
节选
《学术转型与游国恩楚辞研究》: 今文经学兴起的文化原因在于晚清的今文经学家面对复杂的外部世界,对经典的解读受文本文字的限制,不能自由地表达新思想。今文经学家的“微言大义”是为了突破经典本文的文字制约,表达他们新见解。王闽运注释楚辞可能隐含着对清政府内政和外交的某些看法,有所寄托。陈子展在分析《九章·悲回风》时说:“(王闽运)凡所云云,则近凿矣。彼盖自伤一生纵横计不就,而有托焉者。”①王闽运的仕途如屈原一样坎坷,屡遭挫折。他26岁中举,平步青云,人肃顺帐下。咸丰死后,肃顺被叶赫那拉氏联合恭亲王奕诉杀掉,王闽运则被打上了“肃党”的烙印。之后叶赫那拉氏开始了对中国长达四十多年的统治,王闿运的政治生涯从此画上了句号,他注释楚辞也与自己的遭遇分不开。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帝制,新文化运动继而席卷全国,这不仅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学术研究在这场“革命”中开始觉醒,学人开始对中国传统学术进行反思。作为中国传统学术源头的经学,成为这场革命的核心。章太炎和胡适在经学瓦解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章太炎在思想文化上推崇国学,成立了国学保存会,办((国粹学报》。他不是机械地复古,而是借鉴西学的思想和方法,对国粹进行全面评判。他的研究宗旨是“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他强调以史为本,民族独立和国家自强建立在对历史清楚认知的基之上。“所贵乎通史者,固有二方面:一方以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为主,则于典志见之;一方以鼓舞民气、启导未来为主,则亦必于纪传见之。”(2)因此他主张把中国的传统学术放到古今中外大的学术背景下进行考察,探求其价值。在研究方法上要汲取新思想,形成新的阐释,“以古经说为客体,新思想为主观,庶几无愧于作者”。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胡适对中国的学术传统进行了批判,要“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他提出对传统的学术思想要进行清算,反对盲从、反对调和,主张整理国故。他采取批判的态度反对盲目遵循已有的传统;革命家的责任是认定一个方向,不回头,不讲调和;“整理国故”则是用观冷静的态度和科学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整理,“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②。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接受近代西方文化,以革新中国文化。他在学术研究方法上借鉴了杜威的实用主义,主张“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胡适对传统学术的批判,体现了他中西交融文化观。他的这些观点对后来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开启了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传统文化的先声。 朱杰人认为:“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是以章太炎为先导,以胡适为中心的。而经学的瓦解恰恰是这二位权(学术影响与领导之权)倾一时的大学者推波助澜的结果,只不过前者是历史的耦合,而后者是着意为之而已。”③陈壁生认为此时“全面移植西方学术分科,从而实现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