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共同富裕与分配正义

封面

作者:贾可卿著

页数:25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01019150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研究共同富裕与分配正义的学术专著。本书从共同富裕与正义的关系入手开展研究,提出正确理解的分配正义是共同富裕的充要条件,共同富裕的实现则依赖于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资源、权利、机会以及利益的合理分配,因而共同富裕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一种分配的正义。共同富裕的实现与分配正义的实现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比较起来,共同富裕的提法侧重于对结果的描述,而分配正义则更加体现出对致富过程和规则的重视。分配正义的提法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实际问题十分契合。书稿围绕共同富裕与分配正义的关系问题,着重论述了关于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正义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义理论、资源共有原则、机会平等原则、劳动贡献原则、社会必需原则、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土地分配政策、公共教育服务政策、道德建设与共同富裕和分配正义的关系等专题,并结合中国实际做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与分配正义的途径。全书共分四章约20万字。本书对我国目前的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作者简介

  贾可卿,男,汉族,1975年生,山东省昌乐县人,法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正义理论。2003年以来,先后在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借调)、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此外还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国情调研课题、创新工程项目多项。在《北京大学学报》《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科学社会主义》《学术界》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

本书特色

  《共同富裕与分配正义》从共同富裕与正义的关系入手开展研究,提出正确理解的分配正义是共同富裕的充要条件,共同富裕的实现则依赖于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资源、权利、机会以及利益的合理分配,因而共同富裕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一种分配的正义。共同富裕的实现与分配正义的实现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比较起来,共同富裕的提法侧重于对结果的描述,而分配正义则更加体现出对致富过程和规则的重视。分配正义的提法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实际问题十分契合。书稿围绕共同富裕与分配正义的关系问题,着重论述了关于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正义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义理论、资源共有原则、机会平等原则、劳动贡献原则、社会必需原则、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土地分配政策、公共教育服务政策、道德建设与共同富裕和分配正义的关系等专题,并结合中国实际做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与分配正义的途径。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分配正义与社会主义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结构与功能
一、需求、结构与功能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结构一功能论
三、邓小平论社会主义的结构与功能
四、比较与借鉴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正义观念
一、共产主义、斗争策略与应然权利
二、历史性、阶级性与道德幻象
三、马克思主义与正义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人对分配正义的探索
一、毛泽东与分配正义
二、邓小平与分配正义
三、分配正义与现实平衡

第二章 当代分配正义原则的构建
第一节 资源共有原则
一、“产权”与“共有”
二、“共有”与“持有”
三、从“共有”到“共享”
第二节 机会平等原则
一、权利、规则与机会平等
二、机会平等与资源分配
三、机会平等与可行能力
第三节 劳动贡献原则
一、生产性劳动与贡献
二、非生产性劳动与贡献
三、贡献与剥削
第四节 社会必需原则
一、按需分配的四种含义
二、按社会必需分配

第三章 分配正义的制度基础
第一节 分配正义与协商政治
一、共产党领导的合理性
二、以制度正义遏制腐败
三、以协商民主推动正义
第二节 分配正义与市场经济
一、市场的内在正义性
二、市场正义与经济效率
三、市场边界与社会主义
第三节 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
一、从慈悲到分配正义
二、以社会保障促进分配正义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进

第四章 分配正义的政策路径
第一节 分配正义依赖于税收
一、税收的分配功能
二、税种与收入分配
三、税制改革的基本路向
第二节 土地产权与分配正义
一、所有权与收益共享
二、承包权与底线保障
三、使用权与经济效率
第三节 教育公平与公共服务均等
一、基于优长的差别对待
二、基于阶层的差别对待
三、基于地域的差别对待

第五章 分配正义与道德的功能
第一节 道德的内生性效用功能
一、节约交易费用,形成合作效益
二、构筑经济伦理,增强企业活力
第二节 道德的超越性引导功能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支持
二、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 道德的有限法律化
一、道德建设的两种方式
二、道德法律化的可能性
三、道德法律化的有限性
参考文献

节选

  《共同富裕与分配正义》:  而且在对未来社会的建构中,马克思也是以一种新的正义标准来规范社会生活的。比较而言,马克思主义具有正义观念的支持派观点可能更为可取。  对于反对派的第一个问题可以这样来看:在表面上,马克思恩格斯虽然经常对正义进行批判,但他们的批判对象往往是特指资产阶级的正义观念。此外,他们反对和批判的是在严肃的斗争中滥用抽象空洞的正义、平等等概念,尤其是在工人党的纲领上使用这些未加批判的正义概念,有可能使工人阶级的革命斗志遭到削弱。分析马克思主义者柯亨认为,尽管马克思主义者通常不以正义论者自居,但“正义在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中占据着一种核心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者作出的特殊判断表明了正义的存在,而且他们作出那些判断时所带有的强烈情感也表明了正义的存在”①。柯亨的这一说法并非全无道理。当马克思恩格斯把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描述为“偷窃”“掠夺”时,人们不难想到,其背后一定有一种正义理念在发挥作用——以剥削为核心的剩余价值理论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剩余价值理论通常被马克思主义者理解为一种揭露资本剥削的科学理论,但这并不妨碍把它同时看作一种关于分配合理性的正义理论。  对于第二个问题,回答起来可能更困难一些。如果一定要使用正义这个概念的话,马克思恩格斯会认为经济交易的内容只要与生产力相适应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力的要求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按照这样的逻辑,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奴隶制当然是非正义的,在商品质量上弄虚作假也是非正义的。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相适应,所以是正义的,甚至剥削似乎都具有了某种合理性。不过,同样按照这一逻辑,在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更高社会形态的基础上,便可以批判前社会形态的非正义性。那么,在预设的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基础上,当然也就可以批判资本主义的非正义性内容,而非简单地、非历史地承认资本主义所包含的正义性。  如胡萨米所指出的,马克思的正义观念作为上层建筑,也是由两个层面的因素决定的,一个是它产生于其中的生产方式,一个是它所代表的阶级利益。①虽然同处一种生产方式之中,但不同阶级的正义诉求不同。无产阶级要求实现生产资料社会所有,要求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而资本主义的市场交易不符合这种正义标准,所以无产阶级并不认为它是正义的。也就是说,在特定的生产方式下,某种制度安排在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看来是正义的,但在被统治阶级看来则可能是非正义的。当马克思说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制度的正义性时,他同时针对的是这个社会的统治阶级而言,是从统治阶级的立场得出的结论。对于被统治阶级来说,当然完全可能是另外一回事。  此外,虽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总体上适应了资产阶级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但是它与生产力的发展也有相矛盾的一面:它不可避免地导致工人阶级的相对贫困乃至绝对贫困,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因而存在着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因素。从这个角度看,即使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发展阶段,即使就统治阶级的利益得失而言,也可以认为资本主义有其非正义的一面。  对于第三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确没有对未来社会进行具体规划,但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影子或者基本框架,在他们的论述中还是能找到的,而这种框架恰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义诉求。马克思恩格斯并非简单地把共产主义社会同正义对立起来,或者认为前者造成了后者的消失。恩格斯甚至建议法国共产主义者要向人们证明:“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②,从而增强共产主义的号召力。共产主义社会并不是人类社会的终点,而是人类实现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起点。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共同富裕与分配正义》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99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