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冠琼著
页数:616页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0965630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三个层面的互动探索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性质、动力、过程、影响因素以及相关问题:第一个层面是社会问题解决与机会创造层面。将根据问题与机会的不同性质,运用不同的博弈模型加以研究;第二个层面为现有相关制度安排的性质与变迁机制研究;第三个层面是元治理的研究,包括治理的理念、规范与原则,以及元治理形成的机制与过程,即各种不同元治理要素的重新思考与塑造以及不同元治理之间明智、恰当地组合等问题的研究。治理理念、规范与原则应用于上述三个层面,因而实际上也结构、过程与机制的内在精神与理念。
作者简介
杨冠琼,吉林梨树人,1961年8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行政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从事公共管理、政府经济学与公共政策分析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国务院信息办等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重点与一般科研项目。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在《中国行政管理》、《北京社会科学》、《改革》、《CHINESE PUBLICADMINISTRATION REVIEW》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当代中国行政管理模式沿革研究》、《政府治理体系创新》、《中国经济增长数据可信度检验研究》、《公共治理创新研究》等专著6部,主编《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报告》,翻译《公共部门增长理论与国际经验比较》、《企业社会责任与国际发展》,审译《博弈论与经济学》等。目前主要运用博弈理论、优化理论以及经验分析方法从事国家治理现代化、政府绩效评估、国家创新能力内生性、公共政策互补性、台作生成与演化机制以及腐败风险率等方面问题的研究。
本书特色
杨冠琼著的《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研究》将综合运用复杂性科学理论与方法,特别是复杂适应性理论与方法,透视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触发机制、驱动力量与适应性变迁的结构性特征;运用多个体互动的各种理论与方法,包括协同治理、网络治理、机制设计理论以及博弈论等,特别是智能元胞自动机与博弈论的各种方法与模型,探索生成有效破解国家治理面临的当代社会问题的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理念结构、构成与组合结构、过程与机制结构以及战略性导航结构的各种机制;在博弈论(经典博弈论与演化博弈论)思维框架下,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形式化模型与数值模型,运用模拟与实验、实证等方法,探索上述不同机制作为微观个体互动均衡或博弈均衡(纳什均衡与演化均衡、贝叶斯均衡等)形成的必要条件、环境与相关阈值及演化过程与机制;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等探索个体行为特征的形成过程与机制;基于上述研究探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与一般特征。
目录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国家竞争力与社会福利的基本测量
第三节 国家竞争力与社会福利分裂的过程
第四节 国家竞争力与国家治理体系
第二章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含义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标、整体框架、内容结构
第三章 当代公共问题的本体论特征
第一节 公共问题的结构性变迁
第二节 公共问题的奇异性、结构不良性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 当代公共问题的复杂适应性特征
第四节 复杂适应性特征的生成来源
第四章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理论危机ag知识范式根源
第一节 知识范式危机与重建的一般过程
第二节 公共管理理论面临的范式危机
第三节 国家治理理论危机的方法论根源
第四节 本体论特征的生成机制与认知结构重建
第五章 心智范式的性质及其演变
第一节 心智范式的自组织性质
第二节 心智范式的自组织性变迁
第三节 复杂适应性心智范式及其历史先驱
第四节 复杂适应性心智的公共治理透视
第六章 复杂适应性心智范式
第一节 复杂适应性系统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 复杂适应性系统演化的内在机制
第三节 复杂适应性系统的环境适应机制
第七章 复杂适应性心智的经典范式
第一节 人群关系的自组织过程与社会治理结构
第二节 三种社会自然力与人群关系的自组织
第三节 自主活动空间的构成,
第八章 公共价值,公共性及其生成过程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公共+”话语的一般性质与特征
第三节 公共价值概念诠释
第四节 公共价值实现机制形成的复杂过程
第九章 市场逻辑与治理逻辑
第一节 市场的本质
第二节 市场逻辑及其结构
第三节 市场逻辑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构
第四节 市场逻辑与国家治理逻辑
第十章 租值耗散、价值增溢与产权制度
第一节 作为一种范式的“公地悲剧”问题
第二节 野蛮人社会的冲突、秩序与解体
第三节 产权结构与经济发展
第十一章 科层化结构的性质、特征与运行机制
第一节 科层结构的性质:理性与道德的矛盾体
第二节 科层化结构的运行机制与社会分化
第三节 科层化治理的能力危机
第十二章 政府层级结构与功能结构优化
第一节 社会分工、职能专业化及其非理性
第二节 协调成本与政府职能部门结构优化
第三节 不确定性与政府层级结构优化
第十三章 网络化公共治理结构
第一节 网络化:现代社会的结构性特征
第二节 网络化社会治理的必然性
第三节 社会治理理念的网络化
第十四章 制度变迁的性质,动力与过程
第一节 制度演化理论的先驱
第二节 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
第三节 制度及其基本性质
第四节 内生性互惠:博弈均衡的内在精神
第五节 公共价值生成的检验标准
第十五章 互补化制度安排
第一节 多重均衡与自发性协调失败
第二节 制度互补性的形式化概念与理论
第三节 政策互补性与政策绩效:制度互补性的一个经验证据
第四节 制度互补性与行动协同性:组织活动互补的经验证据
第十六章 民主行政思想的美国探索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美国民主行政研究的历史演变过程
第三节 公共行政的民主性质研究
第四节 民主行政的公共哲学或规范性价值体系研究
第五节 公共行政的公共参与途径与模式
第六节 结论与展望
第十七章 多个体互动与宏观涌现的二元选择模型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二元选择模型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 非合作决策情景下的均衡性质
第四节 存在社会计划者情形下的行为选择
第十八章 信息级联,羊群行为与理性回归
第一节 稳定性与易变性:人类行为的双重属性
第二节 羊群行为生成的基本模型
第三节 信息级联的内在性质
第四节 行为价值与狂潮和时尚的此消彼长
第五节 偏好从众效应与突变阈值
第十九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公共治理现实的重新审视
第二节 心智范式与公共治理现实
第三节 分析途径、理论与分析框架
第四节 偶然的必然性













